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8反艦導彈

中國第二代反艦導彈之一

鷹擊-8反艦導彈(英文:YJ-8 Anti-ship missile ,代號:YJ-8,北約代號:CSS-N-4“沙丁魚”,出口型:C-801,綽號:小二黑,系列型號:YJ-8A,YJ-81和YJ-82),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的一型輕小型亞音速超低空掠海飛行多用途通用反艦導彈,也是中國第二代反艦導彈之一。

鷹擊-8反艦導彈屬於多用途反艦導彈,可以多聯裝載在各種類型水面艦艇上,也可搭載於飛機、潛艇或進行岸基發射,其重量輕、體積小,具有多種抗干擾性能、超低空飛行、攻擊隱蔽、突防能力強等特點,主要用於攻擊護衛艦、驅逐艦等中型以上水面艦艇,也能打擊快艇一類的小型水面艦艇,一枚命中即可重創或摧毀目標。

徠鷹擊-8反艦導彈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70年代末到80年代進行飛行試驗,1979年首發飛行試驗成功,1985年9月定型,之後正式服役,外貿型號也大量出口。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強-5戰鬥機
強-5戰鬥機
1970年,中國海軍航空兵部提出需求,要求研製一型可搭載於強-5戰鬥機的反艦導彈。1973年,中國第三航空 學院(航天總公司三院)上報小型反艦導彈總體方案。由於並非是配套艦艇使用的型號,因此很快被取消,但在科研人員的的爭取下一直緩慢進行。
1973年10月,小型反艦導彈主發動機樣機完成試製,但這時還沒有建起配套的試車台,點火試車只能露天進行。科研人員在後院的山溝里挖一個坑,把發動機的頭部埋在地里,尾部朝天,為了防止它晃動,再用鐵絲固定在兩棵樹上。
1975年11月,海軍審定了三院總體方案及分系統方案,確定了技術要求,報請中央軍委。1977年9月,中國中央軍委正式批准研製方案,命名為“鷹擊八號”導彈。

建造沿革

鷹擊-8反艦導彈
鷹擊-8反艦導彈
鷹擊-8反艦導彈的總體方案論證及總體設計工作由三院負責,梁守槃為總設計師,高燃速複合推進劑研製 由三院31所承擔,自動駕駛儀由三院558廠負責研製,無線電高度表研製由三院558廠、239廠負責,末制導雷達由三院239廠負責研製,戰鬥系統研製任務由三院5013廠負責,引信系統由三院三線基地工廠研製,儲運發箱由三院8359廠研製,三院239廠為導彈總裝廠。
徠鷹擊-8導彈和24型導彈艇
徠鷹擊-8導彈和24型導彈艇
1978年,第一枚鷹擊-8導彈試製成功,之後岸基發射2枚模型彈成功。1979年11月至1980年11月,發射自控彈7枚,成功6枚。1981年,鷹擊-8導彈進行了自行導彈飛行試驗,共計發射5枚,試 驗暴露出很多問題,如助推器燒穿、彈體剛度不夠等等,事後進行了改進整改。
1981年8月,經總參謀部和國防工辦聯合批准,將鷹擊-8導彈裝載於24型導彈艇進行試驗,試驗性質是導彈武器系統全系統試驗。任務下達后,24型導彈快艇改裝技術總體由第七航空學院701所承擔;改裝施工由三院4805廠承擔;導彈武器系統的改裝由三院承擔。改裝完成後,進行了4枚導彈在24型快艇上的發射試驗,試驗順利。
1982年6月,中國軍委總參謀部、國防科工委決定將鷹擊-8導彈裝載到053H2型護衛艦上。

服役歷程

鷹擊-8導彈研製
鷹擊-8導彈研製
1984年10月1日,中國國慶閱兵式上,鷹擊-8導彈首次展示,此時導彈的研製工作還在進行。
1984年10月至11月,鷹擊-8導彈在中國遼西導彈試驗場進行初次設計定型飛行試驗,母船是24型導彈快艇,共計發射3枚導彈,第一枚命中目標,第二、三枚在目標前方自動入水,試驗終止,查找原因,根據試驗結果,重新對控制系統加裝了高阻尼減振設備和其他防振措施,改造了全部出廠試驗彈。整改後於1985年4月,在潛艇水面發射,對改進措施進行驗證。
1985年9月,在遼西再次進行24型導彈快艇發射鷹擊-8導彈試驗,試驗性質為設計定型,共計發射6枚導彈,全部命中。試驗主要考核了近、中、遠三個不同射程及毀傷威力,全系統性能等。發射採用單發和雙發齊射形式。靶船是一艘報廢護衛艦,一發彈直接貫入船體內爆炸,將船甲板掀飛並導致大火燃燒,在拖帶返回時沉沒。
C-801和C-802導彈
C-801和C-802導彈
20世紀90年代,鷹擊-8反艦導彈的基礎上改進的增程型稱為鷹擊-8A(YJ-8A),是鷹擊-8導彈系列中第一種大量裝備的艦對艦型號,包括052型驅逐艦,051G型驅逐艦,053H2G型護衛艦,053H2型護衛艦和536和537艦,037II型導彈艇和037IG型護衛艇等。1998年,中國殲轟-7“飛 豹”戰鬥轟炸機設計定型裝備部隊,取消了艦射型使用的助推器的空射型鷹擊-81也配套服役;鷹擊-8導彈的基本型雖然曾在033G型潛艇上進行過測試,但當時只能在水面上進行發射,隨著039型潛艇首艇320艇開始建造,鷹擊-8導彈的潛射型號鷹擊-82也開始研製,2005年首次公開亮相;以鷹擊-8和8A為原型的出口型號C-801,以鷹擊-81為原型的出口型C-801K也逐漸進入國際市場,並逐漸發展出改進型的C-802導彈,隨著中國軍艦的出口,第三世界國家廣泛裝備了C80X系列導彈。伊朗甚至還建立了C-802導彈的生產線,將國產化的導彈稱作“努爾”,出口給其他國家。2006年7月,以色列海軍的薩爾5型輕型護衛艦被來自黎巴嫩真主黨的一發“努爾”擊中艦尾。

