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板溪村的結果 展開
- 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均坪鎮下轄村
- 湖南省桂陽縣流峰鎮板溪村
板溪村
湖南省桂陽縣流峰鎮板溪村
板溪村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流峰鎮管轄,具有800多年歷史。本人子齊公第二十八代世孫桂德。樂於研究我族我村歷史文化及族譜,願與志同道合之士共同研究。
板溪村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流峰鎮管轄,具有800多年歷史。位於流峰鎮南部,東與楓溪村相鄰,南與璜溪村交界,西與樟木村毗鄰,北與關沖村接壤,全村以李姓為主。轄板溪、山邊、楊梅嶺、烏珠洞4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2017年末,全村700多戶3000多人,耕地面積1839畝,其中水田1015畝,旱土824畝,人平0.8畝;林地面積3597畝。
板溪村位於北緯N25°54′32.95″ 東經E112°30′41.74″(坐標25.91178,112.522295),地處桂陽縣西北面。境內大部分為丘陵,地勢西北偏高而東南面偏低,平均海拔高度228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低溫等。
板溪村以煙葉為傳統產品,並盛產水稻、玉米、黃豆、花生等農產品。烤煙種植業作為經濟支撐,年種植烤煙800畝左右,年收購量近2400擔。板溪村水資源豐富,族人充分利用水資源,修建板溪水庫、水渠道到村內、水力剝谷廠,引資300萬興建板溪水電站,裝機容量達200千瓦。
在建設中的桂陽縣工業園,距離板溪村1公里,未來將對這個800多年古村帶來巨大的改變。
板溪開派祖子齊公(1156-1240年),號元壽,屬隴西郡西平堂李晟公後裔,祖居江西泰和縣谷村。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子齊公攜三子(旻卿、文卿、受卿)隨平南總督、大學士劉元,至楚南平息苗人叛亂,建立偉勛,軍旅所經板溪,見板溪地脈淳厚,幽雅可人,於嘉泰元年(1201年)定居板溪。子齊公歿於南宋嘉熙二年(1240年),享年84歲。
板溪開村至今(公元2018年)已817年,元燾生三子,分支派別,人丁興旺。祖居板溪常住人口3000多人,子齊公後裔有10萬之眾。族譜記載及口口相傳,素有七星半月九仙橋、七十二庄、三塘四溪。
九仙橋:
南宋慶元四年,子齊公攜三子定居板溪,在板溪村十里八鄉喜行善事,幫助鄉親建石拱之橋共九座,均為橋上有涼亭的花橋。分別為聚仙橋、惠水橋、鎖鏈橋、鎖關橋、朝陽橋、平峰橋、永昌橋、永繼橋、繼龍橋,九橋齊名九仙橋,現今依然為人們使用。
序號 | 橋名 | 現今地址 |
1 | 聚仙橋 | 桂陽縣流峰鎮板溪村 |
2 | 惠水橋 | 待考 |
3 | 鎖鏈橋 | 待考 |
4 | 鎖關橋 | 待考 |
5 | 朝陽橋 | 待考 |
6 | 平峰橋 | 待考 |
7 | 永昌橋 | 待考 |
8 | 永繼橋 | 待考 |
9 | 繼龍橋 | 待考 |
七十二庄:
七十二庄是指從板溪村繁衍出去的村莊,其數量有七十二個,繁衍人口今達十萬之眾。七十二庄如下(資料不全或失考,繼續考證中):
嶺背砊、官廳上、圍子閑、祠堂巷、轉幫屋、下戶、財瑤屋、楊梅嶺、烏珠洞、陳家、肖家灣、岸上、鯉水沖、新屋得、鐵廠得、廟山下、謝家沖、太嶺背、沖坪、大山下、樟樹下、楊梅崗、青坪、樟木塘、紅花嶺、莫家灣、上岩泉、下岩泉、唐家坊、禾蒼、山下、付社李家、豪塘、蓮塘小街、塘市塘下山、塘市茶園坪、四里羅家嶺、梧洞鋪、飛仙汪冷李家村、飛仙長隆村、新田石陂、大路上、大路下。
三塘四溪:
三唐四溪的說法出自於清末民初時,其代表隴西郡西平堂忠武王李晟七世孫唐公(祖堯)後裔,在桂、嘉、永一帶李姓中具有代表性的大村,在此七大村基礎上繁衍出諸多村莊。“三塘”後面帶有“塘”字,分別是筱塘、海螺塘、泮塘。“四溪”後面帶有“溪”字,分別是板溪、瑤溪、官溪(席溪)、斜溪。板溪村為溪派開派之村。
板溪村[湖南省桂陽縣流峰鎮板溪村]
