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拔鎮

太拔鎮

太拔鎮,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下轄的一個鎮。原名太拔鄉。2014年5月30日,太拔鎮正式掛牌成立。2007年,太拔鄉實現農業總產值3514萬元(1990年不變價),比增3.47%。財政收入458萬元,比增22.13%。鄉鎮企業(含個私)667家,從業人員2741人。

全鄉16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2241公頃。

太拔鎮位於上杭縣東南部,距上杭縣城38公里,轄16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其中2個少數民族村(畲族),6個革命基點村,4個貧困村,總人口近2萬人,屬市定貧困鎮。

歷史沿革


1950年屬星太區,1958年改星太公社,1961年設太拔公社,1984年改太拔鄉。1997年,面積122.1平方千米,人口1.9萬。2014年5月30日,太拔鎮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


太拔鄉現轄16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人口18936人,其中成年勞動力9500多人。有2個少數民族村(畲族),2個革命基點村。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太拔鎮地處上杭縣東南部,東接永定縣虎崗鄉,南鄰永定縣合溪鎮,西接藍溪鎮,北與茶地鄉、溪口鎮相 連。距上杭縣城33公里、龍岩60公里,東經116°59′,北緯24°59′。

地貌

全鄉面積140平方公里,境內群山環抱,丘陵起伏,有5個村屬高寒地區,海拔最高村莊鮮水坑900米,最低村莊朱良寨205米。全鄉有耕地面積2萬畝,佔8.9%,山林面積15萬畝。佔79.9%,屬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鄉。

自然環境

太拔鎮
太拔鎮
太拔鎮境內群山環抱,丘陵起伏,土質肥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以微酸性紅土壤為主,空氣清新、水質純凈、無污染源、生態環境優良。

自然資源


太拔鎮
太拔鎮
太拔礦產資源豐富,境內有雲母、錳、鉛鋅、磁鐵、黃金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品位較高。其中彩霞、丘輝的金礦和梓東的鉛鋅礦極具開發價值。太拔鄉水力資源豐富,素有“小水電之鄉”的美譽。境內水電蘊藏量達1.5萬千瓦,現已建成電站共19座,裝機容量超萬千瓦。

社會事業


太拔鎮區中小學有太拔中學、太拔中心校和中心幼兒園。

歷史文化


太拔鎮是客家李氏和丘氏的重要發祥地。南宋年間,客家民系進入太拔,其中丘氏客家始祖三五郎公在太拔村開基繁衍。至元代李氏木德公後裔四九郎公由漳平回遷,在太拔鎮院田村開基,成為該系客家始祖。
革命老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紅色交通線經過太拔鎮,太拔人民安全護送周恩來、劉少奇等眾多領導順利進入中央蘇區。民國二十年(1933年),中共代英縣委、代英縣蘇維埃政府,福建省軍區杭永岩軍分區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八團,先後在太拔建立。1955年,大地村王貴德被授予少將軍銜。
文化古迹
凌霄閣,又名八角樓,坐落太拔鎮院田村水口。據《上杭縣誌》(民國版)記載,凌霄閣始建於清乾隆甲申年間,結構精巧奇特,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因年久失修,多處殘垣破瓦。

人口


全鎮共下轄16個行政村,95個自然村,其中有2個少數民族村(畲族)、2個首批革命基點村,總人口19085人。
2021年8月24日,福建省龍岩市統計局發布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太拔鎮常住人口數6836人。

民族


境內共有2個民族,即漢族和畲族。本鄉畲族主要分佈在崇廈村和土丘輝村兩個行政村。當年有畲族1196人,其中男645人,女551人,壯族1人為女性(婚姻關係從外地遷來)。其餘14個行政村均為漢族居住地區。

經濟


綜述

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4.97億元,財政收入568.8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95元。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依託優勢、突出特色,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茶葉種植、槐豬養殖等特色產業。全鎮規劃宜茶麵積2萬多畝,2008年已種植近4000畝。2008年實現全年槐豬存欄4000頭、出欄2000頭以上的目標。
太拔的工業初具規模,目前全鄉已形成以“水電為龍頭,冶鍊為骨幹、農副產品及竹木加工為中心”的發展格局。現有規模工業企業26家,其中工業硅廠1家、竹制香蕊廠1家、機磚廠1家、造紙廠1家、紙製品廠1家、木製品廠2家及水電企業19家。太拔作為典型的山區鄉鎮,土地資源優勢、勞動力資源優勢、林業資源優勢及水電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再加上當地政府制定的“親商、扶商”政策,是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

