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仙石鄉

蘇仙石鄉

蘇仙石鄉位於河南省商城縣城東部豫皖兩省三縣交界處,距縣城17公里,南倚金剛台國家級地質公園,東與安徽省金寨縣鐵沖鄉接壤,北與固始縣方集鎮、段集鄉相鄰。全鄉總面積12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27公頃,山林面積8333公頃,轄10個行政村,154個居民組,1.5萬人。總面積92.3平方公里,其中山林12.5萬畝,耕地8400畝,以山區為主,兼有丘陵。年平均氣溫15.1℃,降水量1244毫米。該鄉是一個名茶之鄉,一個旅遊之鄉,一個礦產之鄉。

鄉鎮名片


蘇仙石是一個名茶之鄉。全鄉茶葉總面積達到2萬畝,其中有機茶5000畝。年產干茶40萬公斤,產值3000多萬元。擁有“金剛碧峰”、金剛春芽“、”蘇東迎春“、”其鵬碧雲“、”龍潭雲芽“等10餘個國內外知名品牌。所產的高山茶葉具有”芽頭肥壯,葉底嫩綠,香高味醇“的獨特品質,為高山雲霧茶葉之珍品、信陽毛尖家族中的奇葩。1997年以來獲國際金銀獎16個,在歷屆中國信陽茶葉節上獲獎達80餘個,連續16年嬋聯全市鄉鎮第一。其鵬有機茗茶場製作的”其鵬碧雲“、金剛台茶葉專業合作社製作的”金剛碧峰“茶樣在2007年日本靜崗舉辦的世界綠茶博覽會上分獲金獎。其鵬有機茗茶廠、金剛台茶葉專業合作社為規模以上茶葉龍頭企業。

鄉鎮詳情


蘇仙石是一個旅遊之鄉。境內山川秀美,名勝古迹眾多,有紅綠旅遊景點數十處。橘井、仙腳石、書山夢筆、九丈潭、白龍峽、金剛古寨、皇殿、古戰場、玉皇閣、觀音洞人文自然等景觀自然天成,赤城縣東區蘇維埃舊址、列寧小學、十三烈士墓、鄂豫皖邊區特委、紅軍造紙廠、紅軍洞等紅色革命遺址遺跡遍步全鄉。境內金剛台海拔1584米,為大別山河南境內最高峰。
蘇仙石是一個生態之鄉。植被茂密,森林覆蓋率達到68.5%,天然林面積近10萬畝,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生態環境,有高等植物2500餘種,陸棲動物250餘種。”商城肥鯢“為世界獨有,”石花魚“為江北獨有,”大別山五葉松“為國內獨有。
蘇仙石是一個礦產之鄉。已探明的有鉬、鎂、石灰石等多種自然礦藏,管山的石灰石開採至今已有100餘年的歷史。
蘇仙石是一個歷史名鄉。周朝時為一小諸侯國--子安國,鄉境內一條河流至今稱子安河,後世史稱子安鎮。有記載的歷史從周朝時一小諸侯國--子安國至今已2000餘年,關於子安(蘇仙石)的記述不絕於史,歷史典故、遺跡眾多。據《河南通志》記載,漢代桂陽人蘇耽遊學來此,時遇大疫,採藥行醫,救治百姓,並取橘井的水,摘橘葉,煮給百姓喝,躲過了瘟疫,為紀念蘇耽的功績,從明代起改稱蘇仙石。
蘇仙石是一個和諧之鄉。早在2004年被省綜治委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鄉,2008年先後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信訪”四無“鄉、”反邪教先進鄉“、”六城聯創“二類紅旗鄉,社會治安、信訪及集鎮建設均走在了全縣鄉鎮前列。
蘇仙石是一個活力之鄉。堅持”生態立鄉、工業強鄉、農業穩鄉、旅遊活鄉“的主題發展理念,繼續實施開放帶動戰略,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鄉域經濟,促進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2010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0092萬元,同比增16%。其中,第二產業增長23%,達到9242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47萬元,同比增長18%。稅源進一步拓寬,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社會固定資產完成投資達到7061萬元,同比增長30%。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8%,達到325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780元,同比增長11%。

