陳楚故城
今淮陽縣城址
陳楚故城即今淮陽縣城址,始建於公元前1l世紀的西周時期。分內外兩城,外城周長15公里,內城周長4.5公里。該城延續使用的3000多年間,曾多次修築,增修層次明顯。
西周初,周武王以元女太姬配舜之後代媯滿,封媯滿於陳,建陳國,並在此築陳國都城。公元前550年,陳國大夫慶寅、慶虎為防楚兵復修陳城。公元前478年,楚滅陳,夷陳為縣,再築陳城。公元前278年,楚國郢都被秦攻破,楚頃襄王遷都來陳,稱“郢陳”,復大築陳城,故稱陳楚故城。
經發掘考證,疊壓在最下面的城牆為春秋時所築。城垣殘高2米至5米不等,最寬處20米,系夯土築成。故城為方形,分內外兩城,外城周長15公里,內城周長4.5公里。該城延續使用的3000多年間,曾多次修築,增修層次明顯。
清道光六年(1826年)《淮寧縣誌》載:“明洪武辛亥,指揮陳亨易磚垣,延袤七里有奇,高三丈,址廣五丈五尺。四門各增瓮城,四隅各為角樓,敵台四十九,堞計二千七百,池深一丈五尺,廣二丈有奇”。明朝後因戰亂頻繁,城牆多次坍塌,幾經修復。
清末,內城城垣周長為4.5公里,高8米,堞計2211個。城牆上每隔90米建5米見方的敵台(由青磚壘砌),共有敵台49座。牆內各隅建一座8.3米見方的磚木結構、綠瓦覆頂的閣樓,飛角凌空,結構奇特,典雅別緻。東南有魁星樓。城垣四方出入各有三道城門:第一道門高約6.7米,寬5米,門厚0.25米至O.3米,由鐵皮包面,鐵帽釘鑲嵌,上方為青磚砌成的扇形拱門。第二道門與第一道門相隔6.7米,連接兩道門的牆呈弧形瓮券(也叫瓮城)。牆上有用於護城的炮眼,兩邊有配房。第三道門與第二道門相隔約10米;兩條呈弧形的短牆分別由第二道門兩側連接第三道門兩邊的城牆,形成一個較大的瓮券。瓮券兩邊各設門衛房,置有護城設施。第三道大門上方各建三楹二層磚木結構門樓。城池深5米,寬6.7米,出入城門置有弔橋,外有萬畝城湖環抱。故城共有44條街。東門保12條街,為順城街、坊子街、季家街、龍亭街、鐘樓街、縣門街、縣後街、鐘樓南街、文昌宮街、縣照壁後街、曹關帝廟街、鼓樓北大街;南門保10條街,為順城街、南大街、樹行街、新街、布店街、儒學街、高牌坊街、老齊窪街、黨姑寺街、關帝廟後街;西門保11條街,為順城街、石佛街、學道街、羊圈街、馬巷街、朱家街、鹽店街、大慈庵街、前武營街、后武營街、火神閣北大街;北門保11條街,為順城街、北大街、土塔街、府後街、小倉街、道門街、北當鋪後街、清真寺街、大營坊街、小營坊街、五福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