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基礎設施
創新基礎設施
創新基礎設施即是為創新活動提供的便利條件,這些條件是創新活動必需而不可能由企業自行解決的基本條件,包括國家科技基礎設施,教育基礎設施,情報信息基礎設施等。
建設創新基礎設施的基本原則是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有所為,有所不為。創新基礎設施要與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相結合,堅持高目標、高起點、高要求,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全面推進。
1、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企業化科研機構體制”,包括國家科研機構和部門科研機構。
2、建立現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
3、調整結構,集中力量,重點建設一批國際知識的國家知識創新基地,包括一批國立科研機構和若干所教學科研型大學。
4、創造有利於知識創新的良好環境,提高知識創新的效率。
5、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不斷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提高國家知識創新能力。
創新文化和創新組織可能受一些因素遏止,也可能得到一些因素的支持。其中關鍵要素之一是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工作流程,以及能夠協助創新者有效工作、滿足快速學習和培養創造能力的工作環境,這是創新得以茁壯成長的基本前提。
“工作流程(workprocess)”的概念在於:在任何活動中,要完成創造性思考、協作和所謂的“知識勞動”的各項日常工作,人們必須決定如何完成這些工作。是個人還是團體任務?形式是會議、頭腦風暴、研討會還是交流會?顯而易見,這些決策大部分都易於制定,但有些則必須經過深思熟慮。
為評估工作流程的重要性,讓我們比較在同一產業里相互競爭的兩家假想公司,用理論推導方式觀察它們是如何產生資金回報鏈的。
富於成效的運營帶來資產的升值。產品與服務的生產銷售創造了客戶體驗,而內部職能(如市場營銷)則會強烈影響客戶體驗的差異化。貴公司能提供給客戶更優質的體驗嗎?
什麼支撐著生產力的運作?在經濟體系變化、結構變遷加速的情況下,組織效率是由能產生差異的創造力和創新發展的持續應用所支撐的。
資產升值的關鍵因素。下面的因素支撐上面的,因此協作是最終資產升值(以及高市場價值)的基礎。
驅動創造力與創新的關鍵性因素是學習與領導力。如前面討論過的,對知識的產生、學習、創造力與創新的支持,是組織領導力的重要功能。
在生產力的樹狀結構底部,“協同”是一項屬性,它能夠支撐所有區別一流公司與二流公司的因素,而這項屬性能夠讓企業內的人具有與其他人員一起好好工作、學習和創造的能力。因此,協作是商業成功的基礎。它還是創新的基礎,因為創新的成功需要大量有效的協作。
我所指的協作並不只是妥善準備的會議,而是一種可以引導人們詢問探索性問題的開放精神,通過部門之間的知識分享獲得創新解決方案,並進行深入探索。有些團隊能夠高效率工作,快速抓住問題並加以解決,甚至依靠普及的網路讓問題在擴大之前就被解決掉。換言之,公司里最佔優勢的工作流程就是“協作”,而日常工具方法必須能確保協同的效率。
如果公司的人員都能有效地進行協作,公司就一定可以產生較好的資本回報嗎?這或許無法衡量,但是知識經濟的邏輯、軟資產的重要作用以及創新與創造力產生的競爭差異化的重要性,都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這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動態因素在長期運作下的結果相當明顯。以創新系統與協同文化著名的豐田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而它的全球競爭對手通用汽車(GM)與福特汽車卻在持續衰退當中。背負著僵化的組織結構、“管理層”和“工人”的敵對關係,扼殺了企業的創新和靈活性,增加了企業的負擔。美國公司在創新方面已嚴重落後,GM的衰敗較之豐田的豐厚獲利更為明證。此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GM僵化的勞工結構以及快速攀升的醫保費用,很快這也將成為衝擊全美企業體系的關鍵因素。
不良的協作只是GM的頭痛事項之一,但它卻最為顯著地影響了企業的各個方面。只有良好的協作才能夠解決公司混亂的勞工問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不要報太高期望。勞方與資方極有可能像電影《末路狂花》里的主人公一樣寧願跳崖同歸於盡,也不願意一起重新構建一個可持續公司。
即使能夠創造有效的協作模式來支持創新,並能改善創造力的相關條件,也不能預期是否能夠產生創造力。另外,創新還需要具有互補專業、互補觀點的人一起工作,所以它是個涉及社會學與管理學的過程。因此,大部分的創新專業人士,尤其是研發領域的工作者,堅信有效的社交活動對創新流程的成功來說非常重要。
綜合所有這些議題,便形成了一種特別為支持創新而設計基礎設施的方法。幾年前,我有機會研究九個由製藥與高科技公司建立的新實驗室。該過程啟發了一系列的基本原則,歸納起來覆蓋了為創新建立理想的硬體基礎設施的很多關鍵方面。這些公司都在鼓勵甚至強迫研究人員與他人互動,並在這一方面進行設施投資。這些設施代表了新的建築領域,也就是我所說的“社交設計”,它以建築學原理的應用,促進社交互動與有效的創新。
“社交設計”是指優先考慮達到有效、正面的人際互動的建築學觀點。其引申的問題如下:
較好的建築能提供較好的互動質量嗎?
