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蠟花舞
秦安蠟花舞
秦安蠟花舞是形成並主要流行於秦安縣境內傳統的傳統歌舞,始於7-13世紀,發源於秦安郭嘉鎮一帶。來源於辭賦,逐漸由清唱演變為傳統歌舞藝術,多在夜間演出,演出時表演者手托花燈,花燈內裝點蠟燭,故稱蠟花舞。蠟花舞伴奏曲為帶有江南韻味、典雅細膩、優雅委婉的秦安小曲。翩翩起伏的舞姿,配以抑揚頓挫的古曲,深受民間群眾的喜愛。屬於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圖2 秦安蠟花舞舞台表演](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c/mac716dff85c02059d224afb760d8006e.jpg)
圖2 秦安蠟花舞舞台表演
![圖3 秦安蠟花舞伴奏:秦安小曲](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7/m076d849462a982696c84687d78ff67c9.jpg)
圖3 秦安蠟花舞伴奏:秦安小曲
秦安蠟花舞多以農村社火的形式在家庭院落及村莊公共場所表演,也有在紅白喜事中助興演出的。
秦安蠟花舞由於主要是以自娛自樂的方式在民間存在,很少有職業藝人。早期主要在元宵佳節前後社火表演中流行。秦安蠟花舞與許多發展成為有著專業表演藝術團體的舞蹈形式不同,一直以自身的本真樣式自然存活於民間,沒有脫離群眾的精神和娛樂需求,也較少人為的“加工改造”,是典型的“原生態”民間舞蹈形式。20世紀中葉以後,也經常被專業文藝工作者搬上高台演出。
蠟花舞是秦安民眾表達愛憎和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其獨特的舞蹈和伴唱內容,蘊含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表現了當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為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研究素材的獨特價值。
秦安蠟花舞產生於公元7-13世紀(唐宋時期)來源於辭賦,逐漸由清唱演變為傳統歌舞。主要分佈於秦安縣北片的郭嘉、葉堡、安伏等鄉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群眾節日期間娛樂的重要方式。
![圖4 秦安蠟花舞舞台表演](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8/md8ddcc6620f5e42842643fd767c51d71.jpg)
圖4 秦安蠟花舞舞台表演
1957年,由秦安縣郭嘉鎮郭嘉村農民董烈兒、郭遂世、趙改兒、李珍英、郭存生、宋林林等六人組成的蠟花舞表演隊,代表甘肅省赴京參加了中國第二屆全國民間藝術觀摩匯演,他們的精彩表演贏得了首都群眾的好評,並受到了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此次匯演中,被評為二等獎。隨後應邀參加拍攝了電影《萬紫千紅》等影視片。 2005年7月,在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上獲優秀表演獎。
21世紀初,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秦安縣對蠟花舞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秦安縣文化館為保護單位,已組織起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中青年蠟花舞愛好者為群體的蠟花舞演唱隊伍,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演出和研討活動。秦安縣文化館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蠟花舞藝術研究室,進一步推動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項目 | 內容 |
項目名稱 | 秦安蠟花舞 |
級別批次 | 甘肅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批准文號 | 甘政發[2011]34號 |
批准日期 | 2011年3月16日 |
序號 | 24 |
項目編號 | Ⅲ-4 |
申報單位 | 天水市秦安縣 |
(名片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