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

秦安小曲,又稱“秦安老調”,是採用秦安當地方言演唱的古老的傳統曲藝品種。

秦安小曲曲調高古而通俗,旋律簡潔而豐富,音韻悠長而寬廣,唱法柔媚而雅緻,唱腔細膩而圓潤。代表傳統曲目有《玉腕托帕》《小登科》《百寶箱》等。 

秦安小曲有很高的藝術性、文學性、以及群眾性,對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2008年6月7日,秦安小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Ⅴ-72。

曲藝價值


歷史文化價值
秦安縣歷史悠久,這裡孕育了舉世矚目的大地灣文化,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民間藝術遺產和文化積澱十分豐厚且特色鮮明,秦安小曲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流傳和發展的,對其傳承對於發揚秦安歷史傳統,增進地區文化底蘊有著重要意義。 
娛樂欣賞價值
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秦安小曲在縣內流傳甚廣,尤其是歷史上在興國、西川、郭嘉、葉堡等6個鄉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或流行於田間地頭,或彈唱於街頭巷尾、農家庭院,是當地群眾勞動之餘消遣娛樂和親友聚會交流情感的獨特方式手段,老少皆唱,蔚然成風。 
認識研究價值
秦安小曲是秦安民眾表達愛憎和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其獨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內容,蘊含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表現了當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為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研究素材的獨特價值。

流行地區


秦安小曲主要流傳於秦安、清水、甘谷等縣的部分鄉鎮。

歷史淵源


秦安小曲是形成並主要流行於甘肅省東南天水市秦安縣境內古老的戲曲藝術。據說這一西北民間曲藝樣式形成於明代中葉,至今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秦安為古成紀地界,素有“羲里媧鄉”之稱,不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及其妹女媧的故里,而且是詩仙李白的祖地。坐落於斯並聞名中外的“大地灣遺址”發掘證實,這裡有著4800-7800年的文明傳統,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所以,當地和周邊的老百姓,為了區分其與外來的“眉戶”等“小曲”(俗稱“花調”),又將這種古老的曲藝形式,俗稱之為“秦安老調”。
秦安小曲屬於曲牌體的唱曲形式,相傳形成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以秦安人都御史胡纘宗在19歲時首創“四六越調”《玉腕托帕》而發端;至代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至1820年),秦安人翰林張思誠(見《秦安縣誌》)創作了《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贈釵》等曲本,並使曲調和內容都有所增加;十九世紀上半葉的道光、咸豐年間,在民間廣為演唱。至民國時期,最為興盛。並將以“坐唱”為主要演出形式的唱曲活動搬上了舞台,還衍生出一些“小曲戲”節目。湧現了李文贊、張耀亭、顏天賜等享譽秦州的著名演員。每逢年節或農閑時節,人們在街頭巷尾、庭院炕頭或田間地頭,以演唱小曲消遣取樂。
秦安小曲最初形成於秦安縣興國鎮,後來發展到郭嘉、葉堡等鄉鎮,在興國、郭嘉、葉堡等鄉鎮廣泛傳唱,后又流傳到王窯、安伏、西川等鄉鎮和周邊部分縣區的鄉村。20世紀50年代,秦安小曲已發展流傳到6個鄉鎮280多個村落,常用的演唱曲調已知多達40餘種。1957年,秦安蠟花舞參加全國民間藝人第二屆調演時,演唱的曲調就是借用的秦安小曲曲調。 
秦安小曲的傳統曲目系不同歷史時期累積而成,除了相傳由該曲種首創者胡纘宗採用“四六越調”創作的《玉腕托帕》外,還有清代嘉慶年間張思誠創作的《小登科》《昭君和番》《重台贈釵》及民國以來廣泛傳唱的《伯牙撫琴》《王祥卧冰》《狀元祭塔》《百寶箱》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秦安小曲被打入“冷宮”,發展停滯。80年代以來,秦安小曲的老藝人日益減少,愛好者也所剩無幾,這一西北民間寶貴的曲藝形式正面臨生存危機,隨時可能消亡,亟待搶救保護。
郭嘉鎮秦安小曲隊為蠟花舞伴奏圖集
郭嘉鎮秦安小曲隊為蠟花舞伴奏圖集

