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石屋村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下轄村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北宅街道雙石屋村是北宅街道最東邊、海拔最高、離嶗(山)頂(峰)最近的一個村,距街道辦事處所在地12公里。雙石屋村由雙石屋、丑蒲澗兩個自然村組成。該村現有村民43戶,141人;耕地45畝、山巒2600餘畝。

雙石屋村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北宅街道雙石屋雙石屋村 雙石屋村是北宅街道最東邊、海拔最高、離嶗(山)頂(峰)最近的一個村,距街道辦事處所在地12公里。該村現有村民43戶,141人;耕地45畝、山巒2600餘畝。雙石屋村由雙石屋、丑蒲澗兩個自然村組成。據說,清朝康熙年間,畢氏從北宅街道畢家村遷徙於此,初居於兩個像石屋的石洞中,故名雙石屋;后立村,名雙石屋村。喬氏也看好此處,遷居丑蒲澗居住,對外也稱雙石屋村。雙石屋村的先祖們之所以甘願“棄良田而居山野”,看好的就是這裡的山水風光。仰目四周,山上怪石嶙峋,奇峰突兀。位於村西南的“將軍崮”還有一段故事。這座山峰從東南方向遙望,像一把擺在山巔的大椅子,俗名“太師椅子”,但進入內九水峽谷看到的只是古銅色的石峰。1957年,朱德元帥在時任公安部長羅瑞卿大將陪同下來游嶗山,一進入“內二水”就被那石峰吸引住了,當有人告訴他那叫“太師椅子”時,他搖著頭爽朗地大笑起來:“哪裡是啥子椅子?分明是一位古代的將軍嘛!”說來也怪,經朱老總一點破,這座山峰立刻好像活了起來,越看越像一位傲然矗立的大將軍。從此,這座大石峰有了新名字——“將軍崮”。村東鳳凰崮下有嶗山十二景之一——蔚竹庵,又名蔚兒鋪。深藏於綠蔭沉沉中的蔚竹庵,創建於明代萬曆十七年(1589年),為道人宋沖儒建,內祀真武及三官,清道光年間道人李扎秀重修。該庵曾一度為尼姑廟,清咸豐年間尼姑無繼,由全真道華山派道士主持。“文化大革命”初期,庵內之神像、文物全部被毀焚燒,房屋為嶗山林場使用。2000年6月由嶗山風景管理委員會投資修復真武殿觀音殿、三官殿、三陽殿、三清殿,建築面積300平方米,2001年4月完工並對外開放,現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庵后陡嶂為屏,崖頂危石岌岌欲墜,門前澗水潺潺,四周翠竹蕭蕭,環境清新幽靜。在鳳凰崮上還有許多象形石,如亭亭玉立的“姊妹峰”,風度翩翩的“相公石”,栩栩如生的“海豹石”、“靴子石”、“扇子石”等,每塊石頭都有一則妙趣橫生的民間故事。雙石屋村不但山奇,村前的河水更奇。它源自嶗頂經靛缸灣溢流而下,長年沖積,遂成小潭。潭深數米,清如透鏡,一覽無餘。“綠樹倒映水中,隨波翩翩起舞;游魚影布石上,時而沉浮”,好一幅靈水秀色。 1978年改革開放后,雙石屋人的思想發生很大轉變,開始走發展旅遊業致富的路子。有的人背起相機為遊客照相,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遠“銷”了家鄉的山水風情;還有的人則是在路邊擺起小攤,為遊人提供飲料、食品和嶗山土特產,雖然一年四季風吹日晒,但收入還算可觀。近幾年,隨著旅遊業的興起,有的村民不滿足於“小打小鬧”,投資建起了旅館、飯店,收入頗豐。如今的雙石屋村,已舊貌換新顏,飯店一個挨一個,居民樓一幢連一幢,有的人家門前還停放著小轎車。2004年該村經濟總收入640萬元,人均收入6408元。根據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文件嶗政發[2004]228號《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溝崖等36個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的批複》,由村委會改為社區居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