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南京大學二級學院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南京大學的二級學院,獲得了高等學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等項目。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化學院系之一,始建於1920年,後由原中央大學化學系和金陵大學化學系合併成立南京大學化學系,1993年成立化學化工學院。
據2018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校下設3個系,開辦2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240人,在籍本科生600多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800多人;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2個世界一流建設學科。截至2017年9月,學院擁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化學學科是中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據2018年8月南京大學官網顯示,化學化工學院擁有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據《南京大學2018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及招生目錄》顯示,化學化工學院擁有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
•南京大學部分
清末廢科舉、廢書院、興學堂,制定“壬寅學制”,兩江總督張之洞根據這個新學制於1902年創建三江師範學堂,是為南京大學的肇始。三江師範學堂開設課程有倫理、教育、物理、化學、農業、商業等。
1905年,三江師範學堂改為兩江師範學堂,下設理化、農業博物、歷史與地、手工圖畫等4科。
1915年2月,由兩江師範學堂改辦成為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下設國文、理化兩部。
1919年,郭秉文任校長后,於1920年1月建文理科,下設數學、物理、化學等八個系。至此,化學單獨設系,是化學化工學院起源依據。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併入1920年12月成立的東南大學,成為一所集文、理、工、商、農、教育於一體的新型的綜合性大學。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東南大學歷經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於1927年定名為台灣中央大學。中央大學設文、理、法等八個學院,其中理學院設算學、物理、化學、地質、動物、植物和心理學七個系。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中央大學遷至重慶沙坪壩松林坡。次年建柏溪分校,倪則塤負責分校化學系工作。
1938年12月,中央大學研究院創辦,下設化學研究部,於1939年秋招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中央大學於1946年6月遷返南京。
1949年8月8日,台灣中央大學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同年更名為南京大學,下設理學院等六個學院,理學院下設數學、物理、化學等八個系。
•金陵大學部分
1910年2月,匯文書院與宏育書院合併,建立私立金陵大學堂。1914年將文科所屬科目分成四組,每組以系命名。有語言學系、社會學系、數理學系、宗教學系。其中數理學系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礦質等科目。
化學化工學院
1930年,金陵大學成立文、理、農三學院。理學院設數學、化學、物理、等系。
1932年,金陵大學成立化學研究所。
1936年,化學研究所改建為理科研究所化學部。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金陵大學於1938年2月遷至成都華西壩。
1946年4月,抗戰勝利,金陵大學開始遷返南京。理學院設有數學系、化學系、物理系、化學工程系、及化學研究所等。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成立公立金陵大學,設文、理、農三學院。理學院有數學系、物理系、動物學系、化學系、化學工程系、電機工程系等。
1952年7月26日,中國開始全國性的高等院校調整,南京大學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併,組建成南京大學。12月,參照蘇聯模式,設置專業。化學系設有機化學、膠體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四個專業。
1958年,化學系增設了放射化學專業。
1960年,化學系增設高分子化學專業。
1961年10月,高等教育部調整全國重點高校規模和專業設置,化學系下設化學(由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專業合併而成)、高分子、原子能化學三專業。
1963年9月,成立南京大學絡合物研究室。
1966年至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招生。
1972年4月,恢復招生,第一批工農兵學員進入化學系學習,學製為三年,共招收5屆。
1978年、1983年,絡合物研究室相繼改建為絡合物研究所、配位化學研究所。
1979年,化學系原有專業合併為化學、高分子兩專業。
1980年,化學系高分子專業更名為高分子合成材料專業。
1984年,南京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成立。
1985年初,新建化學樓正式啟用,各專業從西大樓、東大樓、東北樓遷入化學樓。
1986年,化學系增設應用化學專業。
1989年,中國國家計委批准籌建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於1991年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同意在化學系創建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
1993年5月19日,經學校批准,化學系組建成化學化工學院,下設化學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和化工系。
化學樓
1996年,南京大學亞微觀固態化學研究所成立。
1997年,國家863計劃新材料MO源研究開發中心和南京大學表面和界面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立。
1999年,南京大學分析科學研究所和南京大學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中心成立。
2000年,南京大學表面和界面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被確認為江蘇省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1年,南京大學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和南京大學分離工程研究中心成立。教育部批准籌建南京大學教育部介觀材料科學重點實驗室。
2002年2月,南京大學教育部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正式掛牌,化學化工學院成為培養基地之一。
據2018年8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3個系,開辦2個本科專業。
系:化學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化工系
本科專業:化學、應用化學