藝術特點


表演形式
秦安小曲採用秦安當地的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為一人自彈中三弦自唱;或為二人分持三弦與摔子(銅質碰鈴)對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輪唱。 
唱腔曲調
秦安小曲,又叫秦安老調,主要流傳於秦安、清水、甘谷等縣的部分鄉鎮。與西北大部分地方的傳統戲劇和曲藝有所區別的是,秦安小曲擺脫了秦腔、道情、曲子戲等戲劇粗獷、高亢、激越和鼓子、說唱、彈唱等小曲小調的悲壯、蒼涼、哀情,更多地表現了一種類似江南小調的纖巧、清甜、纏綿、低徊的韻味。其跌宕起伏的旋律、悠長寬廣的音韻、細膩圓潤的唱腔、雅緻婉轉的調式和宜大宜小、亦莊亦諧的情節及演唱方式別具一格。唱腔屬曲牌連綴體式,分為“大調”和“小調”,常用的曲牌有“越調”、“越尾”、“穿字越調”、“四六越調”、“十里亭”、“滿江紅”等40多個。秦安小曲的唱詞多為長短句,也有五言、七言、八言、十言等句式,使用長短句式的曲牌有岔兒曲、降夜香、前悲宮、馬頭調等,使用七言句式的曲牌有上數落、裙子調、詩篇等,使用八言句式的曲牌有樂一樂等,使用十言句式的曲牌有下數落等。曲詞文字精練,節奏感強,一般一韻到底,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感。詞曲格式嚴謹,結構完整,每支曲牌的句數、每句的字數都有嚴格規定,不能違反。曲調高古而通俗,旋律簡潔而豐富,唱法柔媚而雅緻。
主要樂器
秦安小曲的傳統伴奏樂器分為彈撥、打擊兩類:彈撥類,就是中三弦,採用“雙撥”或“單撥”手法彈奏。打擊類,有摔子(碰鈴,銅質)、四片瓦(竹質)。
秦安小曲的傳統伴奏樂器
秦安小曲的傳統伴奏樂器
秦安小曲 表演場景圖集
秦安小曲 表演場景圖集

傳承價值


1、歷史文化價值。秦安縣歷史悠久,這裡孕育了舉世矚目的大地灣文化,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民間藝術遺產和文化積澱十分豐厚且特色鮮明,秦安小曲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產生、流傳和發展的,對其傳承對於發揚秦安歷史傳統,增進地區文化底蘊有著重要意義。
2、娛樂欣賞價值。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曲藝,秦安小曲在縣內流傳甚廣,尤其是歷史上在興國、西川、郭嘉、葉堡等6個鄉鎮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或流行於田間地頭,或彈唱於街頭巷尾、農家庭院,是當地群眾勞動之餘消遣娛樂和親友聚會交流情感的獨特方式手段,老少皆唱,蔚然成風。
3、認識研究價值。秦安小曲是秦安民眾表達愛憎和抒發情感的重要載體與手段。其獨特的演唱形式和演唱內容,蘊含著秦安人的審美情趣、精神信仰和價值取向,表現了當地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殊追求,具有作為人類學、民俗學和美學等研究素材的獨特價值。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秦安小曲傳承保護活動圖集(7張)
1949年解放后,秦安小曲作為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搶救、保護和挖掘。許多秦安藝人嘗試著創新小曲,1979年成功移植《梁山伯與祝英台》,使秦安小曲搬上了蘭州、天水的戲曲舞台,此後陸續移植的《樓台會》《雙蜀記》等,進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藝術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銳等人編導的現代小曲劇《鶯鶯拷紅》《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學子》等在蘭州、天水、秦安巡迴演出,在甘肅省的小戲小品調演中獲得了許多榮譽。 
傳統的秦安小曲並無專業藝人和演出團隊,一般都由愛好者臨時搭湊,在農閑時節以自娛自樂的“地攤”形式活躍於街區路口、田間地頭。特別由於外來文化衝擊和現代化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老藝人的急劇減少和農村中青年進城務工,使得秦安小曲倍受“冷落”,傳統的口傳心授方式,已不利於其普及推廣。 
保護措施
2003年,將散見於民間流傳的40餘種秦安小曲,聘請有關專家學者配合秦安小曲傳人,通過發掘、整理,由秦安縣人民政府籌資10萬元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縣政府一方面引導鼓勵中青年人學唱秦安小曲,進行健康傳承,另一方面對年已古稀的少數有傳承能力的傳承人生活給予補助,定期進行體檢,確保其身體健康,並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了職稱評定。以秦安縣文化館為保護單位,組織起以代表性傳承人為主體,中青年秦安小曲愛好者為群體的秦安小曲演唱隊伍,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演出和研討活動。為演出隊伍購置了相應的服裝、樂器等設備,提供了演唱的必備條件。秦安縣文化館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秦安小曲藝術研究室,進一步推動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2006及2008年秦安小曲被確定為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秦安小曲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人。 
2011年,秦安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秦安小曲)之鄉”。 
2011年-2012年,秦安縣對秦安小曲分佈區域和演唱人員進行了全面調查、摸底、整合,成立了以興國、西川、王窯、葉堡、安伏、郭嘉等六個鄉鎮為基礎的17個秦安小曲演唱隊,聘任了安志平等17位同志為演唱隊負責人,於2012年成立了小曲協會,自願加入小曲協會會員有450多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秦安縣文化館獲得秦安小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傳承人物
高志堂,男,1947年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甘肅省曲藝家協會會員。秦安西川鄉人,師承安仰東、王瑞麟,會彈會唱,15歲學彈三弦,農閑隨師傅唱“地攤子”,后拜王瑞麟學唱腔。在風格上繼承了安仰東、王瑞麟二位師傅的演唱風格,節奏勻稱,旋律悠揚委婉,剛柔結合,明快而不乏柔和,豪放而不乏典雅,粗獷而不乏細膩,2006年獲民間實用人才曲藝彈唱師中級職稱。 
安治平,男,1963年生,漢族,秦安縣人。初中文化程度,副高級曲藝彈唱藝術師,為秦安小曲第四代傳承人。10歲開始跟祖父、父親學習秦安小曲,由於耳濡目染、口傳心授以及耳提面命的藝術環境氛圍,使其對小曲的悟性大增,善能盡承其妙。改革開放至今,多次參加縣、市、省、中央電視台對秦安小曲的節目錄製;2005年以來演齣節目屢獲省級三等獎和市級二等獎等多個獎項。2006年獲民間實用人才曲藝彈唱師副高級職稱。2010年代表甘肅應邀在深圳國際文化博覽會上演唱,獲得觀眾廣泛好評。 
邵振新,男,1951年生,漢族,泰安縣小曲協會顧問。他自幼喜愛音樂,擅長演唱與板胡演奏。由他搜集整理的秦安小曲《樂一樂集》一部,是當地藝人使用頻率最高的秦安小曲集。 
入選非遺
2006年9月30日,秦安小曲入選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遺產編號為Ⅳ-3。
2008年6月7日,秦安小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Ⅴ-72。
秦安小曲傳承保護活動圖集
秦安小曲傳承保護活動圖集