昭武將軍:查宋朝官製表武散官中有昭武校尉(也稱昭武將軍),屬宋朝時期從五品武散官。昭武校尉職位在宋軍中僅次於將軍,統領萬於人,對比當今相當于軍師長一職。
承信郎:查宋朝官製表武散官,屬宋朝時期從九品,第52階,統領3000於人,對比當今相當於旅團級。公元1126年宋朝名將岳飛也曾擔任承信郎一職。
旻卿,緝捕使,九品武官,是緝拿刑事犯罪者。對比當今相當於縣公安局長一職。
文卿,節度使,從二品武官,掌管地方軍事、防禦外敵出謀劃策,官位雖高,但無實權。對比當今相當於地方軍區參謀長一職。
受卿,博士公,正八品,掌授法律,制定法律。對比當今相當於法學院博士,高等法院法官。受卿為嘉禾石橋李氏開基祖。
子齊公為板溪開基祖,其從何處遷來存在有兩種說法。板溪村聯合嘉禾石橋、永興大路上及其它外遷村在公元2001年修正本清源譜,列舉多處論證證實子齊公由“江西泰和縣”遷徙而來,於南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定居板溪。為忠武王李晟公第十五世孫李邈之子,得到板溪村與外遷村多數人的認可。
一、忠武王李晟第十五世孫李邈之子。板溪族譜記載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從江西泰和縣攜三子徙居板溪。
二、忠武王李晟第十八世孫李念二之子。李念二為李千護第十一世孫,隨祖父菁六、父念二從藍山遷徙桂陽板溪。
子齊公後裔論點:
1、南宋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子齊撰文自志(時年76歲):余脈相傳,乃忠武王李晟公之後裔也,流寓江右吉安府泰和縣二百餘年矣承......慶元四年(公元1198年)戌午,剿苗之楚,見桂山之北有地名板溪,水秀山明,堪為居垣人......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幸酉歲,攜籍而來因地而家焉。
2、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南宋平南總督統劉元(剿苗之楚統帥)至楚(今桂陽)為李翁元壽作序(古有邀賢達者作序之風)寫道:李翁元壽世居江右吉安府泰和縣予里中之齒德封君先生也,亞嗣君節度使公仁昭與其兄緝捕公仁晰,同協恭王事剿賊桂陽見其地脈敦厚,幽雅可人,因偕羅斌攜籍而居焉。
3、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兵部侍郎兼督察院都御使毛伯溫於來板溪拜謝恩師仁政公(子齊公第十三世孫仁子輩)。受恩師之託,為恩師墨譜作序,序中寫道:鼻祖諱子齊號元壽者,江西泰和縣人也,因迺緝捕公仁晰、節度公仁昭、博士公仁昨,宦遊桂陽卜居於此,今開兩大派別萬殊亦已數百年。
4、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板溪七十二庄之小街上港與檀鄢聯譜,邀請祖居板溪李元白(桂陽縣知縣)作序寫道:吉水志,西平七世孫祖堯,徙袁州宜春縣,徙居吉水谷春,又徙泰和縣鵝頸丘,堯四世孫道,徙隆興大魚港,道子德金生宗翊、宗孟,翊仕宋為工部尚書,孟仕宋為刑部尚書,孟子中為登科令,中生邈,邈贈昭化將軍節度使,邈嗣子齊,號元壽,由吉水泰和縣徙居湖廣,生子旻、文、受,旻無嗣撫侄。
5、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 甲申年)板溪修《子齊公家譜》中,子齊公二十四世孫元亮、庠生(另有國裕、國禹、國林、國錘、國季)各自寫譜序分別提道:鼻祖承信郎諱子齊公,系出吳之泰和。| 鼻祖諱子齊,號元壽公,原籍江西太和縣,自宋慶元年間,攜長子旻卿、次子文卿、三子受卿,領王命剿平龍泉九寨,覩板溪之勝復命后攜家來焉。
6、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板溪七十二庄之羅家嶺與茶園坪聯譜,子齊公二十四世孫庠生、子齊公十六世孫榮山各自寫序提道:鼻祖子齊,號元壽公,生長江西泰和縣鵝頸唐,曾為照武將軍。 | 始祖元壽公,自宋末元初之間由江右泰和縣徙於桂陽板溪。
7、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板溪七十二庄之大路上三修譜,子齊公二十六世孫代芳(國軍中校)作序寫道:我始祖承信郎,字子齊,原出吳之太和,宦遊於楚之桂陽,支派繁衍村落棋布至我三世祖四三郎,字茂昌公。