截至2017年9月,學院擁有1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據2018年8月南京大學官網顯示,化學化工學院擁有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據《南京大學2018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及招生目錄》顯示,化學化工學院擁有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7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據2018年8月化學化工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2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研究室開學典禮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 化學 |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博士點 | 化學 |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博士點 | 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生物學、理論與計算化學、藥物與臨床化學、綠色過程化學 |
學術學位一級學科碩士點 | 化學 |
學術學位二級學科碩士點 | 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理論與計算化學、應用化學 |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 | 化學工程 |
國家級重點一級學科 | 化學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 | 化學、化學工程與技術 |
學院化學學科在2003、2009、2012年由教育部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評估中,分列第二、第三、第二名。
在中國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院化學學科被評為A-。
據2018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240人,其中教授101人,副教授54人,博士生導師92人。教師隊伍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專職)、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兼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5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
中國科學院院士(專職) | 程鎔時、陳洪淵、陳懿、郭子建 |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黎書華、朱俊傑、徐靜娟等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物理化學教學團隊、化學實驗課教學團隊 |
質量工程
據2018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高等學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1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
高等學校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 化學 |
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 | 化學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國家級化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
國家級特色專業 | 化學 |
國家級精品課程 | 物理化學、大學化學實驗、儀器分析、綜合化學實驗等 |
教學成果
據2018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基礎學科(化學)人才培養基地在1999年和2004年全國理科基地評審中均獲得“優秀基地”稱號;近年來,學院先後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學生在校期間多人次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特等獎、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等一系列榮譽和獎勵;學院畢業生中有一大批在中國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中成為領軍人才,其中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0餘名。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據2018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863計劃研究開發中心、1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校級研究中心、7個院屬研究所,參與“南京微結構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
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介觀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國家863計劃源研究開發中心:國家863計劃新材料MO源研究開發中心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表面和界面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校級研究中心:南京大學高分子工程材料研究中心、南京大學分離工程研究中心
院屬研究所:配位化學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所、亞微觀固態化學研究所、分析科學研究所、化學生物學研究所、藥物化學研究所
據2018年8月學校官網顯示,學院近年來承擔和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科研課題和科技開發項目,每年獲得的科研經費超過1億元,發表SCI學術論文500餘篇;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顯示,化學學科論文總數和被引總數在全球科研機構中排名第16和28,繼續位居全球前1‰;先後榮獲包括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內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勵80餘項。
科技獲獎 | |||
---|---|---|---|
成果名稱 | 獎勵部門 | 等級 | 時間 |
硅酸及其鹽的研究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化學模擬生物固氮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近代極譜分析基礎理論研究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偶聯劑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沸石分子篩的研究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C9-2中變催化劑研究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稀土Y型分子篩微球裂化催化劑的研究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塑料通訊電纜粘結護層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假蜜環菌及甲蜜環菌甲素的研究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78 | |
通用絡合劑HEDP(羥基乙叉二膦酸)無氰電鍍的研究 | 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 三等 | 1978 |
單包裝室溫固化硅橡膠 | 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 三等 | 1979 |
