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港

港口

大東港始建於1939年,位於鴨綠江入海口,是中國海岸線最北端不凍良港。大東港已實現貨物年吞吐量7000萬噸,擁有6個萬噸級泊位,是連接東北腹地的疏港鐵路,現已開通與韓國仁川客貨運輸航線和至日本直江津、敦賀、韓國釜山及國內諸多港口的集裝箱航線,是中國東北部地區重要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

內容簡介


在激流奔騰的鴨綠江邊,在波濤滾滾的黃海岸邊,鑲嵌著一顆璀璨奪目的江海明珠—東港市。她位於我國海岸線最北端,東依鴨綠江,南臨黃海,與朝鮮隔海相望,與日本一衣帶水,是中國唯一的“三沿”城市。
在雄偉的大東港碼頭東海岸,屹立著鴨綠江與黃海分界的標誌——江海分界碑,她向世界莊嚴地宣布:這裡,就是中國的海角。香港《大公報》所公布的中國“天涯”、“海角”,其“海角”就指這裡。
大東港素有朝鮮半島“菜籃子”之譽。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新義州薪島郡近在咫尺。各列島星羅棋布,朝鮮民宅隨山就勢,群象奔岸、烏龜投海、海上石林等海蝕景觀造型奇特,鷗鷺雲集,沒有絲毫人工雕琢和污染的痕迹。島周圍異國漁船隨處可見。
港區北側是現代火力發電廠——華能丹東電廠,宏偉壯觀的白色建築屹立於大東港碼頭,與薪島遙相呼應,是丹東地區獨具特色的工業觀光旅遊區。面積居世界第三位的鴨綠江口濕地,是大洋洲候鳥遷徙中途站。每年春夏之交,幾十萬隻候鳥在此覓食繁殖,鳥鳴遠播,景色十分壯觀。

歷史追溯


大東港
大東港
大東港位於鴨綠江入海口西岸,東臨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薪島,南瀕黃海,為強潮河口,有島嶼和大面積灘塗為掩護,水深浪小,深水區不結冰,且陸域廣闊,腹地深遠,又有城市為依託,為我國海岸最北端天然不凍港。
大東港自古以來就是軍事交通要道。清朝光緒年間鴨綠江入海口就是一處繁華的港口碼頭。黑龍江、吉林一帶的大量木材製成木排,自鴨綠江漂流而下,集結在大東溝至孤山一帶,還有大豆、藥材及各種物資也從此運往山東及東南沿海,甚至東南亞國家。當時的大東溝與大孤山都是黃海沿岸的大碼頭,是當時亞洲為數不多的大商埠。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東北,為了強化其對東北地區資源的掠奪,他們對興建港口迫不及待,認為“不僅只要建設一個港口,而且要建一個臨港工業區,這個地區必須是能夠直接進行海外輸出才行。”1944年大東港建設總署第一部長、安東省建設廳長米田正文向偽滿洲帝國提交的《關於大東港建設事業》的報告中說的更加分明:“由東部地帶挖掘出的煤炭為主的礦山資源和水力發電,配合動力開發重工業。為了充分滿足時局的要求,首先計劃在鴨綠江河口建設具有港灣技能的大工業城市,計劃在現在的安東市下流地帶建設大東港。”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日本帝國主義與偽滿洲國在1936年末共同制定的《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中,把建設大東港及其港口工業城市列為重要內容。
1939年2月16日,日本總務廳企劃委員會幹事會制定了《大東港建設機構整備綱要》,在這份綱要中,除擬定建港範圍、偽滿洲國和“滿鐵”的分工、經濟負擔、成立機構及預算方案等建港規劃外,還確定了近藤謙三郎為首任大東港建設負責人。在連續兩次召開關東軍、偽滿洲國和朝鮮總督府、“滿鐵”四方首腦會議協調后,大東港建港事務所(后改為大東港建設總署)於當年成立,其辦公地址設在現在的前陽鎮空軍場站院內。
在大東港的初期規劃中,港口區以趙氏溝為中心,向東北延伸21公里,向西延伸20公里,向西南延伸10公里,計劃修建水深8米以上的碼頭5000平方米,以及與港口配套的倉庫、裝卸設施和鐵路專用線。投資當時流通貨幣2億3千萬元。港口選定在現在的前陽鎮勝利村大檯子村民組,即趙氏溝入海口。因趙氏溝下游5公里就是當時已擁有7000多人口的港鎮大東溝,故港口得名大東港。
1940年2月,日滿築港特別合同調查組對港址實行踏勘后,日滿當局將大東港建設規劃重新修訂,將港城的市區面積擴大了3倍,人口由原規劃的40萬增至100萬,並決定把大東港臨港工業區和安東(丹東)市城區相連接,成為“大安東市”。“大安東市”的規劃是“盤亘250公里。龐大地域”,“沿鴨綠江方向24公里長的安東市要與大東港臨港工業區接續起來,整個帶狀的‘大安東市’分三個地區,即安東市是一個中心,安東站下游15公里的道溝附近又是一個中心,再往下游20公里處的大東港則又是一個中心,三者之間以及兩翼再各設一個次中心。‘大安東市’規劃人口將達200萬人。”還規劃了鐵路、機場、高速公路和立交工程等。
規劃中的大東港建設期為8年,即從1939年開始,至1946年完成。從大東港建設起步到1943年8月1日的3年多的時間裡,大東港已經完成了包括部分護岸、碎石路面、碼頭基礎工程等在內的相當於大東港工程總量的五分之一。一條9公里的鐵路線建成並臨時通車,8199公頃的土地徵收出售已完成,港口工業城市已形成規劃。甚至在鐵甲房身(鐵甲水庫)動工修建了大東港水源地貯水池。(這項工程到日本投降時已完成4米高200米長的土壩,完成了輸水洞的開鑿和部分襯砌工程。)后因日本國力不足和太平洋戰爭的影響,大東港及其港口工業城市建設的速度放慢。1944年停止了這項工程,1945年,隨著日本帝國主義戰敗投降,日偽統治時期的大東港建設徹底告終。
時至今日,當年的港口碼頭、船塢等工程殘跡仍然可見,向人們昭示著一段不可忘記的歷史。

