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

中國音樂家

張曙,原名張恩襲,1908年9月18日出生在安徽歙縣。他從小受家鄉徽戲音樂的熏陶,8歲時已能操琴為徽戲伴奏。1927年中學畢業后,他考入上海藝術大學,曾參加田漢領導的南國社。次年他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主修聲樂,兼學大提琴、鋼琴、琵琶和作曲。張曙在校學習期間已顯露出多方面才能,曾舉行過二胡獨奏音樂會。

簡介


張曙
張曙
1933年,張曙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他與聶耳、任光等組織了左翼音樂團體“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研究探討了中國歌曲創作的發展道路,並積極投入社會上的革命音樂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后,張曙於1937年末與冼星海等人組織了“全國歌詠協會”,翌年與冼星海等共同參加了以郭沫若為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歌詠活動。1938年12月,他隨第三廳遷往桂林,繼續堅持抗日救亡音樂活動。1938年12月24日,與其愛女張達真在日本飛機轟炸中犧牲,時年僅30歲,安葬於桂林七星岩下靈劍溪畔。
張曙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歌曲200餘首,現存80餘首,其題材大多表現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鬥爭精神,音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他的代表作有《保衛國土》、《丈夫去當兵》、《壯丁前線》、《日落西山》、《趕豺狼》、《洪波曲》等。他的創作和社會活動在中國音樂史上有一定影響。張曙在1933年以後寫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還我山河》、《洪波曲》、《丈夫去當兵》、《日落西山》、《打豺狼》有廣泛影響。在抗日歌詠運動中,他演唱的冼星海的歌曲《莫提起》、《茫茫的西伯利亞》以及他自己的作品,渾厚有力,真摯感人,給人留以深刻印象。
1940年9月3日,在重慶召開追悼張曙逝世的紀念會上,周恩來在講話中說:“……張曙先生和聶耳同為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兩員猛將………給全民的抗戰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功績是永遠永遠不可磨滅的。”這是對張曙一生表現作出的結論和評價。

悼張曙輓聯


郭沫若輓聯
九歌傳四海;
一死足千秋。
——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3廳廳長郭沫若挽張曙詩聯慈於為人父,忠於為國民,一死獻宗邦,雙手未遺弱女;下之窮黃泉,上之窮碧落,九歌招毅魂,千秋常護旌旗。
——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3廳廳長郭沫若挽張曙、張達真父女。
1938年在桂林,日軍敵機經常來轟炸。當時一般人對於空襲習以為常,並不大感覺恐怖,有警報時每每不肯躲。再加以敵機是從廣州起飛,預行警報和緊急警報之間距離很短,躲有時也來不及。因此有的人也就索性不躲了。就這樣張曙父女便遭了悲慘的犧牲。12月24日中午,張曙回家吃中飯,和他的夫人周女士據說是有點意見上的齟齬。一家人正開始吃飯,警報來了。夫人跑到附近的城門洞口去躲避,張曙和他一位3歲的幼女卻沒有同去。警報解除后,父女兩人被炸死在花園裡。女兒抱在父親的手裡已經血肉模糊,父親的腦袋被炸成了一個空殼。周節回家,看見這樣的光景,立地暈倒了。蘇醒轉來,一時神經失常,見了任何人都喊“張曙”,而又不斷地唱著張曙所譜的《洪波曲》。張曙是最初參加第3廳宣傳處工作的同志,和冼星海兩人在抗戰歌曲的傳播上是盡了很大的努力。張曙這樣慘烈地遭了犧牲,人們都由衷地表示了哀悼。
在桂林各界召開的追悼會上,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3廳廳長郭沫若為張曙父女題寫了4副輓聯。
壯烈唱洪波,洞庭湖畔,揚子江頭,喚起了三楚健兒,同奔前線;
點滴遺冷水,八桂城中,七星崖下,痛飛尺滿腔熱血,誓報此仇。
——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3廳廳長郭沫若挽張曙、張達真父女
一片血模糊,辨不出哪是父親,哪是女兒,父女共捐軀,剩有管弦傳革命;
連年戰堅苦,端只為救我國家,救我民族,國民齊努力,誓完抗建慰忠魂。
——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3廳廳長郭沫若挽張曙、張達真父女
上聯描寫了張曙父女被日機炸死的慘狀。張曙死了,但他創作的歌曲仍繼續為革命服務。下聯概括當時形勢,並誓言要完成抗戰和建國的偉大任務來告慰張曙的忠魂。首句“堅苦”,此處義同“艱苦”;末句“抗建”,指抗戰和建國事業。本聯語言通俗,感情真摯。
黃自死於病,聶耳死於海,張曙死於敵機轟炸,重責寄我輩肩頭,風雲繼起;
抗敵歌在前,大路歌在後,洪波歌在聖戰時期,壯聲破敵奴肝膽,豪傑其興。
——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3廳廳長郭沫若挽張曙、張達真父女。
紀念、題詠、嵌典張曙聯
山水吐納開靈境;
靈劍溪畔安忠魂。
——佚名撰廣西省桂林市東郊的七星山下靈劍溪畔張曙墓。
仁義忠信樂善不倦;
富貴福澤厚吾之生。
——佚名撰安徽省歙縣坑口鄉柔川村張曙故居亦政堂堂柱。
張曙故居在安徽省歙縣坑口鄉柔川村,早在1988年1月就被歙縣人民政府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柔川不僅是張曙的誕生地,而且是他萌發音樂細胞並獲得音樂文化啟蒙的地方。故居坐落在桑嶺下的小路旁,背靠長滿杉樹和翠竹的後山,面臨潺潺山溪,那高高的塑有麒麟祥物的馬頭牆和那飛檐翹角的磚雕門罩告訴人們,這是一幢建於明末清初的徽派古民居。故居房屋布局為三開間、前後兩進、雙天井、前二樓后三樓的磚木樓房。開門見廳,是為名“亦政堂”的會客廳。張鳳山說:當年廳堂上方是懸掛著“亦政堂”的橫匾的,可惜在“文革”中被砸掉了。匾額下方懸掛的是朱子格言書法中堂,兩側一副楹聯(見下“中堂”聯)。而迎門兩根柱子上懸掛著這副“堂柱”聯。張曙在這兒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他7歲入私塾,而且從小就跟隨村中唱燈班主張樹滋學習民間樂器和民間音樂。從此把音樂和自己終身的至愛。張曙當年使用過的一把土三弦至今還掛在他故居的廳堂上,旁邊是他留下的一隻沒有了外殼的口琴。如今睹物思故人,似有陣陣熟悉的徽韻在耳畔流淌……
為善讀書,是安樂法;
蒔花種竹,生妙明心。
——佚名撰安徽省歙縣坑口鄉柔川村張曙故居亦政堂中堂。
張曙故居在通往後廳側門的板壁上,張貼著一張1924年7月的《官報》,那是張曙14歲時離開故鄉隨父到浙江衢州求學,最終以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從衢縣高等小學畢業的大喜報,雖經77年滄桑,卻依然清晰完好如初,堪稱一大奇迹,成為張曙故居的一大亮點。前廳二樓東側的廂房,是張曙居住的房間。當年張曙睡過的雕花紅漆木床和用過的寫字馬鞍桌等舊式傢具依然擺放如故,當年張曙父親寫給他的好多封家信居然還擺放在馬鞍桌的抽屜里,而桌上的小皮箱和高腳瓷油燈則向人們講述著他一次次奔波於衢州至徽州的情系故鄉的故事,講述著他一個個挑燈苦讀的不眠之夜。
1934年6月,田漢應邀來這兒住過幾天。這不僅是張曙的最後一次故鄉之行,而且他的這間斗室也因寫出過《義勇軍進行曲》歌詞的田漢的光臨而顯得蓬篳生輝。1988年12月20日,歙縣舉行“張曙誕辰八十周年遇難五十周年紀念大會”時,張曙的兩個在北京從事音樂舞蹈事業的女兒曙雲、曙生來到故居后,也堅持要住在她們父親當年居住過的房間里和木床上。紅波同曲曲探源頭,張曙故居看不夠。如今,張曙的塑像聳立在歙縣縣城練江畔,故鄉的人們將永遠紀念他。