醫用NDS—3、NDS—4硅橡膠的研製及其在口腔矯形科的應用 | 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 三等 | 1979 |
防噪音耳塞新型硅橡膠材料的研製 | 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 | 三等 | 1980 |
單包裝室溫固化硅橡膠 | 國家創造發明獎 | 四等 | 1981 |
殺菌滅藻劑NL—4的合成和應用 | 省、化工部重要科技成果獎 | 三等 | 1982 |
耐高溫蒸煮複合薄膜袋 | 輕工部科技成果獎 | 二等 | 1982 |
硅酸聚合作用理論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1982 |
近代極譜分析基礎理論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三等 | 1982 |
核磁共振化學位移的研究 | 江蘇省重大科技成果獎 | 三等 | 1984 |
官能團偶聯劑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5 |
交流示波極譜滴定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5 |
粉煤灰填充PVC板材 | 電力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5 |
多價金屬離子水解聚合作用的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6 |
硅溶膠膠粒生長規律及其應用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6 |
順鉑的作用機理及構效關係的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三等 | 1987 |
無毒增塑劑環氧大豆油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7 |
模擬貴重教學儀器教學軟體系列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7 |
冠醚的合成及應用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7 |
核磁共振化學位移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7 |
凝膠色譜擴展和高分離效應的統一理論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7 |
順鉑作用的分子機理及構效關係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7 |
痕量電分析方法和理論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7 |
針刺鎮痛機理研究—鈣離子作用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7 |
治療急性膽道感染新葯假密環菌甲素 | 國家發明獎 | 四等 | 1987 |
衛生殺蟲用擬除蟲菊酯系列品種的合成及應用 | 衛生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88 |
固相配位化學反應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88 |
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和結構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1990 |
分子篩的酸性與催化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0 |
金屬配合物的合成和結構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三等 | 1991 |
示波滴定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三等 | 1991 |
系列窄分佈聚苯乙烯樣品的研製 | 中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2 |
咪唑類化合物在金屬表面的配位聚合反應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92 |
南京大學系列高釺焊性無污染酸性光亮鍍錫和錫合金電鍍技術與添加劑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4 |
固相配位化學反應及原子簇合成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1994 |
表面增強拉曼散射研究金屬表面配位化學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94 |
微電極新技術基礎與應用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4 |
高等級過氧化苯甲醯生產新工藝暨麵粉品質改良劑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5 |
有機稀土金屬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和反應性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96 |
輔酶B12模型化合物及脫氧核苷類似物的研究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96 |
高純金屬有機化合物(MO源)--光電子材料的支撐原材料 |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96 |
LLDPE工業NCP預混劑的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7 |
LLDPE工業NCP預混劑的開發與研製 | 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 | 三等 | 1998 |
新型無機多孔材料—層柱金屬氧化物的製備和表徵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1998 |
蛋白質和酶的電荷傳遞及界面行為與電化學分析法的研究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8 |
藥用高阻隔包裝材料PVC/PE/PVDC的國產化研製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8 |
一種新型高效水煤漿添加劑NDF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1999 |
高分子凝聚態的若干基本物理問題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1999 |
若干生物醫學高分子的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三等 | 1999 |
氧化物與載體相互作用的研究—嵌入模型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2000 |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若干單加氧酶的模擬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2000 |
輔酶I(NADH)與若干重要生物小分子在仿生界面上的電催化 |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00 |
高性能塔器分離新技術體系研究與工業應用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2000 |
光電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組裝 |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02 |
有機雜環化合物在金屬表面的化學與電化學聚合 |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03 |
穴狀和環狀配位超分子的設計、合成、結構和功能 |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03 |
