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耀祥
著名古彩戲法演員
朱耀祥(1894~1969),江蘇無錫人。父朱晉卿原擅古彩戲法,16歲時拜邱鴻翔為師,19歲投師趙筱卿門下,說唱《描金鳳》、《大紅袍》。朱耀祥曾與趙稼秋合作灌制唱片《啼笑因緣》中的選曲"別鳳"、"家樹回杭州"等。於1969年辭世。
目錄
蘇州彈詞“祥調”創始人 朱耀祥
原名朱耀奎(1894~1969),江蘇無錫人。父朱晉卿原擅古彩戲法,中途改業蘇州灘簧。朱耀奎掛牌藝名朱耀祥。他幼年隨父學古彩戲法及蘇灘。時蘇州評彈興盛,16歲時拜邱鴻翔為師,習彈詞《白蛇傳》。19歲投師趙筱卿門下,說唱《描金鳳》、《大紅袍》。滿師后便在其父做堂會演出古彩戲法和蘇灘時加唱彈詞。蘇灘“后灘”演出時用各地方言,使他學會多種方言,並運用到評彈中。其父在民國25年(1936)於蘇州去世。朱耀奎乃承父業及藝名,將耀奎改為耀祥。
當時,張恨水的小說《啼笑姻緣》在上海新聞報上逐日連載,非常受人歡迎,風靡一時。上海蘿春閣書場開張,原應聘的藝人失約。經人介紹由朱耀祥、趙稼秋首檔演出。朱耀祥請朱蘭庵將小說《地笑姻緣》前段改變成長篇彈詞(後由陸澹庵編續唱詞),與趙稼秋拼檔首次演出於上海蘿春閣書場。該書目題材新穎,說法滑稽突悌;起腳色時,按人物的不同籍貫、身份,年齡和性格,配以各種方言。這在當時書壇上尚屬少見,演出效果極佳,遂成為上海的彈詞響檔。不僅革新說表語言,把戲曲程式化的起角色改為生活化的表演,使人耳目一新,並逐步創出“祥調”唱腔,節奏明快,旋律下行,既可敘事,又可抒情。朱耀祥、趙稼秋把小說改編成彈詞,開創了蘇州彈詞說現代書的先聲,在當時,對蘇州彈詞的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啼笑因緣》從此成為評彈主要書目之一。
30年代初與趙稼秋彈唱長篇《大紅袍》《四香緣》等。時值張恨水小說《啼 因緣》在報紙連載,遂先後請朱蘭庵、陸澹庵等改編為 篇彈詞,反覆試唱加工,於 1935 年在上海演出獲得成功。之 后,又在電台 唱。演出中對腳本不斷豐富,並吸收文明戲、民間小曲等,以新穎藝術手法,使聽眾 耳目一新,由此聲名大振,成為當時馳譽上海的響檔。1949年評彈界演出書戲《 小 二 黑 結 婚 》時 曾飾二孔明腳色。后加 常熟評彈團轉蘇州人民評 團。其說表有較 深 底,尤擅“鄉 談” ,並能結 合 時尚,靈活發揮。所創唱腔 吸收蘇灘行腔,自成一家。世稱“祥 調” 。有時自拉二胡伴奏,為當 時書壇所不常見者。
大中華唱片公司曾灌製成唱片。其他表性唱段《啼笑因緣·別鳳》后收入《蘇州市曲藝音樂集成》。
新中國建立后,朱耀祥加入常熟評彈團。60年代初朱耀祥、趙稼秋雙檔加入蘇州市人民評彈團。
朱耀祥曾與趙稼秋合作灌制唱片《啼笑因緣》中的選曲"別鳳"、"家樹回杭州"等。於1969年辭世。
藝術風格:
朱耀祥擅起“腳”色,無論傳統書目或現代題材書目,從達官顯貴到三教九流,各類人物都能起得形神兼備。嗓音高亮,唱腔雖出自老書調,但在節奏和起伏上均有較大變化。運腔多用上旋音,起伏顯著,伴奏輕鬆明快,形成了高昂流暢,頓挫分明的特有風格,稱為朱調(也稱祥調)。
藝術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