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疏證
方言疏證
《方言疏證》,清代為揚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正偽補漏,逐條疏證的第一個校本。13卷,戴震撰(四庫全書和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揚雄《方言》的刻本,自宋代以來有多種,經流傳寫刻,難免有些錯漏。戴震以《永樂大典》本跟明本校勘,並進一步搜集古籍中引用《方言》和《方言注》的文字來和《永樂大典》本互相參訂,共改正訛字281個,補脫字27個,刪衍字17個。辨析疑義,取證確鑿。例如卷五:“甑,自關而東謂之甗,或謂之儐”,註:“梁州呼?。”文中“梁州”為“涼州”之訛,戴氏加以改正。又如卷十三:“冢,……凡葬而無墳謂之墓,言不封也。”“言不封也”下面有脫字,戴氏從《永樂大典》本補註“墓猶慕也”4個字。卷六:“怠,陁,壞也。”註:“謂壞落也,音蟲豸,未曉。”戴氏認為“未曉”二字是閱讀者所記,為衍文,故刪。《方言疏證》還有疏漏和可以商榷之處。例如卷五:“薄,……自關而西謂之薄。”戴氏下脫“南楚謂之蓬薄”六字。卷十二:“蒔、殖,立也。”戴氏誤改“殖”為“植”。清代王念孫撰《方言疏證補》(高郵王氏遺書本),有不少見解可以補戴氏的不足。
輏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十三卷,卷首,校正補遺一卷/(漢)揚雄紀;(晉)郭璞注;(清 休寧)戴震校補.-原刻本.-餘姚:盧氏抱經堂,清乾隆49年[1784]
1冊。
半頁10行,20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無刻工,單魚尾,版心下有“抱經堂校定本”六字。封面題“抱經堂原刻本”。扉頁注“乾隆甲辰”“方言”“杭州刻本”。卷首刻盧文弨《重校方言序》,並附舊跋《李刻方言後序》、舊序郭璞《方言序》、舊揚雄書。版心題名“方言”。上海圖書館善本書目收有此書。線裝。
卷首下鈐陰文正方印。
(安徽省圖書館館藏版本,古籍書庫,索書號:1 :1257)
《方言》是我國第一部漢語方言著作,也是世界語言學史上第一部比較方言辭彙的專著,自東漢以來,備見徵引。但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斷爛訛脫,幾不可讀,被認為雖存而實亡。戴氏以《永樂大典》本及古書中所引《方言》與流行的明本對勘,逐條援引諸書,——疏通證明,改正錯字 281,補脫字27,刪衍字17,使之得以恢複本來面目。戴氏的疏證,從歷史文獻中尋找《方言》條目逐漸形成民族共同語的軌跡,其思路是把共時記錄轉變成歷時語言的研究,轉變成歷史語言學。其後,相繼有《方言》校本問世,對戴疏亦有所補充訂正,但從總體上看,功力都沒能超過戴氏。戴氏的《方言疏證》,連同他的《毛鄭詩考正》、《考工記圖》、《屈原賦注》等註釋著作在內,奠定了清代樸學中的註釋學基礎。使我國古代註釋學繼《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水經》酈道元注、《三國志》裴松之注、《文選》李善注之後,進入一個全面復興和昌盛的時代。清代註釋學的大發展,是由戴震創其業、發其端的。
——余國慶《戴震文獻學著作述評》
《四庫 ·方言》校本,題乾隆四十四年五月恭校上,時先生沒已兩年矣。然提要云:“逐條搜引諸書,一一疏通證明,具列案語。”蓋全部採用《疏證》,其提要亦先生手撰也。據段《譜》先生三十三歲時曾將《方言》分寫於《說文》每字之上,知先生治此書,蓋二十餘年矣。
——梁啟超《戴東原著述纂校書目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