簡單的答案:是的,對設施進行設計確實提供了戰略機會。如前章所述,組織如同建築物一樣,是需要設計的。接下來您將會發現:組織的創新可以孕育出新穎而巧妙的方法,用以推動創新建築的構造。因為設施與組織的設計完全互補,這兩方面的設計,實際上詮釋和強化了“智力資本”時代的企業策略。
其中一個根本原因與創造力的本質有關。如同創造力大師米哈賴‧契克森米哈賴教授(MihalyCsikszentmihalyi)指出的:“一個足以被稱為‘創新’的概念或產品,產生於許多資源的綜合效能,而非單個人的頭腦。通過改變環境條件來提升創造力,比試圖使人們思考得更有創造力來得簡單。”
因此,設計良好的工作環境能對創新效率產生重大影響,而且沒有多少工作環境會比研究實驗室的更加複雜,因此也沒有什麼環境比研究實驗室最適於做創新基礎設施的複雜問題的案例。關於這些實驗室有效地解決方案,可運用到創新文化發展的場所——任何組織辦公室中,並能產生良好的成效。
1.為互動而組織:
組織階層會抑制諸如創新、創造力及調適性等重要而被渴求的因素,這是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實際上,迪爾伯特(Dilbert)一直以嘲諷性的打油詩提醒我們這些組織問題。在這些打油詩背後的痛苦事實,如同前面章節所述,導致許多公司嘗試降低階層組織的影響,轉而以網路為基礎的組織模式。
2.為互動而設計:
建築被設計用來增加互動的頻率與質量,並支持有意義的對話,而非只為在走道或電梯里拍拍肩和打聲招呼而已。
3.為彈性而設計:
許多增加互動功能的設計,在減少樓板面積需求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增加工作環境的彈性度來降低成本。
4.為美學而設計:
美學的論述很難評斷其價值,但許多經理仍然保持精緻漂亮的工作場所是為了吸引有才華的員工。
除了支持實時協作與小型聚會外,也要有較大空間來容納較大團體。我們稱這種設施為協作中心,而且我們在過去幾年看到了很多優秀的範例。
人類對互動的滿足感由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而我們也通過這些互動建立了足以讓創新計劃成功的關鍵性新知識。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生產力的矛盾”(productivity paradox)‘這份報告中闡述了許多此方面的問題。其中討論了人際互動與生產力的關聯,並提出其解決方法就是增加人們一起工作的次數與方式。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估互動的效果呢?以下有四個關鍵點:
1. 周期:優良的基礎設施可使公司縮短從初始的見解到新概念與產品應用的周期。高效設施對知識產出有重大貢獻。
2. 數量:優良的協作中心會產生較多的粗略構想與產品,精細構想與產品的數量也會增加。
3. 質量:協同中心同時也會讓粗略構想、精細構想與產品的質量提升。
4. 員工的維持與招募:高級的基礎設施通常是挽留人才和招聘頂級員工的原因,因為這些設施能讓員工容易、有效與他人互動。
‧‧‧
好的創新基礎設施就位后,就愛你過對整體創新流程的效率會產生重大貢獻,因此這是創新方法論的重要元素。畢竟,如果您有了廚房,就不會在車庫做晚餐,您會使用廚房這些經設計用於幫助完成當下的複雜活動—做飯—的空間。
同樣,傳統會議與研討教室的設計並不能促進創造力或創新活動,即使全世界這樣的教室數以百萬計,然而對創新卻毫無作用。事實上,它們往往抑制創新,給創新計劃增加了不必要的時間與成本,抑制了組織所依賴的創新效率。
市場競爭之下,額外的工作、更多時間及更高成本,總與企業的實際需求背道而馳,這使得完善的基礎建設投資成為一個好主意。設計工作流程與工作空間來支持並提升創新,將是非常有價值的付出。
Thissection is adapted from the white paper “Social Design” byLangdon Morris, InnovationLabs
MihalyCsikszentmihalyi.Creativity.Harper, 1996.
Harris,Douglas H., Editor, Organizational Linkages: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vity Paradox.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