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千金藤的結果 展開

千金藤

千金藤

徠千金藤,中藥名。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千金藤Stephania japonica ( Thunb. ) Miers. [Menispermum japonicum Thunb.]的根或莖葉。分佈於江蘇、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痛,利水消腫之功效。常用於咽喉腫痛,癰腫瘡癤,毒蛇咬傷,風濕痹痛,胃痛,腳氣水腫。

別名


金線吊烏龜、公老鼠藤、野桃草、爆竹消、朝天藥膏、合鈸草、金絲荷葉、天膏藥。

入葯部位


根或莖葉。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肺、腎、膀胱、肝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利水消腫。

主治


用徠於咽喉腫痛,癰腫瘡癤,毒蛇咬傷,風濕痹痛,胃痛,腳氣水腫。

相關配伍


1、治風濕性關節炎:千金藤根15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7d;然後,取根30g,加白酒500ml,浸7d,每晚睡前服1小杯。
2、治痢疾,咽喉腫痛:千金藤根15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治瘴瘧:千金藤根15-30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4、治胃痛:千金藤研為細末,1.5-3g,開水吞服。
5、治鶴膝風:千金藤120g,韭菜根60g,蔥3根,大蒜頭1個。先將千金藤研末,加后三味搗爛,用蜂蜜調均勻敷患處,逐漸發泡流水,再用消毒紗布覆蓋,讓其自愈。(4-5方出自《湖北中草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研末,每次1-1.5g,每日2-3次。外用:適量,研末撒或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


服用過量,可致嘔吐。

採集加工


7-8月採收莖葉,曬乾;9-10月挖根,洗凈曬乾。

形態特徵


千金藤又名小青藤。多年生落葉藤本,長可達5m。全株無毛。根圓柱狀,外皮暗褐色,內面黃白色。老莖木質化,小枝纖細,有直條紋。葉互生;葉柄長5-10cm,盾狀著生;葉片闊卵形或卵圓形,長4-8cm,寬3-7cm,先端鈍或微缺,基部近圓形或近平截,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麵粉白色,兩面無毛,掌狀脈7-9條。花小,單性,雌雄異株;雄株為復傘形聚傘花序,總花序梗通常短於葉柄,小聚傘花序近無梗,團集於假傘梗的末端,假傘梗挺直;雄花:萼片6(-8),排成2輪,卵形或倒卵形;花瓣3(-4);雄蕊6,花絲合生成柱狀。雌株也為復傘形聚傘花序,總花序梗通常短於葉柄,小聚傘花序和花均近無梗,緊密團集於假傘梗的端;雌花:萼片3(-4);花瓣3(-4);子房卵形,花柱3-6深裂,外彎。核果近球形,紅色,直徑約6mm,內果皮背部有2行高聳的小橫肋狀雕紋,每行通常10顆,胎座跡通常不穿孔。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邊、溝邊、草叢或山地丘陵地灌木叢中。分佈於江蘇、安微、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飲片性狀


本品性狀與白葯子類似。唯本品多呈塊片狀,直徑4-6cm,厚1.5-2cm。外皮為棕褐色,質堅實,粉性較大。

藥理作用


1、肌松作用;
2、神經節阻斷作用;
3、其他作用:國外研究證明千金藤有防治白細胞減少症的作用。

相關論述


1、《海葯本草》:“謹按《廣州記》雲,生嶺南山野,陳氏呼為石黃香。味苦平,無毒,主天行時氣,能治蟲野諸毒、癰腫、發背,並宜煎服。浸酒,治風,輕身也。”
2、《植物名實圖考》:“石猴子,產南安,蔓生細莖,莖距根近處有粗節,手指大,如冬麥,黑褐色。節間有細須繚繞,短枝三葉,葉微似月季花葉。氣味甘溫。土人取治跌打損傷、婦人經水不調,敷一切無名腫毒。按《本草拾遺》,江西山林間有草生葉。頭有癭子似鶴膝,葉如柳,亦名千金藤,或即此。”

附註


本品最早收入《本草拾遺》,綱目載千金藤入葯者多種,但均未詳細描述植物形態。載其療效“霍亂中惡,矢行虛勞瘧瘴,痰嗽不利,癰腫大毒,藥石發,癲癇,悉主之。”此與本種清熱解毒,祛風利濕功能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