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果
娜塔麗·薩洛特小說
《金果》是娜塔麗·薩洛特的於1963年所創作的新小說,1964 年《金果》獲國際文學獎。
作者:娜塔麗·薩洛特(Nathalie Sarraute )1902 年7 月18 日生於俄國伊萬諾沃-沃茲涅先斯克,幼年父母離異,父親遷往巴黎,母親留在俄國,小小的娜塔麗頻頻往返於法國與俄國與離異雙親為伴。母親再婚後,她隨父親定居巴黎,從此失去母愛。
薩洛特自幼博覽群書,尤愛文學。特別欣賞陀思妥也夫斯基、普魯斯特、卡夫卡等人之作。她曾在巴黎大學攻讀英語,1921 年獲英文學士學位,后赴英國、德國轉攻其他學科,返國后又讀法律。婚後一段時間內與丈夫一起從事律師工作。早在1932 年,她就寫下了第一部小說集,包括18 篇短文,並借生物學辭彙題名《趨性》,此作發表后並未引起輿論注意,據薩洛特自己的回憶,當時,她僅收到三封信和一篇評論。炮雖未打響,她卻毅然決然放棄了律師職業,一頭扎入文學創作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佔領巴黎,薩洛特因猶太血統被迫潛居鄉間,但筆耕不輟。
她的《無名氏肖像》(由讓- 保爾·薩特親自作序)發表於1948 年,輿論反應僅為幾行字的評論。但在世人的冷漠、文人的歧視中,薩洛特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並於1953 年發表了第三部小說《馬爾特洛》,作品在構思和技巧上與前兩部一脈相承,但得到了令人鼓舞的介紹,並被視作新小說的發軔之作。1956 年,她將自己在1947 至1955 年間寫的論文彙集成冊,以《懷疑的時代》為題發表,這些論文被公認為新小說的理論綱領。其後,她堅持自己的理論方法,創作了一部又一部有別於傳統的新小說。1959 年有《行星儀》,1963 年有《金果》。
《金果》於1964 年獲國際文學獎。儘管該獎只頒發了幾屆就告廢止,但得主均為當時世界文壇的巨匠,在薩洛特前後折桂的有博爾赫斯、索爾·貝婁,還有我們將認識的《馬龍之死》的作者貝凱特。《金果》之後,薩洛特的小說作品尚有《生死之間》(1968)、《您聽見嗎?》(1972)、《傻瓜們說》(1976)等。在這些小說中,作者仍追求形式的革新。1980 年的隨筆《語言的用途》對語言作深入研究,尋求以流動的語言文字描繪一個飄忽不定的感性世界。1983 年的回憶錄《童年》在敘述方法上又作了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