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周恩來的結果 展開

周恩來

1991年丁蔭楠執導電影

《周恩來》是廣西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人物傳記影片,由丁蔭楠執導,王鐵成主演,於1991年10月1日上映。

該片講述了周恩來總理在“文化大革命”中竭盡全力保護人才,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為了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故事。

劇情簡介


1966年,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風暴席捲華夏大地,坐在車上的周恩來觀望著那些“炮轟”、“火燒”的大標語、大字報,聽著年輕人們激烈地唱著歌喊著“打倒賀龍”,他憂心忡忡、如履薄冰地開始為這個國家操勞。轉移賀龍,保護陳毅,制止鞍鋼停產,他竭全力保護一代英才,保證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卻未能保護住烈士的子女——孫維世。震驚世界的“九一三”事件發生了,林彪反革命集團叛逃國外,周恩來得到毛澤東的支持,力挽狂瀾,穩定局勢,指揮了這一場鬥爭。
1971年,周恩來主持中央工作,經濟秩序開始恢復。中美建交,舉世矚目。然而危運卻又一次降臨,周恩來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四人幫”趁機掀起“倒周浪潮”,要“批現代的儒”,周恩來以七十三歲高齡的帶病之軀進行最後一搏,飛抵長沙,與毛主席商談“四屆人大”人選,帶病作“政府工作報告”,人們群情振奮。他參加賀龍骨灰安放儀式,表現出自己力不從心,沒能護住老戰友的內疚心情。病危時,周恩來特意接見老部下羅青長,惦念著台灣回歸祖國。然而病魔還是帶走了他的生命,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他的愛人鄧穎超在他的額頭深情一吻,送走了這位為了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總理。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王鐵成周恩來
鄭小娟鄧穎超
全解放衛士長
蔣躍邠護士長
李志新張大夫
申良吳大夫
張克瑤毛澤東
劉懷正朱德
盧奇鄧小平
張雲立葉劍英
劉錫田陳毅
高長利賀龍
鄭榕董必武
劉斯民廖承志
王懷文羅青長
顧邦俊熊向暉
鄭振瑤薛明
張玉善楊德中
王惠源孫維世
王希鍾林彪
劉群江青
顧嵐康生
張安安葉群
林毅張春橋
馮錫祥姚文元
王維國王洪文
其他參加演出人員于是之、藍天野、辛靜、李維新、李雪紅、李冀明、袁志光、仲躋堯、盧志啟、陳惠良、楊星輝、周子和、蘇政、龐建民、李景嘏、賈林菁、郭怡、王庚、張小惠、王小芳、賈真、周清亮、張世發、王會曾、王綠化、房燕、庄偉、王琳娜、羅永軍、馬桂榮、趙健、劉國平、武紅

職員表


導演丁蔭楠
編劇丁蔭楠

角色介紹


  • 周恩來

    周恩來

    演員王鐵成

    無產階級革命家。憂國憂民,為國為民鞠躬盡瘁,與人民甘苦與共,有“相忍為國”的胸襟,也有“金剛怒目”的激情。在文革中,面臨種種困境,身負重任,獨撐危局,機智沉著、堅韌不拔,為中國革命和社會建設耗盡了最後一滴血。

  • 鄧穎超

    鄧穎超

    演員鄭小娟

    周恩來的妻子,溫和、莊重、堅定。她與周恩來志同道合,幾十年來夫妻相濡以沫,鶼鰈情深。在周恩來為國為民鞠躬盡瘁之時,她默默地支持著他。

  • 陳毅

    陳毅

    演員劉錫田

    剛直不阿的開國元勛,為國為民忍辱負重、休戚與共,具有堅強的黨性,在外交部做“檢查”時遭到造反派圍攻,是周總理挺身而出護他離開。事後,經總理耐心勸導,他理解總理的苦衷,同意帶頭作檢討,以便儘早“過關”,把外交工作抓起來。

  • 江青

    江青

    演員劉群

    自詡“文革”旗手, 霸道、尖刻、刁蠻。當總理患癌症后,以她為首的“四人幫”掀起“倒周”浪潮,想把周總理當做“黨內的大儒”來批倒批臭,對總理百般殘害。

  • 林彪

    林彪

    演員王希鍾

    中國共產黨二號人物、“副統帥”。陰冷、不輕易表露真情,反對周恩來推動中美建交。他由“高舉毛澤東思想”發展到要謀害毛主席,而最終折戟沉沙摔死在溫都爾汗的卻是他自己。

