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牧

彭牧

彭牧,女,漢族,湖北谷城人,生於青海省西寧市。復旦大學文學學士,北京大學民間文學碩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民俗學博士。1997-2001年任教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教研室,現任職於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中國民俗學會會員、中國俗文學會會員、美國民俗學會會員(Member of the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美國宗教學會會員(Member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ligion)。

個人簡介


主要研究興趣:民間信仰與實踐、禮儀和節日、民間手工藝、中醫與民間醫療、身體民俗。

學習學歷


2008年5 月民俗學博士,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民俗學與民俗生活研究所(Doctor of Philosophy from the Graduate Program in Folklore and Folklif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博士論文《共同的實踐、秘傳的知識與“拜”:中國農村的幽冥想象》Shared Practice, Esoteric Knowledge, and Bai: Envisioning the Yin World in Rural China,導師 Drs. David Hufford, Dan Ben-Amos, Nathan Sivin)
1997年7月 北京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碩士(碩士論文《試論新年習俗中的鼠的觀念》,導師段寶林、汪景壽教授)
1993年7月 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專業學士

工作經歷


2008年12月—至今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
1997年7月—2001年7月北京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教研室,歷任助教(1997)、講師(1999年)
1993年7月—1994年7月青海省社會科學院

獎勵與獎學金


2006年—2007年博士論文寫作《共同的實踐、秘傳的知識與“拜”:中國農村的幽冥想象》,獲賓西法尼亞大學文理學院畢業論文獎學金資助(SAS Dissertation Fellowship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5年—2006年 博士論文計劃《共同的實踐、秘傳的知識與“拜”:中國農村的幽冥想象》獲中國時報文化基金會2005-2006年度青年學者獎( Winner of China Times Young Scholars Award)
2005年—2006年 博士論文計劃《共同的實踐、秘傳的知識與“拜”:中國農村的幽冥想象》獲賓西法尼亞大學Penfield 獎學金(Penfield Scholarship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進行論文的田野調查工作
2001年9月—2005年5月連續四年獲賓西法尼亞大學William Penn獎學金(Four-year William Penn Fellowship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03論文 《禮:教化身體的典範》(Li: An Ideal for the Cultivated Body)獲賓西法尼亞大學民俗學與民族志中心MacEdward Leach論文獎(Winner of the MacEdward Leach prize from the Center for Folklore and Ethnograph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學術出版與發表


學術論文與書評(以時間為序)
英文
1.《模仿師傅:中國農村的學徒制與“體現”的知識》,在Devorah Kalekin-Fishman and Kelvin E. Y. Low 主編《日常生活的亞洲經驗:文化與社會中的感覺》(“Imitating Masters: Apprenticeship and Embodied Knowledge in Rural China” in Devorah Kalekin-Fishman and Kelvin E. Y. Low edited Asian Experiences of Everyday Life: the Senses in Culture and Society),Palgrave Macmillan, 即出。
2. 《在火焰中轉瞬即逝:台灣的紙紮藝術》書評, 《博物館人類學》(Museum Anthropology),第1期(Vol. 31, No.1), 2008, pp. 60-61。(Book review for Up in Flames: the Ephemeral Art of Pasted-Paper Sculpture in Taiwan, Ellen Johnston Laing and Helen Hui-ling Liu,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醫生的身體:中醫知識的“體現”與多樣性》,見《東亞科學、技術與醫學》第25期,pp. 27-46, 2006。(“The Doctor’s Body: Embodiment and Multiplicity of Chinese Medical Knowledge”,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no.25,pp 26-45, 2006)。本文主要探討中醫知識體系形成與傳承中的醫生身體。
中文
1.《作為表演的視覺藝術:中國民間美術中的吉祥圖案》,見呂微、安德明主編《民間敘事的多樣性》,pp. 109-128,學苑出版社,2006。
2.《實踐、文化政治學與美國民俗學的表演理論》,《民間文化論壇》, pp.90-97, 2005,第5期。
3. 《“五子登科”圖案中的蓮花》,《尋根》,pp.25-29,2001,第39期。
4. 《民俗學向何處去?》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1918—1937)》書評),《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 1月11日,2001。
5. 《民間並不遙遠》 (張廷興諧音民俗》書評) ,《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 8月8日,2000。
6.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心繫羅斯》, 《中華讀書報》, 12月8日,1999。
7. 《民間剪紙和年畫中的“老鼠娶親”》,《中國典籍與文化》, pp.94-99,1999, 第2期。(這是碩士論文《試論新年習俗中的鼠的觀念》的一部份。)
8. 《進入“圍城”:婚禮六禮的文化闡釋》,《尋根》,pp.28-31,1998,第5期,總第25期。
9. 《雙重身份的聽眾——從〈背石頭〉笑話談起》, 《民間文學論壇》, pp.62-72,1996,第1期。
10.《一個英雄復仇的神話——關於元雜劇〈趙氏孤兒〉的結構》,《文史知識》, 1994,pp.117-120, 第2期。
譯著
1.J. C. 亞歷山大《新功能主義及其後》(Jeffery C. Alexander’s Neofunctionlism and After),與史建華、楊渝東合譯,譯序言和1-5章,譯林出版社, 2003。
2. 《美國民俗學的昨天與今天》 (美國民俗學家亨利·格拉西博士 (Dr. Henry Glassie)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華讀書報》, 2000,8月16日。
3. 《卡爾·容格與薩比娜·施皮爾萊因的瘋狂之愛》,《中華讀書報》, 2000,2月2日。
會議發表
1.2008 年11月在“美國宗教學2008年會”上發表論文《附身的身體》,美國芝加哥市。(Presented paper “The Possessed Bodies”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Chicago, IL, Nov. 2008)
2. 2008年 6月在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夥伴小組“中國傳統工匠技藝與民間文化”學術討論會上發表論文《紙紮與物化陰間:湖南喪禮的個案考察》,北京。
3. 2006年10月在“家鄉與僑民:美國民俗學會2006年會”上發表論文《陰陽隔層紙:物化陰間》,美國維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Presented paper “‘It is Thin as a Sheet of Paper between the Yin and Yang’: Materializing the Yin World” at Homelands and Diasporas: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Milwaukee, Wisconsin, Oct. 2006)。
4. 2004 年10月在“民俗與風景:美國民俗學會2004年會”上發表論文《記憶與想象:中國家庭神龕》,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市(Presented Paper “Memory and Imagination: the Chinese Domestic Altar”,at Folklore and Landscap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Folklore Society, Salt Lake City, Utah, Oct., 2004)。
5. 2004年8月在“民間敘事的多樣性:民間文化論壇第二屆年會”上發表《作為表演的視覺藝術:中國民間美術中的吉祥圖案》,北京。
6. 2003年4月在“邊界、無界:書里書外的文本性—賓西法尼亞大學第三屆研究生人文論壇會議”上發表論文《宣卷:口頭與書寫之間的文體》,美國賓西法尼亞州費城市。 (Presented Paper “Xuanjuan: A Transitional Genre Between Orality and Literacy” at Bound, Unbound: Textuality Within and Beyond the Book, the Third Annual Graduate Humanities Forum Confer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Apr., 2003)。
7. 2000年在中國俗文學學會年會上發表《松村武雄與中國》,北京。
8. 1999年10月在中國民俗學會年會上發表《試論民間文學傳承方式的轉變》,江西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