個人軼事


靈境忠魂
“山水吐納開靈境,靈劍溪畔安忠魂。”這是桂林市東郊的七星山下靈劍溪畔張曙陵園的輓聯。人們在這裡建立了追悼他的墓園。殉難的當天下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3廳、救亡日報社、演劇隊的戰友們一齊趕到文昌門,在林路、周鋼鳴、常任俠等的協助下,把張曙和他女兒的遺體殮入棺中。12月26日下午在桂林中學文廟門前,第3廳廳長郭沫若與第3廳在桂全體人員、孩子劇團、新安旅行團和演劇隊的代表數百人為張曙舉行葬禮,郭沫若不僅主持葬儀。黃自死於病,聶耳死於海,張曙死於敵機轟炸,重責寄我輩肩頭,風雲繼起!《抗戰》歌在前,《大路歌》在後,《洪波》歌在聖戰時期,壯聲破敵奴奸膽,豪傑其興!演劇九隊和抗宣一隊分別扶著“血債要用血來還!”“用血腥的戰鬥作我們的回答!”的橫標,當天下午在林路、葉淺予、常任俠和演劇九隊隊員的護送下,把張曙父女的遺體安葬在南門外將軍橋附近的涼水井,郭沫若題寫墓碑,正面是“音樂家張曙父女之墓”,背面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敵機轟炸桂林,張曙同志及女兒同時遇難”。
1939年3月12日下午,桂林音樂界為懷念和追悼敬愛的戰友,在抗宣一隊的駐地舉行桂林音樂界追悼張曙大會。同時舉行張曙遺作演奏,各救亡團體及音樂界知名人士演唱了張曙遺作《壯丁上前線》、《趕豺狼》、《負傷戰士歌》等。在張曙逝世一周年那天,桂林音樂界9個團體在樂群大禮堂舉行紀念大會,演唱了32首抗戰歌曲。《救亡日報》出版了“音樂家張曙殉難周年紀念特刊”。1940年9月3日,重慶文化界舉行追悼張曙紀念會,周恩來出席紀念會,在會上發表講話,說張曙創作的抗戰歌曲,其力量“是永遠永遠不能磨滅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6年經提議,在中央文化部、中國音協以及廣西省市黨委的關懷下,把張曙父女的遺骨遷至七星公園普陀山北麓風景秀麗的靈劍溪畔。郭沫若重寫碑文“音樂家張曙同志之墓”,孫慎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參加遷葬儀式,張曙的夫人周畸也從北京趕來參加。郭沫若早年題刻原碑同時安放在墓的右側。1979年5月30日,文化部、全國音協、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文聯、音協、廣西藝術學院及桂林市文化局在桂林聯合舉行紀念張曙活動,重刻了墓碑,碑文“音樂家張曙同志之墓”是郭沫若1963年10月7日的手跡。30日晚上,在灕江劇院隆重舉行紀念音樂家張曙誕辰70周年紀念會,全國人大常委、中國音協主席呂驥,中央音樂學院院長趙沨中央樂團團長李凌和張曙的愛人周畸、女兒曙雲、曙生專程從北京到桂林參加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