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古城鎮

雲南省昆明市宜良縣轄街道

北古城鎮位於宜良縣城東北部。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浦街道人口為48902人。

北古城鎮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性氣候。2010年,北古城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4億元;人均純收入4778元。

歷史沿革


原地

據《路南州志》載:“元至元年間為邑市縣縣城舊址”。又系“宜良縣八古城之一”,故名北古城鎮。
1950年前,屬宜良、路南、陸良三縣插花地。
1950年,劃為宜良縣第一區。
1956年,改稱古城鄉.
1958年,設盤江公社。
1987年,置北古城鎮。
1999年,因建柴石灘水庫將陸良縣小模古鎮小河村委會劃歸北古城鎮管轄。

原北羊街鄉

1956年,設羊街鄉。
1958年,改紅星公社。
1959年,屬明良礦區,同年置廣益公社。
1962年,併入古城區。
1973年,析置廣益公社。
1981年,更名北羊街公社。
1983年,改區。
1987年,置鄉。

合併建鎮

2006年,撤銷北羊街鄉併入北古城鎮,並將北古城鎮小河行政村併入九鄉彝族回族鄉管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北古城鎮位於宜良縣城東北部,處於東經103°20’,北緯24°56’,國土面積259平方公里,距縣城9公里。東南與匡遠鎮石林縣接壤,西面連接嵩明縣、匡遠鎮、湯池鎮,北接馬街鄉、耿家營鄉,東北連接九鄉鄉。

地形

北古城鎮壩子、山巒、丘陵交錯分佈,地形複雜,溝壑交錯,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一般海拔在1600至1700米,最高海拔2458米,最低點為南北村的老古城村小組,海拔1528.1米,相對高差929.9米。

氣候

北古城鎮內河流全屬珠江水系,南盤江在鎮境內長30餘公里,蜿蜒曲折,流經龍兌、車田、鳳萊、大薛營、安家橋、古城、南北七個村。鎮內有架格小河、瓦倉小河、賈龍河等南盤江支流。

水文

北古城鎮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性氣候,冬季乾旱少雨,夏季溫濕多雨。年平均氣溫為16.3°C,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為5—10°C,最低氣溫-6°C;最高氣溫為7月,平均氣溫21.8°C至23°C,最高氣溫35.6°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903.8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2123.2毫米,相對濕度75%,雨季集中在5—10月,降水量佔全年的86%,乾濕分明,降水集中,冬干夏濕的典型西南季風氣候。冬季時有小雪,大雪罕見,全年多為西南風,間有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2.4米/秒,最大風速19米/秒。平均初霜期在11月30日,終霜期在3月18日,平均無霜期為257天,全年日照2190小時。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2年6月,北古城鎮有耕地43665畝,其中水田24060畝,旱地19605畝,林地163835畝。

行政區劃


截至2012年6月,北古城鎮轄20個村,129個自然村。政府駐地大薛營村。
古城村南北村陳家渡村安家橋村鳳萊村
木龍村南沖村安南村車田村龍兌村
大薛營村陸良營村北墩子村北羊街村清水塘村
賈王村呂廣營村龍興村合興村米戶村

人口民族


2010年,北古城鎮有農戶15696戶,鄉村人口57778人,其中男性28585人,女性28065人。勞動力38837人。居住著漢族、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2017年,常住人口59738人。
2021年,宜良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南浦街道人口為48902人。

經濟


綜述

2010年,北古城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4億元;人均純收入4778元。

第一產業

2010年,北古城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4億元;人均純收入4778元;全鎮種植大春糧食作物53800畝,種植小春作物49200畝,種植烤煙7800畝,實現煙稅收入420萬元;出欄商品鴨43.8萬隻,商品雞出欄169847隻,生豬飼養17.8萬頭,山羊養殖1.54萬隻,飼養奶牛2330頭。

第二產業

2010年,北古城鎮鄉鎮企業總收入達14.4億元;畜牧業總產值達1.51億元;完成稅收948萬元,其中地稅地方財稅收入1120萬元。

第三產業

2010年,北古城鎮完成稅收948萬元,其中地稅地方財稅收入1120萬元。

文化


大香會

大香會
大香會
北古城鎮正月初八“大香會”始於元末明初,民間相傳,正月初八是土主老爺歸廟成神的吉日,當地上下十八村鄉民在這一天從四面八方趕來,祈求土主成神后護佑一方百姓,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故把農曆正月初八定為地方群眾聚集喜慶的慣例。2011年北古城鎮正月初八“大香會”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定名為北古城鎮正月初八“大香會”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節。

摔跤比賽

北古城鎮木龍村阿保村、安南村委會的安南村每年到農閑季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四面八方的摔跤愛好者都會雲集阿保和安南,甚至周邊縣份的愛好者都會慕名而來。

社會


建設

2010年,北古城鎮投資1.2億元,建成標準化學校7所,建築面積達5.13萬平方米,投入526.7萬元,完成抗旱應急工程建設任務,新建小壩塘、抽水站、小水池、溝渠、小水窖等硬體設施,投資1036.16萬元,完成國債人飲工程,解決了14個村委會,53個村小組人畜飲水不安全問題,投資1620萬元,完成架格灌區的飲水工程,投資70萬元,完成國家動態資金補助項目—車田中村抽水站溝治理工程和木龍堡、小乾溝扶貧工程項目,投資104萬元,完成2009年“一事一議”項目26個,完成20個行政村12條鄉道84公里路面、32條村道55公里路面監控全面落實,宰格羊街12公里道路修繕竣工,其它道路完成路肩鋪墊27公里,涵洞局面修補5道,處理23處塌方484立方,爭取社會資金30餘萬,修繕張青公路20公里及龍興公路7.8公里。八是投資96萬元,建成古城土主寺和北羊街公益性公墓,投資155萬元,建成古城衛生院住院大樓,爭取省市縣資金200餘萬,完成加固改造310戶、拆除重建107戶的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投資152萬元,建成鎮級村准化文化站及6個行政村文化站室、7個農家書屋。

文化教育

2010年,北古城鎮有標準化中學2所、完小14所,幼兒園1個。在校教職工463人,現有在校學生6343人。總投資1.2億元,建成標準化學校7所,建築面積達5.13萬平方米。為全鎮實現校點收縮、集中辦學、整合教育資源、辦優質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標準化硬體建設鎮域覆蓋。

醫療衛生

2010年度,北古城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3006人,參合率達94%。

社會保障

2012年,北古城鎮發放“兩參”人員補助金574600元,對全鎮1010名農村低保人員發放低保金513585元,對各種定補撫恤人員發放定補款7488人次483318元,發放農村家屬義務兵36戶的優待金共計100800元,發放農村養老保險金8.8萬元,給予危房倒損重建修建補助34戶86800元,發放救濟大米6700公斤,被子60床,資金1090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