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音樂心理學的結果 展開
- 學科專業
- 蔣存梅著圖書
音樂心理學
蔣存梅著圖書
《音樂心理學》是由蔣存梅專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著作。
現代社會,音樂無處不在,聆聽音樂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那麼,究竟大腦如何加工音樂?音樂訓練如何影響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個體的音樂技能如何發展變化?音樂能力與其他認知能力的關係是什麼?從進化角度看,音樂的起源是什麼?除了審美之外,音樂在現代社會中具有哪些應用,其潛在的機制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音樂心理學》圍繞國內外音樂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系統論述。《音樂心理學》追求理論探討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力圖全面反映較新的研究動態,為專業研究者和高等院校的音樂心理學教學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蔣存梅,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后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領域集中在音樂與語言音高加工比較、音樂情緒與意義加工等,研究對象涉及先天失歌症者、自閉症者和絕對音高感者等人群。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50餘篇論文,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ational ScienceFoundation Grant (NSF)和ERC (EuropeanResearch Council)Starting Grant 多個研究項目,曾擔任Cognition、Brain and Language、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Physiologyand Behavior、Psychophysiology、Neuropsychologia、Scientific Reports等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音樂作為一種溝通與交流的重要手段,是人類社會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人對音樂的創作和演奏、對意義的理解和情緒的體驗及其認知神經機制,理所應當成為心理學關注和研究的對象。音樂心理學正是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音樂的一個分支學科。儘管目前其研究深度和規模遠不如人類另一種溝通手段——語言,但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它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和人們與日俱增的興趣。蔣存梅教授兼具音樂學和心理學的深厚功底,一直以異於常人的熱情和執著在這個領域辛勤探索。她的這本《音樂心理學》系統介紹了學科概貌、理論前沿和應用領域。我相信,本著作將會像一首迷人的樂曲,把更多的心理學和音樂學領域的學者,特別是年輕學者,“捲入到”音樂心理學的科學探索之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 楊玉芳)
音樂是人類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調節人的情緒活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此,音樂心理已成為當下國際心理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之一。儘管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在我國尚處於起步階段,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研究隊伍的逐步壯大,相關論著陸續面世,我國音樂心理學的學科建設與研究已取得可觀的成就。此次蔣存梅教授《音樂心理學》一書的付梓出版,就是其中一項具有標誌性的學術成果。該書不僅系統地總結和論述了西方近百年,特別是近30年來音樂心理學基礎理論與實驗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且也凸顯出我國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貢獻。該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邏輯清晰,不僅是一部具有學術研究價值的音樂心理學專著,而且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音樂心理學的適用教材。相信該書的出版,將對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與教學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教授 張前)
