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桑黃的結果 展開

桑黃

銹革孔菌科桑黃屬植物

徠桑黃(學名: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 (Parmasto) L. W. Zhou & Y. C. Dai)是銹革孔菌科桑黃屬真菌。

物種簡介


桑黃
桑黃
鄧叔群將桑黃定名為針裂蹄,拉丁學名 Phellinus linteus (Berk.&M.A.Curtis)。有關桑黃的認定尚有爭議,因此現階段生產栽培的桑黃是多個種的統稱,其中涵蓋鮑氏針層孔菌( Phellinus baumii),火木針層孔菌( Phellinus igniarius)和裂蹄針層孔菌( Phellinus linteus)等,屬於針層孔菌屬( PhellinusQuel)。吳聲華通過形態學比較及核糖體內轉錄間隔區核糖序列的測定與比對,認定中國記載的桑黃是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的新種 Inonotus sanghuang,其野外僅存在桑屬( Morus)的樹榦上。其團隊根據桑黃類群及其核糖體DNA大亞基(LSUrDNA)和ITS序列測序分析的分子生物學結果及形態學特徵,對桑黃類群進行了重新歸類,建立桑黃屬並命名 Sanghuangporus Sheng H.Wu,L.W.Zhou&Y.C.Da,模式種為 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Wu,L.W.Zhou&Y.C.Dai,因此,按照Zhou等對桑黃分類地位的成果,桑黃是隸屬於真菌界( Fungi)、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傘菌綱( Agaricomy-cetes)、銹革孔菌目( Hymenochaetales)、銹革孔菌科( Hymenochaetaceae)、桑黃屬( Sanghuangporus)的一類真菌的統稱。

形態特徵


徠桑黃子實體為擔子果,均具菌蓋,其呈不規則圓形或半圓形,菌蓋比菌肉色深,有暗棕色、深褐色至灰黑色,新鮮時為木栓質,成熟衰老後為硬木質,菌蓋長徑3-21厘米,短徑2-12厘米。桑黃菌蓋相對的孔口表面蛋黃色至深棕色,菌肉同質或異質,厚2-8厘米。孢子卵圓形或近球形,淡黃色至暗黃色,壁厚明顯,形狀光滑。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韓國和日本。主要寄生於暴馬丁香樹、黑樺樹白樺樹、松樹、楊樹、柳樹、櫟樹及不同種的桑樹。

主要價值


桑黃最早的的藥用記載可以追溯到漢代中醫經典《神農本草經》,明代《本草綱目》中就有桑黃“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等藥用描述。《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對桑黃進行了收錄,並詳細記錄了成分、藥理和復方。近年來,桑黃的化學成分不斷被分離鑒定,其藥用有效成分多表現在調節免疫、抗腫瘤、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抑菌消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