  • 護士長

    護士長

    演員蔣躍邠

    周總理的護士,跟隨總理多年。江青無理要求總理調她來照顧自己,她捨不得離開總理,不願意到江青處工作,故意在冷水龍頭下沖手,使江青嫌她手涼而不再要她。

幕後製作


● 服裝師請人在長沙、北京仿製了周總理常穿的中山裝,但演員試穿皆不滿意。周總理當年的警衛秘書得知后,把珍藏的總理遺物中山裝取來讓王鐵成試穿,竟然非常合體。而套件中山裝的褲袋中還留著周總理用過的一方白手帕。
● 在拍攝“江青作批林批孔報告”一場時,丁蔭楠因過度疲勞在現場昏倒。在後期製作雙片時,全部工作人員保持每天二十小時的工作量,丁蔭楠第二次暈倒在工作現場。
● 該片毛澤東一角本由八一廠的古月扮演,但古月當時給為其他劇組扮演青年毛澤東而蓄起長發,不能出演晚年毛澤東,故而改為張克瑤扮演。
● 丁蔭楠發現劇組的造型師王希鍾稍作化妝就可以演林彪,其後,副導演找的幾個演林彪的演員都不合丁導演的心意,最終,丁導演勸說王希鍾接演了這個角色。
● 為重現“文革”時大字報遍地的場面,劇組用了近25令紙(每令500張),發動幾個機關、部隊、學校抄寫大字報,其中光大字標語就寫了300多條。道具組在美術部門配合下,繪製了100多幅“文革”宣傳畫、漫畫。
● 經有關部門批准,劇組請出賀龍同志的真骨灰用於拍攝“周總理參加賀龍同志骨灰安放儀式”的戲。
創作背景
丁蔭楠在1956年見過周恩來總理,後來在“文革”中也多次見到周恩來。但直到1986年,在準備有關係中美建交題材的作品時,丁蔭楠才開始研究周恩來。通過研究,他被周恩來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在籌備反映中日建交的電影時,他又發現周恩來不僅是表面上的人格魅力,更具有崇高的道德和博愛的精神。因此,他產生了創作衝動,想歌頌周總理作為人的內質。他認為,中國人需要榜樣,如果人人都像周恩來一樣對待人生,無私奉獻,那麼國家會更加欣欣向榮。
籌備過程
1989年9月,丁蔭楠與劉斯民王鐵成等人討論把周總理的事迹搬上銀幕。10月,丁蔭楠和劉斯民商定請北廣的教授宋家玲合作創作劇本。12月初,珠影廠的陳健得知丁蔭楠有拍《周恩來》的想法,送給他一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金沖及主編的《周恩來傳》 。
1990年1月,丁蔭楠遇到來珠影開會的廣西電影製片廠的廠長高鴻鵠,丁拍攝《周恩來》的想法與高不謀而合。在高的建議下,丁蔭楠取得了廣電部電影局和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的支持,其後,廣西廠正式籌拍《周恩來》。丁蔭楠請《周恩來傳》的主編金沖及擔任影片的顧問。3月,丁蔭楠、劉斯民和宋家玲成立三人劇本創作小組,相互磋商,由宋家玲執筆。在金沖及幫助下,丁進駐文獻研究室幾十天,研讀了近150萬字的有關材料,訪問了與多年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的秘書、警衛、醫護人員、公務員和親友。4月,宋動手寫劇本內容提綱和初稿,7月下旬完一稿送中央重大歷史題材領導小組審查,按領導意見又修改了三稿。9月底,劇本通過審查。而在創作劇本的同時,由攝影師於小群為首的劇組人員開始看外景。
演員選擇
丁蔭楠在拍攝《廖承志》時認識了演員王鐵成。在接觸中他發現王鐵成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特點,特別是王鐵成的眼睛充滿智慧和光芒而又帶一絲憂鬱,這與他心目中的周恩來總理非常接近。於是,他決定請王鐵成主演《周恩來》 。王鐵成看了《孫中山》的錄像帶后,提出三個條件:創作一定要以寫周總理為主;一定要實景實物;五場重頭戲一定要寫足寫好,其餘的編導可以發揮。
劇本創作
編導們很早就確定下來影片的結構是無中心事件的板塊式、時空交錯結構。影片不表現周恩來某個事迹或某個階段的活動,而是通過概括他的一生,表現其人格力量,因此影片不追求事件的完整性,而是以人帶事,以人物的內心世界為依據選取典型事件片斷,多層次表現人物最具特性的形象,用感情跌宕去感染觀眾。
在此基礎上,對於題材取捨問題,他們把感情變化、思緒變化成為推動情節的關節點。根據這一原則,他們把能表現周恩來感情的事摘出來,進行比較,將他們認為最動人的留下來,然後在這些之中再篩選,將某一事件中最動的部分留下來,而將其他去掉。經反覆推敲,確定了十六個情節板塊。
至於將哪個時空作為“現在時空”,他們設想過幾種方案,最終確定是“文革”。因為“文革”是一段特殊歷史時期,在那十年中,周恩來始終處於各種矛盾的中心,他的作為集中表現了他的信仰堅定、人格偉大。
化妝造型
該片由同一個演員扮演年齡跨度50餘年的周總理,王鐵成對自己能否像老年消瘦的周總理,心裡沒有底,決定減肥。而化妝師王希鐘不主張一定要減肥,因為王鐵成下頜比周總理窄,減肥後會更顯窄。為增強演員和導演的信心,王希鍾在劇本尚未完成時就著手進行老年周恩來造型的試設計。他按周總理晚年斯的髮型和發色作了一個假髮,織了一幅老年期的假眉毛。在王鐵成面部採用繪畫化妝法,在面頰兩側用偏冷的綠棕色,在顴骨抹一點淡色,增加清癯的感覺。通過皴染法繪出皮膚的粗糙感和面部的老年斑。試裝得到導演肯定。在此基礎上,王希鍾帶領團隊進一步修改了假髮、眉毛,為演員雕塑了上頜與下唇,把上頜加厚,人中加長,上唇變薄,從而使演員面頰消瘦,增加老態。由於人隨著年齡增長,上頜在變,周總理越到晚年上頜越凸,人中顯長,上唇變薄,所以化妝師為演員塑了8個模型,從中選出3個表現不同時期年齡變化。周總理下唇較厚,化妝師模仿總理的唇型雕塑了5個模型,從中選出一個較好的,貼在演員嘴唇上。此外,王鐵成鼻翼有漏孔,鼻尖略顯勾,王希鍾用共聚樹脂補平了漏孔的部位。針對片中周總理六個不同年齡段的造型,王希鍾共做了五個假髮,四副假眉,三個不同厚度的上唇零件。為了保證化裝不露破綻,凡是周總理的戲,王希鍾一定在攝影機后觀察,發現問題及時修整。
道具布景
該片的周總理生活、工作過的主要場景如中南海、人民大會堂、305醫院等處均在原地進行實景拍攝。片中所用道具中許多為文物,是周總理生前用過的,服裝中也有數件周總理穿過的原物。桌椅、床櫃等不僅時原物,而且由當年在周總理身邊工作的衛士、護士親臨現場幫助陳設。為了再現中南海游泳池毛主席書房裡的布置,道具組到豐澤園主席書庫記錄了書架的尺寸、樣式、顏色。因為書房內有17個書架,17架線裝、精裝書,所以道具組製作了400餘套、近300冊線裝書道具,又從中國書店租借了一部分。
角色塑造
雖然王鐵成在拍攝該片前已經有了十幾年特型表演的積累,但是在每拍一場戲前,他還是要找當時接觸過總理的人進行採訪,不斷修正對人物的理解和體現。為了演好周總理抱病參加25周年招待會的戲時,王鐵成看了記錄當時情景的錄像至少五六十遍,每天十幾遍,體會在總理出場的三個鏡頭中應該採用什麼外部節奏和心理節奏。
在拍攝國慶宴會的戲之前,攝製組遇到交通事故,王鐵成摔斷了6根肋骨,需要休養數月,攝製組只能停工。但是王鐵成卻提議半個月後搶拍總理最後一次主持國慶招待會的戲,因為他覺得這種情況下自己更可以體會到總理在生別死離之際會想到什麼。半個月後,王鐵成用數米長的繃帶固定住6根肋骨,拍攝了國慶宴會的鏡頭。

