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葉枯病

姜葉枯病

姜葉枯病在全國分散發生,傳播慢,流行面不廣,除少數地區外一般發病較輕。長江流域各地於7~8月發病,病情發展快,危害嚴重。初期葉片呈暗綠色,逐漸變厚有光澤,葉脈間出現黃斑漸漸擴大使全葉變黃而枯凋,病斑表面呈黑色小粒點狀。主要危害葉片,病葉上開始產生黃褐色枯斑,逐漸向整個葉面擴展,病斑表面有黑色小粒點。

發生規律


姜葉枯病
姜葉枯病
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借風雨、昆蟲或農事操作傳播。高溫、高濕容易發病,連 作地、植株長勢過密、通風不良、氮肥過量、植株徒長發病重。

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片上的病斑為黃褐色枯斑,逐漸擴展到整個葉面,病部生出黑色小粒點,即病原子囊座。嚴重時全葉變褐枯萎。

病原物


病原為姜球腔菌 Mycosphaerella zingiberi Shirai et Hara.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侵染循環


病原以子囊座或菌絲在病葉上越冬。春天產生子囊孢子,借風雨、昆蟲或農事操作傳播蔓延。

防治措施


農業防治
重病地要與禾本科豆科作物進行3年以上輪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量澆水,注意降低田間濕度。秋冬要徹底清除病殘體,田間發病後及時摘除病葉集中深埋或燒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