自然資源


物產豐富。盛產水稻、小麥、油菜、板栗、茶葉、油茶、蠶桑、山漆、木耳、中藥材,山羊、雞、鴨、鵝、魚等農畜產品和傢俱,保健品、石灰、染紙等工業品。這些產品中以茶葉最著特色,產品色香味獨具一格,當今來獲得國際金獎、銀獎,國家特等獎達50餘個。蘇仙石鄉政府獲得中國歷屆信陽茶葉節名優茶質量評比先進單位稱號。該鄉茶葉基地生態環境優越,均分佈在海拔600—1000米的高山上。這裡層巒疊嶂、雲霧繚繞,空氣濕潤、土壤肥沃,並遠離城市,遠離農田,無任何污染,是生產有機茶的理想之年。茶葉加工方式採用傳統加工工藝和現代有機茶生產工藝相結合,已開發的名茶有:金獎雀舌、蘇東迎春、信陽毛尖、金剛碧綠、其鵬碧雲、炒青、烘青等。
水利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溝塘堰坎星羅棋布,渠河相通,其中有小型Ⅰ類水庫一座,萬方大塘4口,河流兩道,通過多年的農水建設,大部分農田實現了旱澇保收。
貿易繁榮。小集鎮建設日新月異,擁有新生、蘇仙石、曾崗三個小集鎮,並以此為依託形成蘇仙石傢俱專業市場,曾崗茶葉購銷專業市場,新生板栗銷售專業市場,三個集市經貿十分活躍。
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3780萬元,增值3250萬元,入庫稅金140萬元,利潤790萬元,產值1000萬元以上,重點企業有宏揚家私公司,產值500萬,重點私營企業有其鵬名茶開發公司。鄉鎮企業已成為該鄉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旅遊資源豐富。鄉境內群山疊翠,風景秀麗,環境怡人,有九史潭、朝陽洞,仙腳石、華佗廟、烈士墓群等名勝古迹。蘇仙石鄉,地處河南信陽。大別山深處。素有茶鄉的美稱!相傳蘇仙石是蘇大仙蘇耽飛升上天的地方。蘇仙石鄉也因此得名。蘇仙,原名蘇耽,字子訓,商城人。醫術甚是高明,人稱蘇仙。與其母結廬在南大山(古稱大蘇山),懸壺濟世,其行為感動了玉帝,遂下旨列為仙班,並在子安河旁的大石頭上留下兩個深深的足印,因而這塊大石頭得名為‘蘇仙石’。
行走在當年蘇仙走過的地方,彷彿在畫中遊走。那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除了山還是山,尤其是這茂密的森林,蒼翠欲滴;那綠色,伸手可及,就像是人工染過一樣,隨風捲起千層浪;那鳥兒,在森林裡清聲吟唱,自由自在的呼朋引伴的賣弄;那蝴蝶,有紅、有黃、有藍,隨處可見,真的可以把你迷倒。這裡的植被甚好,森林覆蓋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是一個天然氧氣製造工廠,呼吸這新鮮的空氣,頓感心曠神怡。這裡的茶園一片接著一片,使人應接不暇,最上好的茶葉就算蘇仙石東河的茶葉了。每年客商雲集在這裡,有的為了買到茶葉甚至要在這裡住上三五天。
行走在當年蘇仙走過的地方,沿河而上,其實要說是河,倒不如說是峽谷更貼切。由於兩面的山很高,中間形成了一道凹陷,加上大山沁出的水,常年經月的流淌,漸漸形成了河道,當地人就稱之為‘東河’。東河每遇枯水季節,人們就可以在河床上恣意的玩耍,夏季吹來的風就像安裝了空調一樣涼爽,河道上的卵石被水沖得光滑溜圓,很是可愛。河上最好的去處就是九丈潭了,九丈潭的上面是九丈崖,抬頭望崖頂幾乎帽子就要掉下來。不管什麼時候來,你都能在這裡欣賞到瀑布,你真能領略到李白的"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的意境,潭水清沏見底,甚是可人.
踏訪蘇仙的足跡,你不得不佩服蘇仙真會選擇這個地方.這裡靜,沒有城市的喧鬧;這裡純,清純的就向美麗的少女;這裡秀,秀色可餐;這裡奇,“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這裡幽,山谷幽幽。這裡是未開發的處女地,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旅遊勝地。

行政轄區


蘇仙石鄉轄曾崗村、蘇仙石村、俞畈村、秦河村、琉璃河村、關帝廟村、彭沖村、鄧樓村、柯樓村、東河村10個行政村,154個居民組,1.4萬人。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蘇仙石鄉到處呈現出勃勃生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安居樂業。2008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1499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5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全鄉已實現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公路,縣鄉油路與南信葉線相連,金剛台紅色旅遊路縱貫全鄉;開通了行動電話、傳真及多媒體通訊,組組通程式控制電話;完成全鄉10個村的農電整改,實現電費城鄉同價;完成琉璃河、子安河道治理,修建滾水壩3道。教育、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長足進步,正以迅猛姿態向前發展。

社會事業


交通便利。鄉境內交通四通八達,有4條公路分別與安徽、固始縣方集鎮、段集鄉,商城縣城相連。其中縣鄉公路實現柏油化,村村通公路,95%以上的居民組通機動車。
設施齊全。開通了行動電話、傳真及多媒體通訊,組組能程式控制電話。全面完成農網改造工程,農電入戶率100%。有線電視差轉檯1個,實現了有線電視光纖聯網;有10所小學,1所中學,已建教學樓7幢,達到國家普九驗收標準;鄉設備精良,醫療水平高的中心醫院,各村均設有醫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