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森林位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市,是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森林是一片保持原始風貌的天然林,主要由混合林和丘陵草地組成,共1250平方公里,一部分伸入維也納市。維也納森林旁倚美倫河谷,水清林碧,給這座古城增添了無比的嫵媚。同時,維也納森林還對潔凈空氣起著重要作用,擁有“城市的肺”的美譽。施特勞斯譜寫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更使它名揚世界。
維也納森林
和
多瑙河一樣,環擁維也納的維也納森林是大自然賜給維也納的一份禮物。但幾個世紀以來,它也凝聚了人 們的辛勤勞動和嚴格的保護。這是一片保持原始風貌的天然林,著名作家馮驥才曾寫過一篇同名於《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被選入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課。
維也納森林
從11世紀到1925年這900年間,廣袤的維也納森林一直是皇家的狩獵場。在1905年制定的《維也納建設條例》中,維也納市周圍地帶被宣布為“森林--草地保護區”。1925年奧地利國家林務局接收了這片森林,採納了“近自然林業”理論作為經營維也納的指導思想。1955年,奧地利又把森林地區劃為“維也納景觀保護區”,下奧地利州的56個鄉以及維也納市的8個鎮都獨立參與森林的保護和經營。當時維也納森林的總面積為135000公頃,其中國有林佔45%,鄉鎮林佔10%,私有林佔45%。
維也納
森林裡有許多清流小溪、溫泉古堡以及中世紀建築的遺址和古老的寺院,但最吸引人的則是一些美麗而幽靜的小村莊。幾個世紀以來,許多音樂家、詩人、畫家在此渡過漫長的時光,產生不少名揚後世的不朽之作。“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的外祖父在維也納森林中的扎爾曼村有一所爬滿青藤的鄉間小舍,小施特勞斯就是在這裡渡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自1829年起,他常在維也納森林中度夏。森林中百鳥的啼鳴、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馬車的得得聲都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圓舞曲誕生了。
維也納森林
在一個叫海利根施塔特小村子的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築里,有一間貝多芬晚年時的住所。這時已患了神經性耳聾症的貝多芬就在這裡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又稱聖城遺囑),表達了他對人世和命運的不平和抗爭。
舒伯特
森林中欣特布呂爾小村有
舒伯特的故居,路旁有一所破舊的磨坊,據說舒伯特創作《美麗的磨坊姑娘》的靈感就來源於磨坊主的女兒每天提著水桶打水的情景。當時林區不少村子仍保持著當年的原狀:村邊的磨坊,村口的水井,雕花和彩繪的木頭房子,小酒館門前掛著小燈,一派田園風光。位於森林東端山麓下的格林琴村是維也納森林中最浪漫的村莊,村裡到處是古樸的霍里格酒館。這裡也有一棟貝多芬曾經住過的兩層小樓,從這裡向北走完一條200米長的衚衕,是一個峰嶺秀麗的山谷,貝多芬常到這條小道散步,並獲得靈感,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六(田園)交響曲》,今天人們在欣賞這首交響曲時。
維也納森林
音樂之都維也納旁有一座舉世聞名的森林,維也納森林。許多奧地利音樂家都曾 經用他們的音樂,描繪過維也納森林的美麗。但是對大多數奧地利人來說,維也納森林旁的格林津(Grinzing)似乎更具吸引力,因為它是著名酒村的聚集地。維也納森林位於維也納城西部,其間的樹林草地都是敞開的,是本地人散步、郊遊之處。這裡是奧地利著名的富人區,期間散布著各式別墅。格林津就在森林旁邊,原本是一個古老的村鎮,背後就是出名的卡倫山(以前奧地利軍隊大戰土耳其人的戰場)。鎮里全是做新酒生意的庭院酒家,就是前面是古老房子的店鋪,後面就是山坡上的葡萄園。我們一步入小鎮,就看到曲曲彎彎的小路兩旁,排列著許多小酒館,同行的奧地利朋友說,與遍布維也納大街小巷的各色酒館不同,在格林津的酒館喝到的,是當年釀製的新葡萄酒。根據維政府允許當地的葡萄農出售用自己當年種植的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區別它與傳統酒館很簡單,就是看其門前是否掛著一串赤松枝。那松枝是主人在招呼路人:這裡有新釀的好酒,快來品嘗吧!夏季,客人就直接坐在葡萄山上喝酒,邊喝邊品嘗各式冷盤和烤肉。其實,食物的好壞並不要緊,關鍵要能喝到最新的美酒,同時,隨意悠閑的氣氛,也是客人們喜歡上這裡的理由。
貝多芬
小約翰·施特勞斯
維也納森林中有貝多芬和舒伯特的故居,《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是
小約翰·施特勞斯繼圓舞曲《藍色的多瑙河》之後的又一部傑作。完成於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於維也納,並由作者親自指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有一片美麗的森林,它離城市不遠,歷來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遊人。這片森林也是許多居住在維也納的大作曲家們經常光顧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們的靈感。約翰·施特勞斯是地道的維也納人,《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獻給故鄉的讚歌。為了使樂曲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作者在管弦樂隊里破例地加上了奧地利的民間樂器——
