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東門城樓的結果 展開

東門城樓

廣西柳州市城中區東門城樓

柳州東門城樓位於柳州市城中區曙光東路的文惠大橋北端,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廣西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城門樓。佔地面積500平方米。

簡介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
柳州東門城樓位於柳州市城中區曙光東路的文惠大橋北端,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是廣西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城門樓。城門上為兩層譙樓。樓內圓柱無斗拱,直接承支屋頂,巧妙異常。樓外脊上龍吻獸飾、屋角飛檐凌空、氣勢宏偉。城樓採用重檐歇山頂式屋頂,穿斗式木構體系,屋頂平緩、有舉無折。此樓風格高古,端莊大方,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營造技術和獨具匠心的設計技巧。東樓初建時,為護城防衛之用,歷代屢有修葺。樓內新增有柳州古城陳列、明城沙盤模型和古炮台。因其氣勢宏偉、古樸大方,又濱臨柳江,遙對燈台山,可索仙弈、駕鶴之勝,是訪古旅遊和觀賞柳州風光的好去處。城樓常年對遊客開放。登上城樓,可以看到柳江如帶,碧波蕩漾,群山倒立,橋影綽綽,令人心曠神怡。

建築特色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
柳州東門城樓是目前柳州市保存較好的明代文物古迹。城樓位於城中區曙光東路的文惠大橋北端,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歷代有修葺。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穿斗木結構,梁架雕花,歇山瓦頂,重檐起暈。正脊飾鰲魚搶珠,兩端龍吻,高17米,基座為方塊料石,城是青磚砌制,巍峨雄偉,異常壯觀。城門上有兩層譙樓,樓閣內的圓柱斗拱古樸大方;銜架屏板均有美麗的花飾雕刻。城樓常年對遊客開放。登樓遠眺,碧江羅帶,奇峰翠巒,金波瀲灧,漁舟晚歌,環顧城廂,萬家燈火,令人流連忘返。
城門上為兩層譙樓。樓內園柱無斗拱,直接支承層頂。梁架結構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的混合構架,大梁為"九架梁",出檐柱承托挑檐檁,無脊瓜柱,乃以花板承重傳予"三架梁",梁架上均有花蟲鳥獸作裝飾,古色古香。頂樓以懸臂樑柱作平衡支架,結構巧妙異常。樓外脊上龍吻獸飾,屋角飛檐凌,、氣勢雄偉。主樓的重樓檐下原懸掛有光緒六年邑貢生秦繩祖(字其武)所書的"出乎震"青底黑字橫匾(文革時毀),與西門的"麗澤兌"匾額用典同出於《易經》,全樓俱油漆青色,寓東方屬青之意。
正殿當中塑關雲長像,神龕兩旁塑關平捧印,周倉持刀之立像,龕上懸底金字匾額一塊,書"刀侔筆"。關公神龕兩旁塑有佛像二尊。頂樓有二十八宿木雕神像,光緒三十年,樓上為電報局所用,雕像移至樓下頭門,頭門為勒馬式門樓,香案旁泥塑人牽馬頗為神駿。由於東門城樓採用重檐歇山頂式屋頂,穿斗式木構體系,飛檐翹角,其翹角塑造之斑爪,精緻厚重,故具有出檐淺、簡單實用、古樸大方的特點和明清建築穩重、嚴謹的風格,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營造技術和獨具匠心的設計技巧。此樓風格高古,莊重大方,為五個城樓之冠,富於南方古建築的特點。1991年新增明城沙盤模型和古炮台。
東門城樓氣勢宏偉、古樸大方,它濱臨柳江,遙對燈台山,可觀仙弈、駕鶴之勝,向來是仿古遊覽和觀賞柳州風光的好去處。明代柳州始築磚城時,原城呈一橢圓形,既不同於北方築城常見的方形,亦不同於江南的帶狀或塊狀平面布城形式,東樓正處於此橢圓城的軌跡上。東門城現存磚砌牆體120餘米,城牆通高7米,厚6米左右。現今城牆、-垛口及女牆多為90年代維修時恢復的。
東門城樓坐北朝南,佔地面積500平方米,高約17米,面寬20米,進深11米,由城門和譙樓兩部分組成。城門以大塊石料作基,明磚砌牆。門洞上方現存明代大書匾"東門"二字,署"洪武十四年四月立"。城門洞為磚券門,城牆南面檐牆城外一側門洞高3.43米,寬3.36米,背面檐城內一側門洞口高4.62米,寬4.02米,兩洞口相連為通道,形成一圓洞,夏日涼風習習,附近居民皆喜來此乘涼,叫賣之小販亦集中於此,頗為熱鬧。城門為木棚厚板,上釘鐵板,可防槍炮,有鐵鏈關鎖,民國十年以前,入夜後關城。