第一產業

2007年,財政收入458萬元,比增22.13%。農民人均純收入3952元,比增7.16%。
糧食播種面積33506畝,糧食總產11684噸,比減1.85%。種植烤煙1258畝,煙葉產量164噸,比減1.2%。種植蔬菜4816畝。茶園面積3946畝,茶葉產量36噸,比增24.14%。食用菌產量107噸,比增1.9%。造林面積1720畝,松脂產量15噸。果園面積3781畝,水果產量659噸,比增8.03%。水產面積272畝,水產品產量220噸,與上年持平。年末,耕牛存欄1117頭;生豬存欄17697頭,出欄生豬25722頭;家禽存欄54799萬羽,禽畜肉類總產2067噸,比增3.61%。
鄉鎮企業總產值32195萬元,比增19.91%。
本年,投入資金110多萬元,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完成節水灌溉工程25處,其中煙草水利標準化渠道5.5公里,田間機耕道2.6公里,修復水坡9處,恢復灌溉面積120畝,改善灌溉面積2350畝。
本年,發放農村低保金52.36萬元,糧食直補、良種補貼60.3萬元,能繁母豬補貼10.43萬元,農機縣購置補貼1.25萬元;全鄉有16046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佔總人口的85%。
本年,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先後完成張芬、上村、寨背山、梓東4個行政村村部的新建和改建工程。
年末,總戶數4551戶,總人口18912人。本年出生193人,出生率10.22‰,其中政策內生育189人,計生政策符合率97.93%,人口自然增長率4.93‰,落實節育措施53例。

第二產業

太拔鎮土地總面積1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萬畝,佔8.9%;山林面積15萬畝,佔79.9%。
太拔鎮民居
太拔鎮民居
太拔鄉地處亞熱帶,氣候適宜,土地肥沃,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素有“春收桃李夏摘瓜,秋賣姜椒冬售薯”的美譽。出產的生薑、澱粉、小米椒質量好、產量高,深受省內外客商的青睞,出現了“生薑闖閩南,澱粉 下廣東,辣椒走四方”的良好銷售局面,生薑、小米椒、澱粉質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在大力培植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積極引導群眾調整大田種植結構,發展茶葉、西瓜、烤煙、食用菌等產業。其中,特別是茶葉生產,在2004年初引進福建華安一茶葉客商試種100畝鐵觀音獲得成功,所產的茶葉色清、口感、香味都不比原產地差,實踐證明太拔是發展茶葉生產的“寶地”。今年茶葉生產得到大力發展,現已形成了各村面積600多畝,加工機械6台套的生產規模。今年4月份成功培育30畝茶畝,可滿足冬季800多畝的種植需求。太拔鐵觀音的生產規模正在向千畝茶園邁進。
2007年,太拔鄉有茶園面積4000畝,其中當年種植500畝,投產面積3500畝。太拔、院田2個村茶園面積分別達上千畝。該鄉有茶葉加工廠13家,茶葉公司4家,年銷售茶葉36噸,創產值950萬元。
該鄉山坡農地土質好,富含有機質,適宜發展茶葉生產。2004年,引進華安客商在大地村試種100畝鐵觀音茶獲得成功,所產茶葉在龍岩市春茶評比會上評為優質茶。2005-2007年,先後引進安溪、泉州、廈門等客商,建立太和康、大崬崗、雙康、張芬等茶葉豐產示範基地。鄉成立茶葉生產合作社,為茶農提供服務。鄉財每年投入20多萬元,用於扶持發展茶葉產業,對所產茶葉被評為省級以上無公害茶葉、綠色農產品的種植戶,分別獎勵3000-5000元。
2007年11月,太拔清源山牌鐵觀音茶葉,在泉州舉辦的“海峽西岸茶葉博覽會上,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專家品評,榮獲省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綠色食品使用證書,成為全縣第一個獲得綠色標誌的茶葉品牌。

第三產業

2007年,太拔鄉新上2個茶葉種植加工企業。引進安溪客商陳瑞章與當地老闆范大功合作投資200萬元,成立上杭縣泰民有限公司,種植茶園530畝,興建茶葉加工廠1座;引進安溪客商王勝良與當地老闆陳大榮合作投資320萬元,成立上杭縣榮源工貿公司,種植茶園620畝,興建茶葉加工廠1座。
清源茶葉發展有限公司於2006年7月在太拔鄉成立,是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茶葉綜合性企業。該公司在太拔村大崬崗建立高標準鐵觀音茶園210畝,擁有1500平方米的加工場所和3套先進的制茶設備。茶葉生產從育苗、種植、采青、加工製作,全面執行無公害綠色食品管理標準,茶葉沖泡后,茶湯清亮、氣味芳香、口感醇厚,產品多次在各級鑒評會上獲得榮譽。

交通


2007年,太拔鄉繼續加強村級公路建設,完成梓東、寨背山、鮮水坑、上地等4個行政村21.5公里的道路擴寬改造,其中梓東村4.5公里、寨背山村6.5公里、鮮水坑村7公里、上村3.5公里。至此,全鄉16個行政村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文化古迹


2007年,坐落太拔鄉院田村水口的凌霄閣(又名八角樓),經社會熱心人士資助,投入7萬餘元,於10月按原貌修膳一新,重顯古建築風韻。
據《上杭縣誌》(民國版)記載,院田凌霄閣始建於清乾隆甲申年間,結構精巧奇特,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因年久失修,多處殘垣破瓦。本年初,院田村發起修膳凌霄閣的倡議。3月,修膳工程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