前言1
1 旋律知覺
1.1 旋律音高與輪廓的知覺
1.1.1 失歌症者
1.1.2 絕對音高者
1.1.3 自閉症者
1.2 旋律知覺的神經機制
1.2.1 基於正常人的旋律知覺視角
1.2.2 基於非常規音高知覺的視角
1.3 影響旋律知覺的因素
1.3.1 語言環境
1.3.2 熟悉性
2 音樂時間知覺
2.1 音樂時間知覺的行為研究
2.1.1 時長
2.1.2 節奏
2.1.3 節拍
2.2 音樂時間知覺的神經機制
2.2.1 時長
2.2.2 節奏
2.2.3 節拍
2.3 影響音樂時間知覺的因素
2.3.1 音樂速度和伴奏聲部的和聲
2.3.2 注意和熟悉性
2.3.3 音樂訓練和工作記憶
3 音樂記憶
3.1 旋律記憶
3.1.1 音高記憶
3.1.2 旋律工作記憶
3.1.3 旋律長時記憶
3.2 音樂記憶的神經基礎
3.3 音樂知覺與記憶的關係
4 音樂調性加工
4.1 音階音級的穩定性加工
4.1.1 音階音級的穩定性
4.1.2 音階音級穩定性層級的知覺
4.2 音樂調性加工的研究視角
4.2.1 基於發展的研究視角
4.2.2 基於音高障礙的研究視角
4.3 西方調性音樂之外的音級層級結構加工
4.3.1 跨文化的音級穩定性層級加工
4.3.2 西方非調性音樂的音級穩定性層級加工
5 音樂句法認知
5.1 音樂句法的生成理論
5.1.1 調性音樂的生成理論
5.1.2 音樂句法的生成模型
5.2 音樂句法加工的神經相關
5.2.1 音樂句法規則的知覺
5.2.2 音樂結構邊界的知覺
5.3 影響音樂句法認知的因素
5.3.1 注意參與
5.3.2 音樂訓練
6 音樂情緒加工
6.1 音樂緊張感的加工
6.1.1 音樂緊張感模型
6.1.2 音樂緊張感加工的影響因素
6.2 音樂情緒的知覺和體驗
6.2.1 音樂情緒知覺
6.2.2 音樂情緒體驗
6.3 音樂情緒知覺和體驗的機制
6.3.1 音樂情緒知覺的機制
6.3.2 音樂情緒體驗的機制
6.4 音樂情緒知覺的跨文化研究
6.4.1 聲學特徵在跨文化音樂研究中的作用
6.4.2 跨文化音樂情緒知覺的異同
6.5 音樂審美心理
6.5.1 音樂審美情緒
6.5.2 音樂審美判斷
6.5.3 音樂偏好
7 音樂意義加工
7.1 音樂意義的構成
7.2 音樂內在意義的加工
7.2.1 音樂內在意義加工的腦電成分
7.2.2 N5與N400的關係
7.3 音樂外在意義的加工
7.3.1 音樂表現外在對象
7.3.2 音樂表現外在意義的神經基礎
8 音樂能力
8.1 音樂能力術語的界定
8.1.1 音樂能力傾向和音樂成就
8.1.2 音樂能力
8.1.3 其他術語
8.2 音樂能力測驗
8.2.1 音樂能力傾向測驗
8.2.2 音樂成就測驗
8.3 音樂能力發展的決定因素
8.3.1 先天遺傳決定論
8.3.2 後天環境決定論
8.4 音樂能力與其他能力的關係
8.4.1 與語言能力的關係
8.4.2 與空間和數學能力的關係
9 音樂技能的發展
9.1 胎兒期
9.1.1 胎兒聽覺器官的發育及對聲音的反應
9.1.2 胎兒的音樂學習和記憶
9.2 嬰幼兒期
9.2.1 音高知覺
9.2.2 時長知覺
9.2.3 歌唱能力
9.3 學前期
9.3.1 音樂知覺
9.3.2 早期音樂訓練的影響
9.4 青少年期
9.4.1 音樂知覺能力的發展
9.4.2 歌唱能力的發展
9.4.3 青少年期的可塑性
9.5 成人期
9.5.1 成人期音樂訓練的影響
9.5.2 音樂能力的退化
9.6 老年期
9.6.1 老年期音樂訓練的影響
9.6.2 畢生發展理論
10 音樂訓練效應
10.1 音樂訓練誘發的腦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10.1.1 灰質
10.1.2 白質
10.2 影響音樂腦結構與功能變化的因素
10.2.1 音樂訓練類型
10.2.2 音樂訓練的起始年齡
10.2.3 音樂訓練年限與訓練強度
10.3 音樂訓練對認知能力的遷移效應
10.3.1 音樂訓練對語言能力的影響
10.3.2 音樂訓練對空間能力的影響
10.3.3 音樂訓練對數學能力的影響
11 音樂與進化
11.1 音樂進化理論
11.1.1 音樂適應論
11.1.2 音樂非適應論
11.2 音樂進化論的判斷標準
11.2.1 人類特殊性
11.2.2 音樂能力的先天性
11.2.3 音樂腦機制的特異性
12 音樂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
12.1 背景音樂與語言加工
12.1.1 背景音樂對語言加工的促進效應
12.1.2 背景音樂對語言加工的抑制效應
12.1.3 影響背景音樂效應的因素
12.2 歌唱與言語障礙
12.2.1 音樂與語言的關係
12.2.2 音樂對言語障礙的康復效用
12.3 音樂與壓力
12.3.1 影響音樂減壓效果的因素
12.3.2 音樂偏好在音樂減壓中的重要作用
索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