歷史沿革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
廣西柳州市東門城樓俗稱"東樓"、"東門樓",位於城中區曙光東路中段,北接羅池路東一巷,南臨柳江,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東樓作為目前廣西保存較為完整的明代城門樓,歷代屢有修葺。初建時,為護城之用,清咸豐年間曾遭火災,光緒元年(1875年)由柳州一姓郭的名建築師(佚其名)重建。民間得其作為奉祀關帝的地方,稱"武帝閣",有神像,亦有廟祝焚香灑掃,每逢年節,東門內外住戶去樓上進香。光緒年間,東門街喜做善事的謝有福,邀集鄉紳商民聚資成立單刀會,定五月十三為會期,舉行廟會,演戲飲酒,併購置幾處房地產,收租作歷年廟會之用。至日抗戰爭后,單刀會停辦。
城下有戲台,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拆掉改建電話局機房大樓。民國36年,中共廣西地下黨將其作為編輯和印刷《廣西日報》柳州版的地點。新中國成立后,會產移交給龍城中學。解放后政府曾5次拔款進行維修和修復,使其成為遊覽和觀賞風光的好去處。1961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於東門城樓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維修,基本上恢復了明代柳州"粵西著名文物之盛郡"的府城氣象,並新增柳州古城陳列。

相關信息


柳州東門小故事
東門城樓
東門城樓
捷報電波傳來龍城夜賣號外
"日本投降了!"1945年8月15日晚上9時許,一個叫朱傑的年輕人在柳州的東門城樓上大聲喊道。朱傑是當時《柳州日報》的收報員,工作時用一台手搖收報機接收來自國民黨中央社的新聞。看到中央社連續3次發布關於日本投降的電訊,朱傑才相信自己沒有聽錯。記錄完后,他將手中的鉛筆一擲,興奮地向同事傳達這一喜訊。1944年11月柳州淪陷前兩天,《柳州日報》社遷至桂北的融安縣繼續辦報。第二年6月底,日寇撤出柳州城,報社不久也遷了回來。日寇撤離前縱火毀城,報社的房子被燒光,工作人員挖出埋在地下的印刷器械,發現大部分已無法再用。所以,報社臨時設在逃過一劫的東門城樓上,7月20日恢復出報,也只能靠油印,一份報紙只有八開大小。據當時任編輯的於逢先生回憶,報社收到這一大"猛料"后,當即決定出號外。一位姓凌的工作人員負責刻蠟版,雖然消息不長,但他花了很多時間精心刻寫標題,以至於同事們在旁邊干著急。當晚10時許,號外印出來了,編輯、記者人手一沓,拿下樓沿街叫賣。"日本投降!日本投降!請看日本仔投降了!"當時逃難在外的柳州人大多沒有回城,街上十分冷清,因為還沒有恢複電力供應,滿城漆黑一片。少數沒有被毀壞的房子里,人們早早就吹熄煤油燈上床睡覺了。所以,當時買號外的人並不多。據於逢先生回憶,因為當時臨江街道的住戶大多說白話,賣報的記者就用白話吆喝"日本投降",竟有人從窗口探出頭來,驚慌地問:"乜野話(粵語"什麼")?日本過河?"原來是聽錯了。由此可見,當時飽受日寇侵略之苦的柳州人,心中留下了多麼濃重的陰影。當晚,已經重新進駐河南銀仔山下飛機場的美國空軍,也通過電台收到了同樣的消息。美軍官兵拿起槍支朝空中掃射,用乒乒乓乓的槍聲表示慶祝。第二天,號外就好賣多了,被市民搶購一空,消息很快在柳州傳開。當時逃難在外的人們,大多是通過這份號外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之後便紛紛收拾行囊,重返家園。

交通地址


地址

城樓位於城中區曙光東路的文惠大橋北端

公交

乘坐525路內環525路外環到曙光路下車步行76米
乘坐525路內環525路外環79路內環79路外環到立新路下車步行142米
乘坐525路內環525路外環到柳新街下車步行166米
乘坐525路內環525路外環79路內環79路外環到羅池路下車步行219米
乘坐14路內環14路外環30路內環30路外環4路內環4路外環5路內環5路外環到東門下車步行32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