8、公元2000年,子齊公第二十八世孫華鏡,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圖書館中國館藏書,見民國二十七年刊本《嘉禾縣圖志》先民表記載嘉禾開基的十大李姓始祖,除千護公、千戶公五世孫李明選外,其他八大李姓始祖並非李千護後裔。載子齊公三子受卿來自板溪,石橋七族始祖脈清公由板溪遷來,並未註明千護公後代(凡事千護公後裔的都註明為千護公第*代孫)。
9、板溪、瑤溪相距咫尺,共處幾百年,記載子齊公為念二之子,難道不予通告板溪?以至於板溪全然不知。
千護公後裔論點:
1、考瑤溪普載,子齊公為念二之子,由藍山遷徙板溪。
2、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 甲申年),修《千戶公通譜》子齊公家族聯譜。
3、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 乙卯年),修《千戶公通譜》子齊公家族聯譜。
4、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 甲戌年),修《千戶公通譜》子齊公家族聯譜。
板溪村[湖南省桂陽縣流峰鎮板溪村]
板溪村始祖李子齊,字元燾,祖居江西泰和縣谷村。元燾生三子,分支派別,人丁興旺,見村旁有杏溪、有仙人對弈奇石,乃於杏溪上建石拱橋。因旁有仙人弈棋石局,古取名聚仙橋。後橋被洪水沖毀,明洪武年間(公元1369-1398)復建橋、亭,不久又毀,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又重建,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立碑,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進行維修,至今亭樑上留有“清乾隆六年重修“陰刻,橋亭至今保存完好。聚仙橋從宋代始建至今已有800餘年,從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重修至今也有560餘年,是湘南史料記載年代最久遠的石拱橋,是湖南最古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花橋,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板溪村[湖南省桂陽縣流峰鎮板溪村]
聚仙橋建築精美,石橋為單供,青石壘成,整個橋體,形如長虹供月。亭子木柱結構,32根木柱互相勾連,充分利用力學原理,無楔而穩固,即使從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維修至今也有270多年,至今不傾,足見工藝之精美和中國古代建亭工藝水平。花僑是我國古代野外行人過往歇息的場所,時到今日,已保存不多,湘南唯桂陽板溪聚仙橋依然如故,實屬珍貴,研究人文歷史和古代橋樑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歷史人文價值。
奇石山俗稱“仙居對弈”又稱“仙人下棋”,此處怪石筍立,簇擁環生,有的似丫鬟、有的似龍如削、巧奪天工。其中一石凹進如棋盤,棋子歷歷在目,兩邊有人像如仙,左仙凝視沉思,右仙扶袖欲落棋子,仙人象棋對壘活靈活現,十分傳神必真。此處翠柏蒼鬱,杏溪從旁流過。
板溪村[湖南省桂陽縣流峰鎮板溪村]
聚仙橋數十步有犀牛井,長條青石砌成,石階下井,傳雲井下有犀牛滾牛,常年不歇,冬暖夏涼。
板溪有聚仙橋、仙人下棋、犀牛井、杏溪四景珠聯璧合,明朝學士劉伯溫、清朝學者王豈潤都到此一游。而今,雖然聚仙橋面目有些蒼老,但骨架依舊精神閃耀,那明末清初的建築風格依然展現當年風韻。這座聚仙橋存世,也引發你我聯想當年板溪的輝煌燦爛。祖先們遺留給我們的歷史物質文化資產,時至今日依然受用,也為研究我族文化有著深厚的價值。
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流峰鎮板溪村
古村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