齊特爾琴,是一種撥奏
弦樂器。這首樂曲由序奏、五個圓舞曲和尾聲構成,其結構屬於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式。樂曲的開始是一段很長的序奏。兩支
圓號的旋律描繪了優美動人的風景,
雙簧管和單簧管吹出抒情流暢的曲調,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鐘聲的響起,使音樂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後,大提琴緩緩奏出第一圓舞曲的主題動機,作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渾厚的音調、圓號美麗的牧歌和長笛玲瓏的裝飾音節,構成了一幅極美妙的且色彩斑斕的音畫,十分優雅動人。齊特爾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濃厚的奧地利民族色彩,這種特色型樂器撥奏出這首圓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輕柔而華美,彷彿晨曦透過濃霧照進維也納森林,還伴隨著鳥兒們婉轉的鳴叫。
維也納森林
第一圓舞曲為F大調,描繪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們輕歌曼舞的場面。第二圓舞曲為降B大調,由大提琴呈示出來。這段主旋律與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題幾乎完全相同,但節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極強。第三圓舞曲為降E大調,三部曲式。描繪的仍然是森林美景。第四圓舞曲在降B大調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輕快、流暢,旋律充滿跳躍性;後半部分活潑、優雅,伴奏部分引人入勝。第五圓舞曲為降E大調,這一部分不僅活潑,而且節奏性非常強,使得整個樂曲達了最高潮。樂曲的結尾部分很長,在這裡依次出現了第四圓舞曲、第一圓舞曲和第二圓舞曲的主題;之後,序奏時的“齊特爾琴”動人的旋律重新出現;終止部分採用了樂隊的合奏。這一切好似一個總結,引人再一次回顧維也納森林的各種美麗景色。位於森林東端山麓下的格林琴村是維也納森林中最浪漫的村莊,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今天人們在欣賞這首交響曲時,腦海里。
維也納森林
維也納森林
在維也納最令維也納人自豪的不是那俯拾即是精緻絕倫的雕刻藝術,也不是叫人樂不知返的古董珍寶,甚至不是早已聞名於世的“世界音樂之都“的美譽,而是那一片森林——位於維也納城南和城西連綿幾十公里的森林。在這裡有筆直參天的
山毛櫸,也有紅葉閃爍的灌木林,走進森林,立即就會讓人感到整個身心的凈化。在林間漫步,就會想到這小路也許是莫扎特走過的,那樹下也許貝多芬曾經小憩過,一個民族的意志、遠見以及傳統在對森林,對綠色的熱愛之情中,使他們擁有了施特勞斯、貝多芬、莫扎特、茨威格、柴可夫斯基,無法估價的是這一大片近鄰城市的森林給他們帶來的生態效應,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維也納人同樣經歷了許多的苦難和艱辛,像一戰、二戰的戰火對這個城市都沒有倖免。尤其是在戰後那艱苦的歲月中,維也納人仍然不失他們高貴和文化的魅力。在能源短缺,冰雪嚴寒的日子裡,依然保持了那片森林的完好無損失。維也納人愛護她就像自己的眼睛、心臟一樣。每到假日,維也納人都會舉家而出的到那森林裡去,吸取大自然賦予他們的恩賜,儘管假日里遊人熙熙,可是在那樣一大片森林裡,絕對見不到像紙屑、空罐之類的廢棄物。
維也納森林
地理與氣候地理 維也納森林位於維也納,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著名音樂城市、國際旅遊勝地維也納,位於國境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坐落在維也納盆地中,藍色的多瑙河從市區靜靜流過,水秀山青,風景幽雅。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登上阿爾卑斯山麓,維也納森林波浪起伏,盡收眼底。從多瑙河盆地可以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遼闊的平原猶如一幅特大的綠毯,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穿流其間。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
維也納的氣候屬於較為溫和的中歐過渡型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點。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氣溫年較差21.3攝氏度;氣候終年濕潤,年降水量660毫米,且均勻分佈於各個月份,年降水日數為160天。
維也納森林
維也納屬於大陸氣候,所以這裡的春天來得比較遲,到三月中旬才 開始到來,恢復一下綠色的氣息。這相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比較遲的,我們國家的春天一般從一月下旬就開始了。但夏季來的卻比較急,一般在春天中就悄悄的來臨了,悄無聲息般就到了夏季。這裡的夏季溫度比較高,溫度經常達到30度以上,這樣的高溫常使人們不願出來旅遊。這裡的秋季更是短,似乎不經歷秋天就來到冬天似的,一般從十月份開始就準備厚衣服了,因為在這個月份就會經常受到寒風的襲擊。因為是大陸氣候,這裡的冬天還是比較寒冷的,從十二月一直持續到一月份,溫度經常在零攝氏度以下。所以這裡的冬天就好似我們國家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