播出信息


該片於1991年10月1日全國公映,截止到1991年12月31日,僅以有電影院的城鎮票房收入計算,該片觀眾人次共計一億八千三百三十三萬,票房收入一億一千一百二十六萬元(不包括解放軍部隊和農村放映隊放映的觀眾人次與收入) 。另據該片導演丁蔭楠透露,該片最終票房高達2.7億元。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結果
1992年第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男主角王鐵成獲獎
最佳剪輯楊幸媛、陳穗生提名
最佳化裝獎顏碧君、王希鍾獲獎
特別獎《周恩來》獲獎
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周恩來》獲獎
最佳男演員王鐵成獲獎
1991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 優秀故事片《周恩來》獲獎
2021年第30屆華鼎獎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國優秀電影《周恩來》提名

作品評價


該片是一部電影藝術家們嘔心瀝血用電影藝術再現的歷史,它創造了一個真實深刻、生動感人、心靈豐富的光輝藝術形象,為中國文藝史寫下了一部不朽的史詩。在周總理悼念陳毅同志的戲中,導演的藝術處理和演員真情的表演使觀眾不得不為之淚下,這恰恰證明電影藝術獨特的魅力。編導的藝術創作,特別是王鐵成的演技之所以獲得如此重要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對再現周恩來心境的分寸感的把握,既遵循了革命現實主義的嚴格規律,而且發揚了電影藝術的特性,用精心選擇的、結構的、真實的畫面再現了特定歷史背景和典型形象的性格。(原文化部副部長陳荒煤評)
主旋律傳記片往往有兩種偏向:一種是著重表現時代的宏偉氣魄和重大事件,卻把人物淹沒了;另一種偏向是為了把偉人表現得有血有肉,就專門找大人物的凡人瑣事,即所謂人情味,令人受不了。而該片避免了這兩種偏差向,它注意將偉人與歷史的宏偉事件結合在一起,拍得很深沉、真實,紀實性很強,是一部在各方面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拍攝得令人較滿意的影片。編導的視角和影片主人公的視角結合得比較好。影片的節奏感較好,使觀眾既能沉浸到影片中去,又有思索的間隙,劇情進展令人追著趕著往下看,也不拖沓,使觀眾始終全神貫注地、投入感情地看去下去。影片的音樂在加強氣氛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影片的藝術分感也掌握得合適,沒有過火的地方。王鐵成在片中的演出出神入化,與他的主人公融為一體,表演達到了新高度。(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戴光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