單鏈兩親分子的設計、合成、聚集結構和性能 |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04 |
一些納米有序結構的構築和表徵 |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04 |
光電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組裝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2004 |
有機雜環化合物在金屬表面的化學及電化學聚合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2004 |
金屬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後續效應 | 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 | 二等 | 2005 |
功能界面修飾與電化學分析方法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 | 一等 | 2006 |
具有特定結構金屬配合物的構築及其性能的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 | 二等 | 2006 |
配合物中弱相互作用與功能體系的可控構築研究 |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 | 一等 | 2007 |
功能界面修飾與電化學分析方法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2007 |
納米材料的蛋白質功能化及其電化學感測研究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09 |
面向工業節能減排的塔器分離新技術研究與應用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一等 | 2010 |
納米界面的功能化組裝與生物感測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 一等 | 2010 |
硼親和色譜新方法研究 |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獎) | 一等 | 2011 |
超級浮閥塔板等新技術研發及其在工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 | 二等 | 2011 |
微納米尺度材料界面特性與生物電分析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 一等 | 2011 |
有機/無機複合體系的界面設計及其應用技術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獎 | 一等 | 2013 |
熒光染料識別與相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第二完成單位) | 國家自然科學獎 | 二等 | 2013 |
全結晶複合孔分子篩催化新材料的創製與工業應用(第四完成單位) | 國家技術發明獎 | 二等 | 2013 |
生物分子與細胞高效檢測新原理與分析新方法研究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13 |
細胞功能分子原位定量及其介導的癌症診療方法研究 | 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 | 一等 | 2014 |
高分子結晶原理 |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 | 三等 | 2015 |
紅外吸收微粒的表面改性及在節能樹脂中的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 二等 | 2015 |
信號分子、核酸及蛋白的識別與調控研究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15 |
高分子納米載體的結構調控和藥物傳輸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 | 一等 | 2016 |
科技論文(2000—2010) | ||||||
---|---|---|---|---|---|---|
年度 | SCIE | SCI | EI | ISTP | LW | IF≥3.0 |
2000 | 309 | 212 | 32 | 2 | 123 | 30 |
2001 | 348 | 297 | 81 | 9 | 125 | 36 |
2002 | 318 | 259 | 95 | 4 | 112 | 49 |
2003 | 407 | 327 | 191 | 14 | 109 | 57 |
2004 | 386 | 316 | 146 | 12 | 90 | 72 |
2005 | 473 | 360 | 235 | 27 | 107 | 129 |
2006 | 410 | 324 | 219 | 12 | 69 | 153 |
2007 | 423 | 325 | 244 | 8 | 86 | 192 |
2008 | 438 | 346 | 241 | 15 | 69 | 216 |
2009 | 465 | 396 | 255 | 9 | 77 | 252 |
2010 | 497 | 425 | 275 | 13 | --- | 267 |
科技論文(2011—2016) | ||||
---|---|---|---|---|
年度 | 總篇數 | 學科群一流期刊論文數 | A區期刊論文數 | B區期刊論文數 |
2011 | 534 | 7 | 19 | 262 |
2012 | 504 | 9 | 32 | 232 |
2013 | 562 | 29 | 49 | 256 |
2014 | 539 | 32 | 66 | 241 |
2015 | 533 | 21 | 196 | 92 |
2016 | 620 | 24 | 251 | 105 |
•學術期刊
《無機化學學報》由中國化學會主辦,編輯部設在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樓。報道中國無機化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創新成果,內容涉及固體無機化學、配位化學、無機材料化學、生物無機化學、有機金屬化學、理論無機化學、超分子化學和應用無機化學、催化等,著重報道新的和已知化合物的合成、熱力學、動力學性質、譜學、結構和成鍵等,設有綜述、研究快報及論文等欄目。
《無機化學學報》為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網路版、美國《化學文摘》(CA)、《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台灣華藝《中文電子期刊服務》等中國國內外多種檢索刊物和文獻資料庫摘引和收錄。
學院注重廣泛開展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與中國國內外多所著名高校、科研機構和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的交流合作關係,成功主辦了一系列中國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為了促進學院師生與化學各領域內的知名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開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學術視野,學院設立了“南京大學戴安邦學術講壇”和“名師講壇”,邀請了一大批中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院講學和開展學術交流。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職務 | 名單 |
黨委書記 | 賈敘東 |
執行院長 | 黎書華 |
黨委副書記 | 李興華 |
副院長 | 夏興華 |
副院長 | 朱成建 |
副院長 | 張艷 |
副院長 | 李育佳 |
學院辦有學生會、研究生會、蔣雯若愛心社等學生組織。
學生會舉辦有迎新晚會、化學文化節等活動;研究生會旨在為全院師生創造良好的學術和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學術和文化氛圍;蔣雯若愛心社是為紀念化學化工學院校友蔣雯若女士成立的,在校內校外開展了支教、敬老、科普宣傳、校園服務等各類公益活動,同時也為各類大型賽事提供相應志願服務、在寒暑假期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