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紅線

土地紅線

我國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對基本農田實施特殊保護,近年來又出台了強化對耕地保護的政策。雖然近年來非農建設佔用耕地規模逐步下降,城鎮和園區等各類建設大量圈佔土地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人口眾多、人地關係緊張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耕地保護的利益補償等長效機制還不健全,地方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對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尚欠缺。

產生背景


我國人均耕地少,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保有一定數量的耕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需要大力加強對具有生態功能的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保護。而現實中耕地保護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優質耕地流失速度驚人。而且我國耕地後備資源潛力只有2億畝左右,60%以上分佈在水源不足和生態脆弱地區,制約了我國耕地資源補充的能力。
同時,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將不可避免地佔用部分耕地,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也將需要調整一些耕地。今後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農用地特別是耕地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

三大重點


一是層層落實責任。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應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總責。此外,職能部門應逐步建立耕地保護資料庫,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資料庫系統的互連互通和數據的網路傳輸;建立耕地保護電子台賬,健全耕地的圖、表、冊等檔案資料,切實將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逐級落實到地方政府、村組和農戶。要構建激勵與約束機制,注重採用經濟手段調動地方政府特別是廣大農民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二是強化耕地佔補平衡的法定責任。落實好建設用地項目補充耕地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的掛鉤,建立補充耕地儲備庫和台賬管理等制度;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年度計劃指標分配時,應充分考慮當地耕地後備資源狀況、補充耕地潛力等因素;要防止和杜絕只佔不補、先佔後補、佔多補少、佔優補劣的現象發生。
三是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在全國範圍內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格保護,不得佔用。

十八億紅線


十八億紅線— 徐紹史“第22個全國土地日“(2012年6月25日)強調保護“18億畝耕地紅線”。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今日在出席“第22個全國土地日”紀念活動時指出,“18億畝耕地紅線”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保護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比以往更加繁重,難度也在不斷加大。
徐紹史表示,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快速推進的重要歷史時期、積極探索一條不以犧牲耕地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發展的新路子,是土地管理面臨的新課題;而如何立足國內耕地資源、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既是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土地管理的神聖使命。18億畝耕地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多年來,為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徐紹史強調,在“三化”同步快速推進的歷史條件下,我國人口布局、產業布局、城鄉格局都在發生而且必將發生更大的變化,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在不斷賦予我們新的需求,保護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的任務比以往更加繁重,難度也在不斷加大。不僅要“守住紅線”,而且還要“建好紅線”,只有這樣,才能以有限的土地資源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為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