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軍
東漢末年河北的農民起義軍
東漢末年河北的農民起義軍。黃巾起義軍主力被鎮壓后,統治階級發生內訌,在此期間,冀州黑山等地農民紛紛起義,用各種名號組織起來。黑山軍活動區域是中山、常山、趙郡、上黨、徠河內等地太行山脈的諸山谷之中。黑山則位於太行山脈的南端,故史書稱之為黑山軍。
黑山軍的具體情況,《後漢書皇甫嵩傳》載:“自黃巾賊后,復有黑山、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哂、羅市之徒,並起山谷間,不可勝數。……各有所因。大者二三萬,小者六七千。賊帥常山人張燕,乃與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諸山谷寇賊更相交通,眾至伯萬,號曰黑山賊。”由此可知,黑山軍的活動區域是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等地太行山脈的諸山谷之中。黑山則位於太行山脈的南端,故史書稱之為黑山軍。而太行山脈高峰迭起,海拔多在兩千公尺以上。山脈東南為河北平原,西北則為山西高原,河北平原通向山西高原的陘道多分佈在太行山脈之間。太行山脈這一地勢特點為分佈在太行山各山谷中黑山軍各部的相互聯絡和戰略上相互配合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又據《三國志魏書張燕傳》注引《典略》曰:“黑山、黃巾諸帥,本非冠蓋,自相號字,謂騎白馬者為張白騎,謂輕捷者為張飛燕,謂聲大者為張雷公,其饒須者則自稱於羝根,其眼大者自稱李大目。”可見,黑山軍諸帥多出於社會的底層,其名號往往源於其個人行為的某項特徵。又參照上引《皇甫嵩傳》可知黑山軍諸帥有名號記載的共25人,,如果以25人為25股,每股人數在2﹒5萬至0﹒65萬計算,黑山軍總人數在62﹒5-16﹒25萬人之間,“眾至百萬”則很可能是虛數,而根據《續漢書郡國志》所載永和五年(140)五郡人口總數為240﹒6721萬,黑山軍則占該地區總人口的1/4至1/15之間。而當時袁紹、曹操兩大軍事集團所能動員的兵力均為30萬上下。可見,黑山軍在當時的關東地區確實是一股不可忽視的軍事力量。由於分散作戰,最後被袁紹、曹操等人各個擊破,鎮壓下去,但他們對統治者的打擊是沉重的。
博陵(今河北定州)人,隨黃巾起事,號將兵從事,與張燕合軍。燕推牛角為帥,俱攻癭陶(今河北寧晉西南)。牛角為飛矢所中,被創且死,令眾奉燕,告曰:“必以燕為帥。”
常山真定人,本姓褚。黃巾起,合聚少年為盜,眾萬餘人。與張牛角合軍。牛角死,眾奉燕,故改姓張。燕剽捍捷速過人,故軍中號曰飛燕。其後人眾寢廣,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諸山谷皆相通,其小帥孫輕、王當等,各以部眾從燕,眾至百萬,號曰黑山。靈帝不能征,河北諸郡被其害。燕遣人至京都乞降,拜燕平難中郎將。袁紹與公孫瓚爭冀州,燕遣將杜長等助瓚,與紹戰,為紹所敗,人眾稍散。太祖將定冀州,燕遣使求佐王師,拜平北將軍;率眾詣鄴,封安國亭侯,邑五百戶。
黑山軍將領。漢靈帝遣使拜楊鳳為黑山校尉,領諸山賊,得舉孝廉計吏。
黑山軍將領,隨張燕破鄴城,殺太守栗成。后袁紹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岩谷討於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袁紹后遂尋山北行,擊左髭丈八等,斬之。又擊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於氐根等,皆屠其屯壁,奔走得脫,斬首數萬。)
黑山軍將領。獻帝初平二年(191),曹操出兵鎮壓黑白繞部,佔據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
黑山徠軍將領。193年(初平四年)三月,冀州魏郡袁紹軍兵變,交合黑山軍佔據鄴城。陶升叛變,保護袁紹與州史家屬到斥丘,紹任其為建義中郎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