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鍾
中國著名影視化妝師
王希鍾,男,1928年11月生於山東省蓬萊縣長山島。著名影視化妝師。
王希鍾幼年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學肄業,曾在織布廠當學徒,常常利用業餘時間讀書學習。1948年考入東北電影製片廠第四期訓練班學習化妝,從此開始進入電影行業。
1950年2月,王希鍾提前畢業調入北影任化妝員,一進入北影就參加了《呂梁英雄》攝製組,負責化妝工作,開始了電影化妝的藝術實踐。后又在影片《新兒女英雄傳》、《智取華山》、《一件提案》中擔任化妝工作,他注重角色研究,力求外型與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吻合。1954年王希鍾赴蘇聯,在莫斯科電影大學和莫斯科電影製片廠進修電影化妝,學習期間他系統考察了彩色影片的人物化妝規律以及膚色質感的描繪等很多化妝造型技法。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中國電影美術學會第一屆副會長。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回國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化妝工作室主任,正式組建北影的化妝工作間,包括化妝,塑型化妝,化妝油彩等業務,他擔任化妝師的影片有《萬水千山》、《五彩路》、《以革命的名義》、《停戰以後》、《海霞》、《茶館》、《紅樓夢一部》、《紅樓夢二部》等,他塑造的人物克服了電影化妝中存在的公式化,臉譜化等弊病,顯得樸實無華。他曾發明了絹紗整變術,整睫毛形,絹紗粘雙眼皮等整形化妝技術。1982年與李恩德合作在影片《西安事變》中,為眾多歷史人物化妝,獲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化妝獎。著有《影視化化裝技巧》。
北京電影製片廠國家一級電影美術設計師王希鍾就是化裝事業發展的推動者之一。明星夢沒圓,赴蘇學化裝《西安事變》《周恩來》獲金雞獎最佳化裝獎。
王希鍾1928年出生於山東省長島縣。從小逃荒到東北,在織布廠當學徒。1948年抱著當明星的夢想,以一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一首十足的膠東腔的詩朗誦,考入東北電影製造廠(后改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不久因革命形勢發展需要,考慮到他出身好,人也聰明,就被錄取參加該廠四期培訓班和化裝訓練班學習。1950年調到北影廠,直到1991年離休。
解放初期,北影廠主要是以拍新聞紀錄片為主,每年只拍少量的故事片。王希中參與化裝的有《呂梁英雄》《新兒女英雄傳》《智取華山》等。為了學習彩色電影的製作,1954年,老廠長汪洋率中國電影赴蘇實習團學習,王希鐘有幸隨團到莫斯科電影製片廠學習了15個月。這為他一生藝術生涯的輝煌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56年中國開始生產彩色故事片。回國之後,王希鍾便運用所學知識,開始嘗試進行改革黑白片的化裝方法。他根據自己的實踐,在1959年10月號的《電影藝術》上,首次對假定性的化裝模式和濃裝艷抹提出自己的見解。1963年,在"全國電影化裝專業會議"上王希鍾又發表論文,提出了自己很有學術見地的觀點,對電影化裝藝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文革”期間,王希鍾參與了八個樣板戲電影中的4個半的化裝造型工作: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鵲山》、《龍江頌》,那半個是為八一電影製造廠拍攝的《紅燈記》中李奶奶化裝造型。“文革”後期,他參加了電影《海霞》、《山花》和許多戲曲資料片的拍攝。也就是說,在大批"業務掛帥"的年代里,王希鐘的業務不但沒有荒廢,而且在政治和業務上更加成熟了。
