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上
合唱曲
《在太行山上》,抗戰老歌,桂濤聲詞,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後方及各敵後抗日根據地。
這首歌創作於1938年7月,是為在山西境內浴血奮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抗日軍民而創作的一首合唱曲。在這首歌曲中,冼星海將充滿朝氣的抒情性旋律同堅定有力的進行曲旋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滿戰鬥性、現實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描繪了太行山裡的游擊健兒的戰鬥生活和勇敢頑強、樂觀開朗的性格。該曲寫成后,在漢口進行首演時,觀眾大聲喝彩,掌聲不斷,隨即傳遍了全中國。太行山的游擊隊都以它為隊歌。這首充滿了抗日軍民革命激情的旋律,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肅然產生愛國主義的豪情壯志,蕩漾著莊嚴肅穆和博大浪漫主義的民族之魂。
桂濤聲,親歷太行熱土
“七七事變”爆發后,桂濤聲以戰動總會工作人員的名義去山西省陵川縣犧盟會民眾幹部訓練班。當時,八路軍的3個師正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桂濤聲到街頭演說,一時間,陵川到處是控訴日本侵略者而義憤填膺的人群,到處是爭相參加八路軍的熱血青年。陵川自衛隊由300多人迅速擴編為1000多人,出現不少“母送兒,妻送郎”參軍的感人場面。在隨游擊隊轉戰陵川的過程中,桂濤聲目睹了太行王莽嶺的“千山萬壑”后,又親身感受到了抗日軍民才是真正的“銅壁鐵牆”,觸景生情,醞釀半年的詩篇《在太行山上》從心底迸發了出來,他隨手寫在香煙包裝紙上。5 月,桂濤聲離開太行山,6 月返回武漢,即帶著歌詞去見冼星海。
冼星海,救國之志撞擊靈感
冼星海當時在周恩來、郭沫若領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任音樂科主任,主持音樂抗戰工作。1938 年 6 月的一天晚上,桂聲濤找到冼星海,請他為太行山區的戰友們譜一隻隊歌。冼星海接過桂濤聲寫在煙盒上的歌詞,彷彿看到太行軍民浴血奮戰的身影。坐在鋼琴前,冼星海反覆琢磨、構思,連夜將歌詞《在太行山上》譜寫成一首兼有抒情性和進行曲風格的二部合唱曲。
周恩來親自試唱第二聲部
周恩來和郭沫若此時正在武漢做組織紀念抗戰一周年群眾歌詠大會的準備工作,得知桂濤聲和冼星海創作了這首《在太行山上》,便前往冼星海住所先睹為快。
斗室內,冼星海正全神貫注修改《在太行山上》曲譜,未發覺有人到訪。一曲終了,郭沫若捅了捅冼星海後背:“星海,周副主席看你來了。”他讓冼星海先試唱一遍,說:“我和周公當你的第一個聽眾”。冼星海說:“這是一首二部合唱,需要有一個人和我配合。”周恩來便說:“你唱主旋律,我唱第二聲部,如何?”冼星海興奮地說:“好!”渾厚而激昂的歌聲在小屋裡回蕩。
紅日照遍了東方,
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
看吧!
千山萬壑,銅壁鐵牆!
抗日的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氣焰千萬丈!
聽吧!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我們在太行山上,我們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強馬又壯!
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
《在太行山上》在專業上叫復二部曲式,一個部分是慢板,一個是快板。前面它有號召性,感覺是太陽冉冉升起,它就是號角性的鋪墊。第二段就進入快板,詞曲結合得比較完美。人們的情緒在這個歌里得到了釋放,唱完以後覺得很振奮,再唱幾遍也可以,這就是它詞曲上的成功。這首歌詞不多,但句句都精彩。最令人感動的,就是慢板的後半部分,它的旋律很美,每次唱到這裡,心裡會湧出一陣熱浪來。
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進行曲風格上現實的戰鬥性與革命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該曲為復二部曲式,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由兩個樂段構成,前段抒情寬廣,屬小調色彩。樂曲開頭部分“紅日照遍了東方”是一個強有力的旋律上行,恰似紅日東升,配以迴響式的二聲部,彷彿歌聲在山谷中回蕩,營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應的氣氛。後段轉入平行大調,豪邁的氣勢中又融入深情溫柔的訴說,表現了軍民魚水之情。第二部分為進行曲風格,節奏鏗鏘有力且具有彈性,生動地刻畫了出沒在高山密林、機智勇敢的游擊隊員形象。此部分的第二樂段高音區的切分節奏果敢有力,“敵人從哪裡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裡滅亡”的歌聲隨著音調逐步向上推進,形成高潮,最後結束在小調上,前後呼應、完整統一。
傳遍敵後抗日根據地
1938年7月,《在太行山上》由張曙、林路、趙啟海等在武漢紀念抗戰一周年歌詠大會上唱出,迅速傳遍大後方及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鼓舞和激勵著千千萬萬的抗日民眾奔赴戰場。
朱德抄錄歌詞帶身上
朱德總司令聽到這首展示人民戰爭壯美圖畫的歌曲后,十分喜歡。他要求八路軍總部機關人人會唱《在太行山上》,還把《在太行山上》歌詞抄錄下來,隨身攜帶。
跨越歷史的音符
2009年10月3日,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華語環球廣播的《中國之窗》,以《跨越歷史的音符》為題向全世界介紹了桂濤聲、冼星海創作的《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