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偉志

丁偉志

偉志,男,1931年1月出生於山東濰縣(今濰坊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1948年起,先後在華東大學、山東大學工作。1951年入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研究生,1953年轉入馬列學院進修哲學。1955年起,先後在中央政治研究室、馬列主義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73年秋,轉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從事《中國通史》編纂工作。1975年起,歷任《歷史研究》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副總編輯、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老教授協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長期以來,主要從事哲學、歷史學研究,主攻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文化思想史。代表作品有《中西體用之間》、《裂變與新生》、《對歷史的宏觀考察》、《無樹有巢》、《桑榆槐柳》等。

個人履歷


1931年1月,丁偉志出生於山東濰縣。在談起自己這一代人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時,他用了八個字:生於憂患,長於戰亂。出生時趕上“九一八”事變,熬過了“八年抗戰”,緊接著又迎來了三年解放戰爭。雖然說戰爭環境對小孩子也是一種歷練,但畢竟影響了正常的學業。
1947年,丁偉志考入北京志成中學(現三十五中)高中部就讀,一學期還沒念完,就隨同在輔仁大學讀書的兩個姐姐一起參加革命去了。回到山東濰縣,丁偉志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下工作,主要是在青年中傳播進步思想,揭露現實的黑暗。有時也悄悄刻印和散發一點宣傳品,丁偉志記得最清楚的是刻印毛澤東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1948年夏,17歲的丁偉志進入中共中央華東局新組建的華東大學學習。同年11月,隨校從濰坊遷到濟南,隨即留校工作。1950年冬天,丁偉志又隨校遷青島,華東大學與山東大學合併。很快,“聽話”、“熱愛學習”的丁偉志被山東大學推薦到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讀研究生,跟蘇聯專家學習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當時,山東大學一共推薦了三個人,他是年齡最小的。
1958年初,響應中央號召幹部下放勞動鍛煉,“三門”(出家門進學校門,出學校門進機關門)幹部更是下放的首選對象。丁偉志恰好符合這樣的條件。他們政研室的一批幹部和中組部的一批幹部聯合組隊,選定的下放地點是安徽碭山。碭山地處黃河故道邊上,長年乾旱,經濟落後。下放幹部到了那裡接受的第一項的任務,就是和農民一起挖水塘蓄水,目標是“變旱地為水田”,“變淮北為江南”。幾個月後,接到安徽省委的指示,他們這批下放幹部被調到素有長江“糧倉”美譽的無為縣,協助當地工作,以求儘快地改變無為不夠先進的面貌。沒想到的是,很快大躍進開始,大鍊鋼鐵、辦食堂,虛報浮誇成風,“購過頭糧”的惡劣做法開始嚴重影響群眾生活。後果很快就顯現出來:“乾飯變成了稀飯,稀飯變成了米湯”,不但好多農民得了浮腫病,個別地方甚至出現了餓死人的現象。下放幹部中的部分同志與當地縣委開始出現分歧,他們對於當時的無為縣委欺上壓下、虛報浮誇,造成群眾生活陷於嚴重困境的實際狀況,做了深入調查,對無為縣委提出了尖銳意見,並如實向省委做了反映。這些正當的做法,在廬山會議后被作為“右傾”罪狀加以追究,丁偉志也被牽連,經過反覆批判後下放到房山勞動改造去了。
1961年秋後,在房山的勞動改造告一段落,丁偉志回到原單位,正好趕上田家英奉命組織一次去山西的調查。調查大約進行了半個月,田家英也帶著逄先知趕來,和大家一起研究了調查的結果,丁偉志奉命執筆起草了魏家莊調查報告。這次調查反映的是當時農村的實際需求,雖然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面臨的問題,但總算是克服農村體制上的‘共產風’的一個進步。”這一意見,為毛澤東所認可,並責成田家英負責將其寫入正式文件,提交給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
