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山

南宋陳造詩作

《望夫山》是南宋詩人陳造創作的一首古樂府詩。詩深層次地揭示古代女子的不幸:她苦苦地等啊等,望穿秋水,化成了石頭;而她所等的人呢,卻被其他女子勾住了魂,變了心,根本忘記了家中的妻子。通過這樣強烈的對比,女子的等待、化石就成了社會不合理現象的縮影,她本人就成為封建制度的犧牲品了。

作品原文


望夫山
亭亭 碧山椒,依約 凝黛 立。
何年盪子 婦,登此望行役。
君行斷音信,妾恨無終極。
堅誠不磨滅,化作山上石。
煙悲復雲慘,彷彿見精魄。
野花徒自好,江月為誰白?
亦知江南與江北,紅樓 無處無傾國。
妾身為石良 不惜,君心為石那可得?

註釋譯文


註釋

1 亭亭:聳立。
2 山椒:山頂。
3 依約:隱約。
4 凝黛:凝眉。
5 盪子:外出不歸的男子。
6 行役:出門在外。這裡指外出的男子。
7音信:音訊;信息。
8 精魄:指化石女子的陰靈。
9 紅樓:泛指華麗的樓房,多指富貴女子所居。
10 傾國:形容女子極其美麗。
11 良:實在。

譯文

瘦削的望夫石矗立在青山上,隱約可以看出,她皺著眉頭,滿懷傷情。我不禁要問:是哪一朝代的女子,丈夫出外,她登上這山,盼望著丈夫回歸的身影?石頭說:“丈夫出外多年,杳無音信,我心中的怨苦,無窮無盡。我的心啊,永遠不會改變,化成了石頭,屹立在山頂。”煙雲繚繞著她,一片悲慘凄清。我彷彿見到她的精魄,在山頭上現形。我似乎聽見她在感嘆:“盛開的野花有誰來欣賞,江上的明月使誰動情?我知道這江北江南,紅樓處處,美女傾國傾城。我化成了石頭沒有什麼後悔,可丈夫啊,你的心可能夠像石頭一樣,不改忠貞?”

創作背景


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同名的山很多,最頻繁出現的,要算“望夫”這個悲劇性的名字。湖北武昌有望夫山,安徽當塗、遼寧興城、江西德安、浙江蕭山、廣東清遠都有望夫山或望夫石,陳造這首詩寫的不知是何處。各地的望夫山都伴隨著這樣的故事:丈夫出外,妻子想念丈夫,登山眺望,傷心哀絕,化成石頭。因此,富有同情心的人們便給山起名“望夫”,並通過吟詠寄託對她的哀婉感嘆。陳造這首詠望夫山的詩,就依這樣的傳說內容展開。

作品鑒賞


詩寫在高高的青山頂上,依稀可以見到化作石頭的女子站立著。對此,詩人浮想聯翩:這是什麼時代的人,因為丈夫外出不歸而痴情化石的呢?起首四句,寫出了眼前望夫石的外形,又同時將當年望夫女子的容貌與心情灌注入石像,起到了既寫人又寫石的作用。接著,針對上文的提問,詩借望夫女子的口吻,進行回答,說丈夫外出,沒有音信,女子抱恨無極,精誠不滅,因而化成了石頭。在這樣的一問一答后,詩轉入旁寫,渲染氣氛,說在凄慘的雲煙繚繞中,彷彿可見到女子的精靈在徘徊著。然而女子化石以後,何以仍然如此悲傷呢?詩繼續用女子口吻作答,先以野花、江月兩句起興,寫自己的心情,然後說明丈夫不歸,是因外面有許多傾國傾城的野花,把丈夫給迷住了,忘了自己的家。因此,她深深地感嘆,自己化石雖然不值得,但也在所不惜,可怎樣才能使丈夫的心也像石頭一樣堅強不變呢?
詠望夫山、望夫石的著名作品,唐代有劉禹錫的《望夫石》:“終日望夫夫不歸,化為孤石苦相思。望來已是幾千載,只似當時初望時。”詩寫得很拙樸,但含意很深。王建的《望夫石》則如此說:“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說望夫女子化石后矗立江邊,執著地等待著丈夫歸來。這些作品,都是從正面著筆描寫,說女子的丈夫出外未歸,女子殷切地盼望,遂而化石,沒有說明她丈夫何以不歸,對女子的苦情,也只是停留在痴心地等待上。同時,陳造此詩用樂府體,繼承了以往寫望夫山作品的風格;在具體寫作時,又通過細緻的外形描繪,通過問答,深入揭示了化石女子的苦痛心情,語調幽咽清苦,這也是以往同類作品中少見的。

作者簡介


陳造(1133--1203),字唐卿,高郵(今屬江蘇)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進士,調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縣,通判房州權知州事。房州秩滿,為浙西路安撫司參議,改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自以轉輾州縣幕僚,無補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號江湖長翁。寧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長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師刊刻行世,陸遊為之序,已佚。明神宗萬萬四十六年(1618)仁和李之藻獲抄本,與秦觀集同刊於高郵。事見本集卷首序及元申屠(炯去火加馬)《宋故淮南夫子陳公墓誌銘》。陳造詩,以明李之藻刊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本書》本(簡稱四庫本)等。詩集外的作品另編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