在化裝工作中,王希鍾從來都是一絲不苟、勤奮鑽研。在實踐中,他創造和改進了許多化裝方法,如塑型化裝法、絹紗整復法、膚蠟雕塑法等幾十種,為中國化裝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為肖像化裝造型做出貢獻
王希鍾把化裝捋成了一門藝術
“文革”之前,中國健在的中央領導人不容許在電影藝術片中出現。“文革”后,這條規定沒有了。很多藝術家多少年來希望把為共和國建立做出貢獻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形象再現銀屏上的夙願終於得以實現了。王希鍾又獲得了一次極其珍貴的發展機遇。王希鍾十分珍惜每一次機會,除了為影視的領袖人物進行肖像造型外,就是許多話劇組來請他幫忙,他都來者不拒,認真對待,從中積累了許多極為寶貴的經驗。
1980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準備拍攝《西安事變》,邀請北影藝術家成蔭率領攝影師高洪濤和化裝師王希鍾等人赴西影協助拍攝工作。《西安事變》是中國電影史上出現領袖人物最多的影片,也是第一部十幾個正反歷史任務同時再現銀屏的影片。當時領導要求所有歷史人物都要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形似,並在此基礎上追求神似。王希鍾與西影化裝師李恩德合作,經過共同努力,終於達到了形神兼備。《西安事變》於1982年獲得電影金雞獎最佳化裝獎。王希鍾成為中國首次獲此殊榮的化裝師。
1990年,王希鍾聽說丁蔭楠要拍電影《周恩來》。王希鍾懷著對周總理的深厚感情,主動爭取參加該片的拍攝。正是這種感情激發了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王希鍾全身心地投入,反覆研究、雕琢、試裝,用“心”刻畫角色的外部形象。譬如在史詩性影片《周恩來》中王鐵成飾演老年生病的周恩來,起初心裡沒有把握缺乏信心,找不到老年周總理的藝術感覺。王希鍾在給其化裝定型時很重視眉毛的處理。他說:“不要看這麼小的地方,但卻是表現周總理形似的最有特點的地方。周總理的眉毛方向變化不一樣,邊緣很淡,中間有幾根朝上,為了做到濃淡虛實變化適度,也就是恰倒好處,我反覆與照片比較,多一根少一根都彆扭,真是根根計較。”同時把王鐵成上眼皮略向上整治一下,在眼瞼周圍適當地畫條線,鼻孔和上下顎粘了幾片膠,或畫或粘上一些老年斑等,使這一形象臻於準確、完善。專家們看后評價說:“一副會說話的眉毛和深邃、炯炯有神的眼睛使影片中的周恩來已經看不見鐵成的影子了。”王鐵成自己也找到了感覺,用“心”把周總理演活了,演得情真意切、出神入化。王希鍾於1992年兩度榮獲電影金雞獎最佳化裝獎。
從此王希鍾一發而不可收,成了肖像化裝"專業戶"。他接著又為電視劇《遵義會議》、《周恩來在上海》、《開國領袖毛澤東》、《長征》等完成人物造型,為成功拍攝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說來也很奇,凡是王希鍾正式參與的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極少有不成功的。2000年他還幫助他的學生崔潔完成電視劇《孫中山》中的孫中山的造型:2001年幫助他另外的兩個學生徐廣瑞和於寶忠完成電影《鄧小平》中的鄧小平(盧奇扮演)的造型,而且下面還有兩部戲在等著他。
2020年9月,參與電影《矢志不渝》拍攝。
人物事迹
慧眼識人——自己扮演只有四個鏡頭的林彪
《西遊記》的人物造型是王希鍾
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主持人黃薇是個挺低調、挺隨和、挺溫柔的人。她把節目主持、熱線諮詢電話、回復觀眾來信做的有滋有味。無論是她自己,還是台里同事們,誰都沒有想到會有人邀請他去演鄧穎超。早在三年以前,北影廠就籌拍《李知凡太太》。抗戰時期,周恩來曾化名李知凡。該片是鄧穎超第一次在影視片中成為絕對的女主角。可是,開拍在即,就是找不到扮演鄧穎超的合適人選,試了幾位演員都不理想。就在全劇組的人被急得火燒火燎的時候,王希鍾看準了《夕陽紅》欄目:主持人黃薇。當他一說出黃薇的名字,大家全部覺得挺像,於是黃薇從《夕陽紅》欄目走上銀幕,接著就又在《日出東方》和《長征》中扮演鄧穎超。