1962年2月底,毛澤東決定由田家英再率調查組,到湖南他的家鄉一帶調查《六十條》下達后的農村狀況。3月22日上午,毛澤東在武漢接見在此待命的調查組。會見完畢,毛澤東還在東湖別墅門外跟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文革時,丁偉志把這張像片藏在有林彪“四個偉大”題詞的毛主席標準像鏡框背後,高高掛起,逃過了被造反派抄走的厄運。
湖南調查,丁偉志負責起草的是湘鄉《大坪大隊基本情況》。當時,圍繞著如何看待農民要求“分田到戶”一事,調查組內部發生了激烈爭論。報告對“分田到戶”要求的性質做了簡略分析,認為它表達的是農民恢復生產的強烈願望,“不是什麼資本主義的問題”,“不能用階級鬥爭和兩條道路鬥爭作解釋”。“我們當時之所以敢如此寫,並且自以為穩妥,無非一是覺得如實反映了民情;二是我們對中央充滿信任,我們知道報告經田家英同意,簽發付印后,將直送毛、劉兩位主席”。丁偉志在田家英的領導下,又先後參加了安徽無為的調查、東北三省的調查。調查的中心仍是探討“包產到戶”的可行性問題。
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上,以及稍後召開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嚴厲批評了“包產到戶”的主張,大講階級鬥爭為綱,反對“資本主義復辟”。並且說“田家英把持政研室”。自此,田家英失去了毛的信任。多虧田家英有擔當,把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丁偉志得以逃過一劫,放下“農村調查”,轉過頭來做他所擅長的理論和文字工作。1964年初,中央決定撤銷政治研究室,新成立中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丁偉志被分配到研究院哲學組做研究工作,但不久就下農村參加“四清”去了。
“文化大革命”一起,研究院的一批領導人迅即受到衝擊,被打成“黑幫”。丁偉志等“筆杆子”也被捎帶著作為“黑幫分子”揪出;不過“罪狀”畢竟不多,“九大”前即被“解放”。不久,全家被下放到河北漢沽農場勞動,過“幹校”的生活。1971年“9·13”事件之後,馬列主義研究院機構也被撤銷,丁偉志被分到河北省委組織部工作。他雖然明白這是組織上的充分信任,但是對於這份整天起草文件的工作,他還是不大願意接受。正好其時毛澤東提出要續寫范文瀾的《中國通史》,任務被派到中國科學院近代史所。得知這一消息,丁偉志當即找到時任近代史所領導的黎澍,表示願意參加這項工作。1973年,丁偉志及其他幾個人,獲中組部同意,調回北京參加通史的撰寫工作。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里,能夠有此機遇,他實在覺得萬幸:“多虧有了這把尚方寶劍,才有機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隨著1975年國務院政策研究室接手指導中國科學院哲學社科學學部工作,由“四人幫”控制的《歷史研究》自然也就順理成章地一起被接管過來,由黎澍出任主編。鑽研了兩年宋代哲學的丁偉志,被黎澍選中,擔任了《歷史研究》副主編。其後,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式成立,丁偉志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的副總編輯、總編輯。1982年,又兼任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1988年到2001年,丁偉志擔任社科院常務副院長,主管科研工作。這三年,也正是錢鍾書先生出任社科院副院長的最後一屆。
1995年,丁偉志和夫人陳崧合著的“中國近代文化思潮”的上卷《中西體用之間——晚清文化思潮述論》出版,受到到廣泛好評。不久,夫人過世,丁偉志從悲痛中振作起來,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下卷《裂變與新生——民國文化思潮述論》。2006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學術成果


