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寶慶寺的結果 展開

寶慶寺

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鎮寺廟

寶慶寺得名於一段傳說:唐朝貞觀年間,如皋西鄉戈家堡有座不知名的小廟被以鄔天龍為首的一夥強人所佔,他們將僧人趕出寺院,擄掠婦女,殺人搶劫,清靜的佛門之地變得污穢不堪。一天,一隊士兵從這經過,當地百姓聞訊紛紛上前跪倒哭訴,帶隊的小將白馬銀槍,聽后怒火中燒,驅馬來到廟前,命兵丁將廟團團圍住。他在廟前高聲叫罵,鄔天龍率一幫嘍啰出門迎戰,沒要幾個回合,被小將槍挑鞭打,作鳥獸散。原來,這位小將軍名叫尉遲寶慶,是征東大元帥尉遲恭的二公子,他們父子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征討高麗,尉遲寶慶是前部先鋒。老百姓頂著香案,叩謝尉遲寶慶,稱他是救命菩薩。尉遲寶慶上馬告辭而去,被驅趕的和尚們也回來了,老百姓重新修建廟宇,塑上了尉遲將軍的像供奉在大殿中,從此,這座廟就叫“寶慶寺”。

目錄

正文


寶慶寺:江蘇境內第一支工農革命武裝的策源地
(1929年)8月28日,中共如泰中心縣委在如皋江安寶慶寺召開紅軍成立大會。”這是《如皋人民革命史》(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出版)中記載的文字。
穿越了1300年的時光,歷史的腳步邁進了1929年。一年前,在如皋西鄉這片土地上,爆發了威震大江南北的“五一”農民暴動,后雖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而失敗,但為黨領導武裝鬥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年春天,中共如泰中心縣委成立,統一領導如泰地區的游擊鬥爭,並把秘密聯絡地點選在了江安戈家堡的寶慶寺。一是這裡地處如皋、泰興兩縣交界,敵人的統治力量相對薄弱;二是經過“五一”農民暴動,群眾的覺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寶慶寺僧人均出身貧苦,同情革命,群眾基礎好;三是寶慶寺平日香客較多,人員往來頻繁,便於隱蔽。
隨著鬥爭的深入,1929年夏天,如泰中心縣委領導的武裝力量已發展到100多人,60多支槍。為了更有效地集中力量打擊敵人,便於統一指揮,經請示中共南通特委決定,把游擊隊員集中編隊,建立如泰工農紅軍。8月28日,成立大會在寶慶寺召開。到會的有全體游擊隊員,還有黨員和農協會員400多人。如泰工農紅軍成立后,經過半年多的連續奮戰,隊伍發展到600多人,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西起揚州的吳家橋、許庄,東至平潮、白蒲邊界,南至長江邊,北至東台的莫庄、青墩(今屬海安)。這片廣大的游擊區,擁有200多萬人口。
次年4月3日,以如泰工農紅軍以及(南)通海(門)地區武裝游擊隊為骨幹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在如皋西鄉賁家巷正式建軍,有兵力1300餘人。紅十四軍成為土地革命時期江蘇境內第一支工農革命武裝,也是惟一的中央序列紅軍武裝。它猶如一把橫插在南京國民黨反動政權腹心區域的利刃,在江海大地上播下了武裝鬥爭的火種,不屈不撓地鬥爭了7個多月,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擴大了黨在通海如泰人民中的影響。同時,它還培養、鍛煉了一批堅強的革命領導幹部,如李超時、劉瑞龍、張愛萍等,他們在後來的革命鬥爭歲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3月,如皋淪陷,寶慶寺一度被日寇佔領。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撤出,寶慶寺重新成為敵後抗日武裝鬥爭的重要陣地。1942年2月,寶慶寺被闢為黨領導的如皋縣濱江中學校園,大批有志青年才俊在這裡接受革命思想熏陶和文化知識培訓。濱江中學後來成為如西中學的一部分,在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里,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輸送了千餘名幹部,被稱之為蘇中“小抗大”。
1947年1月,為防止寶慶寺成為國民黨反動軍隊進攻人民武裝的據點,寶慶寺被革命群眾忍痛破拆。
寶慶寺
寶慶寺
在長達60餘年的歲月里,寶慶寺雖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並未湮沒於歷史的長河。2011年4月,建黨90周年前夕,寶慶寺獲准重建。消息傳來,王玉文(泰興縣委書記兼如泰中心縣委書記)、韓鐵心(如皋縣委書記)兩個同為24歲的年輕身影,彷彿至今仍以其82年前在寶慶寺宣告如泰工農紅軍成立時的勃發英姿歷歷分明地浮現於如皋西鄉的碧野白雲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