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蠟花舞

秦安蠟花舞

秦安蠟花舞是形成並主要流行於秦安縣境內傳統的傳統歌舞,始於7-13世紀,發源於秦安郭嘉鎮一帶。來源於辭賦,逐漸由清唱演變為傳統歌舞藝術,多在夜間演出,演出時表演者手托花燈,花燈內裝點蠟燭,故稱蠟花舞。蠟花舞伴奏曲為帶有江南韻味、典雅細膩、優雅委婉的秦安小曲。翩翩起伏的舞姿,配以抑揚頓挫的古曲,深受民間群眾的喜愛。屬於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藝術特點


圖2 秦安蠟花舞舞台表演
圖2 秦安蠟花舞舞台表演
秦安蠟花舞多在夜間演出,演出時表演者手托花燈,花燈內裝點蠟燭,故稱蠟花舞。蠟花舞表演以行進式為主,人數少者10多人,多者近百人。舞蹈隊由少女組成,表演時她們身穿大襟雲邊彩裙或色澤鮮艷的百褶長裙,左手托著荷花蠟燭燈,右手揮動絲摺扇,舞隊款步輕擺,翻轉穿插;彩扇高旋平擺,花燈高托低繞,恰似花海起落,以此表達人們喜慶豐收、國泰民安之情。
圖3 秦安蠟花舞伴奏:秦安小曲
圖3 秦安蠟花舞伴奏:秦安小曲
蠟花舞的伴唱為秦安小曲中的老調和花調,以老調為主,歌詞有大樂調(唱一個完整的歷史故事)和小兵調(以情調、民歌為主)兩種,曲調高古而通俗,旋律簡潔而豐富,唱法柔媚而雅緻。唱腔採用秦安當地方言土語,唱腔曲調豐富,既有“文人雅士”清雅格調,又大量保存了明清俗曲的“原始基因”。
秦安蠟花舞多以農村社火的形式在家庭院落及村莊公共場所表演,也有在紅白喜事中助興演出的。
秦安蠟花舞由於主要是以自娛自樂的方式在民間存在,很少有職業藝人。早期主要在元宵佳節前後社火表演中流行。秦安蠟花舞與許多發展成為有著專業表演藝術團體的舞蹈形式不同,一直以自身的本真樣式自然存活於民間,沒有脫離群眾的精神和娛樂需求,也較少人為的“加工改造”,是典型的“原生態”民間舞蹈形式。20世紀中葉以後,也經常被專業文藝工作者搬上高台演出。

傳承價值


蠟花舞是秦安民眾表達愛憎和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其獨特的舞蹈和伴唱內容,蘊含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表現了當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為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研究素材的獨特價值。

傳承情況


秦安蠟花舞產生於公元7-13世紀(唐宋時期)來源於辭賦,逐漸由清唱演變為傳統歌舞。主要分佈於秦安縣北片的郭嘉、葉堡、安伏等鄉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群眾節日期間娛樂的重要方式。
圖4 秦安蠟花舞舞台表演
圖4 秦安蠟花舞舞台表演
秦安蠟花舞一直流傳於秦安民間,20世紀50年代解放初期,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得以盛行。20世紀50年代,發展流傳到5個鄉鎮240餘個村落。到了20世紀70年代由於特定歷史背景的影響,秦安蠟花舞一度被打入冷宮,瀕臨失傳的邊緣。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蠟花舞流行區域由解放初期的郭嘉、葉堡、吊灣、魏店、安伏、西川等鄉鎮60多個村縮小到郭嘉、葉堡、安伏、魏店等鄉鎮不足10個村。參加人員由過去的青年女子演變為中小學學生,表演服裝、花燈由過去的鮮艷、精緻演變得簡單、粗糙;舞蹈步、形體動作由以碎步為主,演變為秧歌舞蹈步為主,一些難度較大的形體動作如高撓扇、底擺扇,在許多村莊已無人會做。每年正月初九至十五日,秦安郭嘉鎮郭嘉村組織的蠟花舞隊深入毗鄰40多個村莊巡迴演出。

成績榮譽


1957年,由秦安縣郭嘉鎮郭嘉村農民董烈兒、郭遂世、趙改兒、李珍英、郭存生、宋林林等六人組成的蠟花舞表演隊,代表甘肅省赴京參加了中國第二屆全國民間藝術觀摩匯演,他們的精彩表演贏得了首都群眾的好評,並受到了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此次匯演中,被評為二等獎。隨後應邀參加拍攝了電影《萬紫千紅》等影視片。 2005年7月,在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上獲優秀表演獎。

保護措施


21世紀初,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要求,秦安縣對蠟花舞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以秦安縣文化館為保護單位,已組織起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中青年蠟花舞愛好者為群體的蠟花舞演唱隊伍,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演出和研討活動。秦安縣文化館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蠟花舞藝術研究室,進一步推動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非遺信息


項目內容
項目名稱秦安蠟花舞
級別批次甘肅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甘政發[2011]34號
批准日期2011年3月16日
序號24
項目編號Ⅲ-4
申報單位天水市秦安縣
(名片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