此外還有《西安事變》中的楊虎城將軍的扮旗者鄭州話劇團的演員辛靜、青年周恩來的扮演者劉勁等。王希鍾慧眼識演員是有了名的,而且他還有幸"識"了一次自己。1991年北影廠拍攝《周恩來》。王希鍾除了擔當化裝師外,還毛遂自薦扮演了林彪。在片中他身穿草綠色軍裝,手拿紅寶書,一舉一動很像林彪,再加上那酷似林彪的禿頂、臉型和眉毛,足可以假亂真,只是外形上比林彪健康。林彪外逃時瘦弱多病。1995年香港著名女導演張婉婷找到劉勁,邀請劉勁參加拍攝電影《宋家皇朝》,拍攝中巧逢造型大師王希鍾,大師當時一句:“你還可以演周恩來。”著實嚇了劉勁一跳。
在《西遊記》中新法模擬造型上千個著書立說謝眾人
模擬化裝造型是通過化裝手段,模擬現實和神話、童話、科幻等中的飛禽走獸、害鳥毒蟲、妖魔鬼怪等為演員進行造型。在《西遊記》中,王希鍾幾乎調動了幾十年的生活積累和對養育他的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大膽地提出用硫化乳膠製作假臉,用真假臉結合的辦法塑造了活潑可愛、集人、神、猴一體的齊天大聖的造型;此外還有豬八戒的肚子,龍王爺的龍頭都是用硫化乳膠做的,效果令人滿意。
其他上千個人仙鬼怪造型,如儀錶堂堂的唐僧、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如來佛祖、觀音菩薩,還有白骨精、牛魔王、九頭蟲等屏幕造型,個個出神入化、獨具情態。特別是諸如八百羅漢、神兵天將、妖魔鬼怪、魚蟲蝦蟹等,數量大又不能雷同,也使王希鍾絞盡了腦汁,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如今這些造型都被觀眾接受了,並且受到專家的好評。王希鐘的勞動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1943年,15歲,由於家裡的日子沒法過,王希鐘不得不藏起書包,跟山東長島的同鄉一道“闖關東”。在長春,王希鍾進了一家織布廠當學徒,“用現在的話說,那時候我就是個打工仔”。背井離鄉,總算有了個溫飽,但就兩年時間,工廠倒閉,王希鍾又得另謀生路。老闆人好,說給你兩捆線當盤纏,你去瀋陽吧。背起破行囊,王希鍾奔向瀋陽。到了大連他想起自己有個表哥在這裡。於是,就投奔親戚了。表哥說你別到處竄了,趁年輕就多學習學習吧。小學沒畢業的王希鍾再次走進課堂,在夜校識文斷字。
學習著,偶然的機會,王希鍾獲悉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在招生。都20歲了,王希鍾認為自己該做點什麼了,看到這個消息,頓時來了精神,聽起來拍電影很不錯,“挺新鮮的,可以出風頭”。於是就報名面試。操著一口膠東腔,他唱起《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還聲情並茂地朗誦了一段關於李自成的劇本片段。結果天上掉“餡餅”,他被錄取了。這個“餡餅”怎麼會砸到自己頭上呢?王希鍾想不出個子丑寅卯。他有時候暗暗琢磨:大概當時自己出身比較好吧,看上去還算單純。
儘管出身好人單純,但演員的頭銜還是沒給王希鍾,他被分配去學化裝。雖然有點遺憾,但樂天知命,王希鐘沒言語,高高興興地接受了分配。
剛學了三個月,北京電影製片廠要拍故事片,需要化裝的。一紙調令,王希鍾和三個同學受命前往北京。此時是1950年2月。四個人開始硬幹,學中干,干中學。今天的鬍子粘得密,明天可能就稀疏得不行。不過,大夥兒有的是幹勁,喜歡鑽研業務,一聽說有什麼新的化裝方法,趕緊模仿起來,只是有時候差點兒捅出大婁子。
聽說可以用石膏塗在臉上翻模子,大家來了興趣。王希鍾自告奮勇,躺到箱子里,讓同學往他臉上抹石膏。大夥兒都沒經驗,不知道怎麼和石膏,弄一點就攪一攪,然後往王希鍾臉上灌。實在憋不住,他就把石膏揭下來,揭得還算順利,無大礙。只是後來一想,一身冷汗!幸虧有這麼一攪,石膏都凝固了,要不然就出大麻煩了。
就這麼慢慢摸索著,終於在1954年有了轉機,王希鐘被派往莫斯科系統學習化裝。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他基本掌握了人物化裝規律和膚色質感描繪等多種化裝造型技法,對化裝的認識一下子提高到了專業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