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箱果

薔薇科風箱果屬植物

風箱果(學名:Physocarpus amurensis (Maxim.) Maxim.)別名阿穆爾風箱果、托盤幌薔薇科灌木,高達3米;小枝圓柱形,稍彎曲,幼時紫紅色,老時灰褐色。花期6月,果期7-8月。

產中國黑龍江、河北。生山溝中,在闊葉林邊,常叢生。分佈朝鮮北部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徠。風箱果適宜能力強,能耐-50℃的低溫,是山林自然風景區及林緣極好的綠化樹種,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

形態特徵


風箱果
風箱果
灌木,高達3米;小枝圓柱形,稍彎曲,無毛或近於無毛,幼 時紫紅色,老時灰褐色,樹皮成縱向剝裂;冬芽卵形,先端尖,外面被短柔毛。葉片三角卵形至寬卵形,長3.5-5.5厘米,寬3-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稀截形,通常基部3裂,稀5裂,邊緣有重鋸齒,下面微被星狀毛與短柔毛,沿葉脈較密;葉柄長1.2-2.5厘米,微被柔毛或近於無毛;托葉線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有不規則尖銳鋸齒,長6-7毫米,無毛或近於無毛,早落。
花序傘形總狀,直徑3-4厘米,花梗長1-1.8厘米,總花梗和花梗密被星狀柔毛;苞片披針形,頂端有鋸齒,兩面微被星狀毛,早落;花直徑8-13毫米;萼筒杯狀,外面被星狀絨毛;萼片三角形,長約3-4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急尖,全緣,內外兩面均被星狀絨毛;花瓣倒卵形,長約4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圓鈍,白色;雄蕊20-30,著生在萼筒邊緣,花藥紫色;心皮2-4,外被星狀柔毛,花柱頂生。
蓇葖果膨大,卵形,長漸尖頭,熟時沿背腹兩縫開裂,外面微被星狀柔毛,內含光亮黃色種子2-5枚。花期6月,果期7-8月。

近種區別


該屬的模式種無毛風箱果P. opulifolius (L.) maxim. 與該種近似,但前者葉邊鋸齒較鈍,葉片基部楔形至寬楔形,花梗和花萼無毛或有稀疏柔毛,蓇葖果無毛,易於區別。原產北美。山東青島有栽培。
風箱果
風箱果

分佈範圍


產中國黑龍江(帽兒山)、河北(霧靈山、承德)。分佈於朝鮮北部及俄羅斯遠東地區。

生長環境


風箱果喜光,也耐半陰。耐寒性強。要求土壤濕潤,但不耐水漬。生山溝中,在闊葉林邊,常叢生。

繁殖方法


風箱果
風箱果
風箱果徠一般採用種子繁殖,中國小興安嶺地區一般10月上旬採種,將種子脫粒后風乾至含水量7%-8%,去除空癟粒,放於低溫乾燥處保存,翌年5月上旬將存貯的種子放於35-40℃的溫水中浸泡12小時,取出後置於25-30℃的室內催芽,保持種子表面濕潤,5-7天後有50%的露白后即可播種。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風箱果喜濕潤而排水良好的土壤,故一般選擇水源方便,土壤疏鬆、有機質含量高的輕砂壤為宜,採用秋翻秋整地的作法,在整地時每畝施有機肥25-30噸,磷酸二氫鉀20千克,整地要求上松下實。
作床:中國北方地區春季比較乾旱,一般採用低床,床面寬1米,長度視地塊而定,要求床面平整、無積水,床面上無直徑0.5厘米以上的大土粒。
播種:每平方米撒播3.5-4克種子,每平方米用3-5克的五氯硝基苯拌1-2千克毒土覆蓋,最後覆土0.4厘米。10天即可出苗。當苗高3厘米時進行第一次問苗,苗高8厘米時第二次問苗,苗高12厘米時定苗。
水肥管理:出苗前注意保持土表濕潤,幼苗期苗木根系不發達,應注意小水勤灌,後期若遇長期乾旱適當澆水,一般情況下不用澆水,幼苗前期應注意N肥的施用,一般每隔2周施1次尿素,每畝3-5千克。在8月中旬每畝葉面噴旌0.5克的磷酸二氫鉀2-3千克,以利於基稈健壯、苗木順利越冬。
中耕除草:播種后,出苗期每畝用60-90毫升的果爾500-800倍液噴灑床面,可防早期雜草,經除草劑處理的苗床,雜草較少,當年除草2-3次即可。
越冬管理:風箱果當年生苗秋季可達35-45厘米,其抗寒性極強,一般可露地越冬,不需特殊處理。

主要價值


觀賞

風箱果樹形開展,花色素雅、花序密集,果實初秋時呈紅色,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可植於亭台周圍、叢林邊緣及假山旁邊。

藥用

研究表明,從風箱果樹皮中提取的三萜類化合物具有抗卵巢癌、中樞神經腫瘤、結腸腫瘤等作用。

種群現狀


該種的分佈範圍和種群數量正日益縮減,截至1986年,中國僅在河北省霧靈山和承德零星分佈,黑龍江省尚志縣帽兒山小塊集中分佈。調查研究表明,帽兒山天然分佈的風箱果居群個體數量較少。約50-60個無性系,而且分佈區域狹窄,生態幅度小。由於開發旅遊資源,使其生境受到嚴重破壞,已經處於瀕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