傳承譜系


(1)秦安縣城一帶的秦安小曲傳承人
代系傳承人人物情況
第一代傳人嚴師名不祥,約生於1900年,1960年去世,家住秦安縣城過去的居街,能彈會唱
張耀亭約生於1895年,卒於1961年,秦安縣興國鎮映南村人。只會唱,與嚴師結伴演唱
第二代傳人安仰東、李高狗、王瑞麟,蔡金眼兒
第三代傳人高志堂、安治平、張商巴、高狗娃,員守剛、王常高志堂,1947年生,秦安西川鄉人,師承安仰東、王瑞麟,會彈會唱,15歲學彈三弦,農閑隨師傅唱“地攤子”,后拜王瑞麟學唱腔。在風格上繼承了安仰東、王瑞麟二位師傅的演唱風格,節奏勻稱,旋律悠揚委婉,剛柔結合,明快而不乏柔和,豪放而不乏典雅,粗獷而不乏細膩,2006年獲民間實用人才曲藝彈唱師中級職稱。
安治平:1963年生,秦安縣興國鎮人,師承父親安仰東,自幼隨父以自唱自彈的“地攤子”形式活躍於街區路口,且能彈能唱,在三弦彈奏方面主要摹仿父親安仰東的風格,節秦勻稱,旋律悠揚委婉,2006年獲民間實用人才曲藝彈唱師副高級職稱。
(2)安伏鄉的秦安小曲
項目個人情況
高順學1944年生,秦安縣安伏鄉村人,只會演唱,師傅傳人伏佑璽
伏春山1932年生,安伏鄉村人,只會唱
伏佑璽師傅傳人
高雲1946年生,安伏鄉安伏村人,只彈秦
(3)郭嘉鄉郭嘉村的秦安小曲:
逯桂林,1915年8月生,秦安縣郭嘉鄉村人,20歲學藝,跟隨當地師傅(名字不祥),嗓音動人,從藝70年來,堅持唱小曲,其徒弟遍布郭嘉一帶。其藝術表演特色為典雅細膩,悠揚委婉。

非遺信息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內容
項目名稱曲子戲(秦安老調)
級別批次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單位天水市秦安縣
批准文號甘政發[2006]78號
批准日期2006年9月30日
審批序號31
項目編號Ⅳ-3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
項目內容
項目名稱秦安小曲
級別批次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批准文號國發〔2008〕19號
批準時間2008年6月7日
類別曲藝
申報單位甘肅省秦安縣
審批序號765
項目編號Ⅴ-72
(名片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