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時就成立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系,是我國高校中第一個成立的高分子系,分為有機合成、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高分子物理四個專業。

1997年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成立,高分子系恢復建制,更名為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簡稱高分子系)。

院系概況


歷史沿革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時就成立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系,是我國高校中第一個成立的高分子系,分為有機合成、高分子化學、高分子物理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四個專業。
1959年合併為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兩個專業。第一任系主任由北京化學所的黨委書記華壽俊兼任;第二年就由我國高分子化學的前輩王葆仁院士任系主任,併兼任高分子化學教研室主任;我國高分子物理的前輩錢人元院士任高分子物理教研室主任。隨後,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兩個專業先後歸屬於近代化學系、應用化學系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1997年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成立,高分子系恢復建制,更名為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簡稱高分子系)。
2001年,原屬應用化學系輻射化學專業併入,加強了高分子系的綜合實力。近期,同屬中科大高分子學科的吳奇院士,張廣照教授,李良彬教授,閆立峰副教授等加入高分子系,從而進一步壯大了中科大高分子系的科研力量。

師生情況

高分子系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教授16名,博士生導師14名,副教授8名;每年培養20-30名博士,40-50名碩士,在讀本科生約200名。每年可從應屆畢業生中免試推薦15名以上德智體全優的學生直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科研概況


高分子系建系后的三十年內,逐步調入和留校了一大批年富力強的老師,凝聚成了一支精悍的教師隊伍,他們研究領域涉及廣泛,在全國高校中屈指可數,為高分子系今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復系以來,在中科大領導的關心、支持和全系師生的努力下,高分子系在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成為我國高分子學科的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重要基地之一。
尤其2000年起,隨著中科院"創新工程"的實施,高分子系不斷充實力量,人才輩出;三位年輕教授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張廣照教授,劉世勇教授,王均教授);三位教授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張其錦教授,劉世勇教授,梁好均教授),目前目前中科大高分子系共有四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吳奇教授,張其錦教授,劉世勇教授,梁好均教授)。
吳奇院士自2005年擔任Macromolecules和Langmuir雜誌編委以來,於2006年初開始擔任Macromolecules雜誌副主編。
潘才元教授2006年1月起擔任Macromolecules雜誌編委,也是國內第一個在大分子雜誌擔任編委的全職教授。因此中科大高分子學科目前共有兩位教授在高分子的頂級專業雜誌Macromolecules上擔任編委或副主編。
自2000年以來,高分子系先後承擔了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2項973項目)、國家攀登計劃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 (4項)和面上項目 (近30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中國科學院方向性創新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新儀器研製項目(1項)、中科院"百人計劃"項目(4項)、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項目(5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10項),以及多項與國內外企業的合作研究和開發等重要項目,科研經費累計超過5000萬元。2005年"大分子溶液和膠體" 教育部創新團隊獲審批通過。

科研成果


獲知識產權局各類專利15項,而且多項發明專利已經產業化,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進而獲得了兩項國家級火炬計劃和一項國家重點火炬計劃的支持。在廣泛深入的應用基礎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輻射乳液聚合製備水性乳膠漆的技術已經進入穩定的工業化生產,成為我校唯一獨資而且規模化的特種環保塗料生產基地。"紫外光交聯聚乙烯電纜新技術和新產品"在取得一系列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正在實現產業化,已經初具規模,為我國交聯電纜生產技術開拓了一條新途徑。
近三年來,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129篇,而且逐年遞增,2005年達150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3.0的重要論文每年發表約18篇,2005年為28篇。2006年已經有9篇高影響因子論文發表或正式接受,其中PRL一篇。2005年,高分子系連續有兩篇論文入選Macromolecules雜誌 "20 most accessed articles"。

現任領導


系主任:王利祥
系執行主任:劉世勇教授
系總支書記:何衛東副教授

重點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軟物質化學重點實驗室於2009年12月29日正式批准成立!
軟物質化學實驗室立足於軟物質科學與化學、物理和生物三大學科的交叉互補,針對軟物質材料的一些基本問題,如結構形成及控制、物理行為及響應特性,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研究軟物質聚集態結構和調控方法,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材料、光電信息材料和軟物質分離介質材料,解決軟物質材料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基礎問題,為我國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