技術特點


彈型結構

鷹擊-8反艦導彈
鷹擊-8反艦導彈
鷹擊-8反艦導彈彈體為圓柱形,採用了與鷹擊-6反艦導彈不同的常規式氣動外形布局;四片前緣后掠的切梢 三角形大彈翼位於彈體中部,四片前緣后掠的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位於彈體尾部,彈翼和舵面呈“X-X”型配置,位於同一平面,彈翼不可摺疊;彈體下部裝有流線型腹鰭,尾部串聯一台固體火箭助推器。
鷹擊-8導彈採用整體式結構,彈體、彈翼和舵面均用鋁合金製成,內部艙段採用鑄造和旋壓成形,翼、舵用壁板機加成形。彈體內部從前到後分為5個艙段,末制導雷達艙、戰鬥部艙、自動駕駛儀艙、固體火箭發動機艙和尾設備艙。

攻擊能力

鷹擊-8A導彈
鷹擊-8A導彈
鷹擊-8反艦導彈採用自動駕駛儀和無線電高度表進行中段自控、並採用脈衝多普勒主動雷達進行末制導。導彈發射由艦艇上的火控系統控制,導彈發射后,先是固體火箭助推器工作,在飛行初始階段以12至15度爬升到約50米高度;數秒后助推器脫落,此時固體火箭主發動機工作,導彈降到20至30米的巡航高度,開始等速掠海巡航飛行;彈上駕駛儀使導彈在一定距離內按預定的航向飛行,末段接近目標時,彈上末制導雷達開機捕捉並跟蹤目標,導引導彈向目標機動飛行,接近目標時導彈作俯衝攻擊,在水線附近命中目標。鷹擊-8導彈採用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能穿入船舷在艙內爆炸,威力極大,導彈可靠性80%,命中概率90%,命中一發可使3000噸級驅逐艦受重創或喪失戰鬥力。

發射方式

鷹擊-81反艦導彈
鷹擊-81反艦導彈
鷹擊-8反艦導彈艦載發射採用甲板上的箱式發射裝置,每具發射箱裝一枚導彈,在小艇上為4具,大艇上為6 或8具,在護衛艦和驅逐艦上則裝載8具。箱式發射裝置即可貯運,又可發射,並可重複使用,無須對準目標,能進行扇面發射,可單發或齊發。

衍生型號


系列型號

鷹擊-8A
鷹擊-82反艦導彈
鷹擊-82反艦導彈
鷹擊-8導彈A型彈體外型同鷹擊-8導彈原型相似,加長了彈體,擴大了燃料容積,為減小發射箱的尺寸,彈翼 和助推器尾翼可摺疊,主要改進了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在體積重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射程增加至70-85千米。此外,鷹擊-8A導彈的發射箱也明顯發生了變化,去掉了加強筋,外形看較老式發射箱簡潔。
鷹擊-81
鷹擊-81導彈仍採用常規式氣動外形布局,四片前緣后掠的切梢三角形控制舵面位於彈體尾部,彈翼和舵面呈X形配置,位於同一平面,不可摺疊,彈體下部裝有流線型腹鰭,主要改進是去掉了尾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導彈發射后,主發動機點火工作,導彈迅速降低高度後轉入掠海平飛,直至攻擊目標。
鷹擊-82
鷹擊-82導彈常規式氣動外形布局不變,也去掉了尾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四片前緣后掠的切梢三角形大彈翼位於彈體中部可摺疊,主要增加了潛航運載器,並採用了與“魚叉”AGM-84反艦導彈和“飛魚”潛射型SM-39導彈類似的乾式出水發射技術,導彈被包裹在一次性動力運載器中離開潛艇魚雷發射管,通過標準533毫米魚雷管發射,運載器到達水面后導彈再行點火發射。

改型型號

雄風-2導彈和鷹擊-83導彈
雄風-2導彈和鷹擊-83導彈
鷹擊-8反艦導彈實現了艦射空射潛射的系列化后,並未由此止步。1993年9月,中國台灣的新型反艦導彈雄 風-2研製成功,使用小型渦噴發動機,射程達105千米。因此以1989年的出口型C-802導彈為基礎上發展的鷹擊-83反艦導彈應運而生。鷹擊-83導彈保留了鷹擊-8彈體前半部分的設計,但使用渦噴發動機取代了火箭發動機,射程延伸到了120千米,而彈體重量反從815千克降低到了715千克,16輛鷹擊-83導彈發射車參加了1999年中國國慶閱兵。由於性能可靠,射程和美國的“魚叉”基本相當,鷹擊-83導彈在21世紀初期成為海軍乃至空軍戰術導彈的發展基礎。在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小到22型導彈艇,大到052B型驅逐艦,鷹擊-83導彈都是這些戰艦最重要的對海作戰武器。

總體評價


鷹擊-8反艦導彈是中國第一種擺脫“冥河”導彈設計思路,獨立設計的亞音速反艦導彈,其採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裝置,使用維護簡便、彈上末制導雷達採用單脈衝體制,抗干擾性好、採用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可掠海巡航飛行,不易被發現,故攻擊隱蔽、空防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