歷史沿革


大東港系丹東港的一個港區,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最北端的江海分界處,鴨綠江入海口。是中國海岸線最北端不凍良港。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曾提出在此建設大型港口。
1907年3月,安東港(安東市更名為丹東市后,安東港改稱丹東港)正式開港。
1939年2月16日,日本總務廳企劃委員會制定出大東港(港址在今趙氏溝)建設規劃。到1942年,通港公路初步建成通車,一個4000噸級泊位碼頭基礎工程竣工。后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中止。僅完成工程總量2%。
1945年“八一五”光復后,安東港回到中國人民手中。解放戰爭時期,安東港擔負起支援解放區糧食、食鹽等轉運任務。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安東港閉港。
1954年恢復航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維持生產和恢復生產秩序階段。
1972年,根據周恩來總理“三年改變港口面貌”的指示,交通部港口普查小組經過踏勘,認為歷史上選定的大東港址,因多年淤積,通道堵塞,不能再做港址,初步選定鴨綠江入海口西岸,距大東鎮東南5公里處為大東港港址。
1984年10月,遼寧省計劃委員會批准建設大東港區新建工程,1986年6月5日開工。一個建設5個千噸級(結構按萬噸級)泊位,年吞吐量75萬噸的現代化港口碼頭已經列入“七五”計劃之中。並進入施工階段。1988年6月碼頭建成。
1979-1985年,丹東港呈現出大發展的局面。改建和擴建丹東港區,新建 一號、二號樁基板梁平台碼頭和鐵路專用線。碼頭設施和裝卸能力有很大提高。
1985年以後,隨著丹東市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丹東市政府將丹東港區規劃為沿江經濟開發區的商貿旅遊區,丹東港區碼頭一切設施遷往浪頭港區。
1992年大東港續建工程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續建了3個萬噸級泊位及相應配套設施,年吞吐能力為95萬噸。
2005年,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大東港邁入了跨越式發展軌道。
2005年初,丹東港務局通過與中國日林集團、美國紐約港務發展公司、美國羅森全球投資公司合資,組建了丹東港集團公司。首期註冊資本金3000萬美元,兩年後將增資至1億美元,其中,可引入民間和外商資金達6億多元人民幣。
2006——2008年,新增13#、14#糧食專用泊位,20萬噸礦石泊位開工建設,西南航道開始打通,大東港區廟溝主港池開工建設,標誌著一座新的大型挖入式港區開始形成。
2006年至今被日林集團收購!
2020年8月31日,丹東港口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丹東港口集團”)正式掛牌成立。根據債權人的申請,2019年4月丹東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進入破產重整程序。通過公開招募和定向邀請相結合的方式,招商局集團所屬的遼港集團成為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的重整戰略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