著作

1.《中西體用之間》,中國社科出版社,1995
2.《無樹有巢》,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3.《桑榆槐柳》,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
4.《對歷史的宏觀思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論文

1.《儒學的變遷》,8000字,《歷史研究》1978年第12期(該文是1978年9月在義大利歐洲青年漢學家會議上宣讀的論文。此文收入該會論文集。
2.《張載理氣觀析疑》,15000字,《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4期
3.《論近代反孔思潮的興起》,7000字,《社會科學研究》(四川)1981年第2期(原為1980年召開的世界歷史學家第15次大會提供的論文)
4.《馬克思主義與宏觀歷史研究》,6000字,《人民日報》1981年8月25日
5.《實事求是,百戰不殆》,5000字,《紅旗》1981年第10期
6.《歷史是多樣性的統一》,12000字,《歷史研究》1983年第2期
7.《論歷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3000字,《光明日報》1984年7月25日
8.《試論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形成》,12000字,《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論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
9.《論歷史的暫時性、變異性和階段性》,15000字,《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第2期
10.《漢代思想史》序,1000字,《漢代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11.《“察古而知今”是歷史學的價值》,2000字,《光明日報》1986年1月26日
12.《方法問題是個科學問題》,2500字,《方法》1987年第1期
13.《中國邊疆史地叢書》序,1500字,《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導報》1988年第2期
14.《要為真理而鬥爭》,8000字,《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15.《重評“文化調和論”》,12000字,《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
16.《當前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地位》,10000字,為1989年召開的第17屆世界歷史學家大會提供的論文,已收入大會文集
17.《<校邠廬抗議>與中國文化的近代化》,12000字, 《歷史研究》1993年第5期
18.《唐代文化漫議——<走向盛唐>序》,2500字,《文史知識》1993年第12期
19.《“中體西用”論在洋務運動中的形成與發展》,15000字,《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20.《“中體西用”論在戊戌維新時期的嬗變》,14000字,《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1.《“中體西用”概觀》,8000字,《炎黃春秋增刊·炎黃文化研究》1994年第1期
22.《中國文化的近世境遇》,10000字,《燕京學報》1995年新1期
23.《清末國粹主義述論》,6000字,《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4.《中體西用之間》(專著),420000字,與陳崧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25.《本世紀初的文化自省》,4000字,《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5期
26.《活著的傳統》,5000字,《道德與文明》1998年第1期
27.《無樹有巢》(文集),167000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
28.《近代中國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特點》,9000字,《中國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29.《黎澍論學》,12000字,《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第4期
30.《對五四新文化運動若干問題的再認識》,10000字,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東亞論文》1998年第11期
31.《桑榆槐柳》(文集),200000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32.《辨析國情、選擇出路之爭》,15000字,《黨史研究》1999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
33.《理解先驅》,12500字,《百年潮》1999年第8期
34.《學貴善疑》,4000字,《百年潮》2000年第9期
35.《裂變年代的文化衝突》,11000字,《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36.《史家正氣,首在求真》,7000字,《炎黃春秋》2001年第5期
37.《對歷史的宏觀思考》(論文集),192000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8.《中國文化的近世變易》,15000字,《中西文化研究》(澳門)2002年第1期
39.《對“文學革命”的再認識》,16000字,《燕京學報》20期,2006年5月
40.《對“倫理革命”的再認識》,16000字,《燕京學報》新21期,2006年11月
41.《再論傳統文化的性質與作用》,19000字,《炎黃文化研究》第五輯,2007年3月
42.論《學衡》,32600字,《燕京學報》新25期,2008年10月
43.《科玄之爭新解》,26000字,《燕京學報》2010年第11期
44.《裂變與新生》(專著),450000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文章

1.評華崗的《辯證唯物論大綱》,與李學昆、高禹合作,12000字,《人民日報》1955年12月24日
2.《哲學通信》評介,3500字,《讀書月報》1956年7月
3.《論我國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矛盾的兩重性》,與李學昆、馬仲揚合作,8000字,《人民日報》1956年11月5日
4.《再論我國民族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矛盾的兩重性》,與李學昆、馬仲揚合作,11000字,《我國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矛盾性質討論集》,1957年
5.《略論專政和民主》,7000字,《學習》第5期,1957年7月
6.《關於民主和專政、民主和集中》,5000字,《學習》第13期,1957年8月
7.《無政府主義是和社會主義敵對的反動思想》,《學習》1958年2月

課題

丁偉志
丁偉志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丁偉志還做了兩項大型 課題的工作。一是參與策劃和編輯《當代中國叢書》,一項是參與策劃和主持《百縣(市)社會經濟調查》。前一項,先後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共一百餘卷。后一項,由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亦一百餘卷。
此外,還參加了胡繩主持的《從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起草了若干章節。該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