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區

上海市歷史政區

新市徠區是上海市於1945年光復后至解放后1952年期間曾經存在的一個區,位於今上海市區東北部。民國34年(1945年)以東界黃浦江,南沿復興島運河、長陽路,西沿沙涇港,北抵五權路(今民星路)、翔殷路(邯鄲路)、水電路一線,西北至楊樹浦港設置新市街區。民國36年(1947年)改稱新市區。面積24.96平方公里。1952年撤銷建制,轄地劃歸江灣區,后不復置。

行政區域


新市區,合抗日戰爭前引翔區大部、江灣區與殷行區小部地域置。1945年名新市街區,1947年改名新市區。東界黃浦江、運河。南界東起運河,經今上海水產學院、沈家橋至寧國路北端,沿寧國路、河間路、隆昌路、長陽路、楊樹浦路至江浦路西,向西延伸至打虎山路、控江路。西界沿控江路、大連路、新港路、東沙虹港路向南至臨平路,沿沙涇港向北至水電路止。北界同江灣區南界,分別與高橋區、楊浦區、榆林區、提籃橋區、北四川路區、江灣區相接。

歷史沿革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立即收復上海。上海市境域仍為戰前17個區和特別區區域。11月底,上海市政府為調查戶口、編製保甲,決定在市下設區。12月25日,全市按先行接收的警察分局範圍劃分為29個區:第一區,黃浦區;第二區,老閘區;第三區,邑廟區;第四區,蓬萊區;第五區,泰山區;第六區,盧家灣區;第七區,常熟區;第八區,徐家匯區;第九區,長寧區;第十區,靜安區;第十一區,新成區;第十二區,江寧區;第十三區,普陀區;第十四區,閘北區;第十五區,北站區;第十六區,虹口區;第十七區,北四川路區;第十八區,提籃橋區;第十九區,榆林區;第二十區,楊樹浦區;第二十一區,新市街區;第二十二區,江灣區;第二十三區,吳淞區;第二十四區,大場區;第二十五區,新涇區;第二十六區,龍華區;第二十九區,楊思區;第三十區,洋涇區;第三十一區,高橋區;第二十七、二十八區仍屬上海縣,分別為馬橋、塘灣區。月底,各區公所相繼成立。1947年1月,取消各區序數區名,並規範各區名。
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上海。次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上海市為中央直轄市,設黃浦、老閘、邑廟、蓬萊、嵩山、盧灣、常熟、徐匯、長寧、普陀、閘北、靜安、新成、江寧、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籃橋、榆林、楊浦等20個市區及新市、江灣、吳淞、大場、新涇、龍華、洋涇、高橋、真如等10個郊區,共30個區。
1950年6月,改楊樹浦區為楊浦區,新市區的長陽、引翔兩鎮劃歸楊浦區。
1952年9月,上海市新市區併入江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