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畫派
20世紀初產生的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流派之一
徠達達畫派(Dada),是20世紀初產生的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流派之一。達達形成了一場文學與視覺藝術的運動。達達的主要創始人有德國的演員和劇作家胡戈·巴爾(Hugo Ball,l886--1927)和詩人理查德·許爾森貝克(Richard Huelsenbeck,1892--1974)、法國藝術家讓·阿爾普等。
達達畫派
達達畫派
杜尚在一次大戰期間來到紐約,繼續從事他在巴黎開始的"現成品"(ready-made)的實驗。"現成品"是指選取日常生活用品或廢舊物品製成的藝術品。他第一件現成品作品《自行車輪》(1913)就是一隻安裝在電凳上的車輪。這種嘲弄審美原則、讚揚荒唐行為、宣傳反藝術的態度對後來的藝術思想有特別重要的影響。在杜尚的批評藝術、反對藝術的非藝術觀念中,現成品扮演著主要角色,但這個概念包含許多層次,不易解釋清楚。最著名的解釋是,他把一個現成品,一隻尿斗放到展覽會上,取名為《泉》(1917),他說,"我把小便器放到他們(觀眾)面前,現在他們走來讚賞它的美。"現成品這個概念似乎很適合於那些不是藝術品的東西,它也不是指速寫,也不符合於藝術領域公認的術語。這個概念對後來裝置藝術很有影響。
杜尚-《泉》
杜尚在美國非常活躍,編輯了好幾本雜誌,製作了一部抽象影片,創造了文字遊戲,這些都是以一種類似蘇黎世達達的幽默感做成的。他在1923年放棄了繪畫,轉而從事更純粹的理智活動,如下棋或進行光學和機械的實驗。他的《新娘甚至被光棍們剝光了衣服》(1923),以混合材料製成,表現了一種人為機器、機器為人的荒誕感。
皮卡比亞於1913年來到紐約,目睹了軍械庫展覽會對美國藝術產生的巨大影響。像迪尚一樣,他是個天生的無政府主義者和達達主義者,致力於機械文明主題的探索,創作用木、銅、厚紙板拼貼的作品,他的機械的象徵符號建立在豐富的日常生活知識之上。皮卡比亞經常往返於歐、美之間,1916年參加了蘇黎世達達,第二年參加了巴黎的首屆達達藝術表演。
戰後達達主義傳遍歐洲,1919年阿爾普幫助他的老友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在科隆發起了科隆達達;1923年在庫特·施維特斯(Kurt Schwitters,1887--1948)領導下形成了漢諾威達達;許爾森貝克在1918年發起了柏林達達。
1918年,巴黎達達成長起來。1921年,達達主義所有的發起人都應召來到巴黎,可以說,這是達達主義集體活動的最後一幕。最初,巴黎達達主要是文學性的,主要活動是發表宣言、朗讀達達主義文章、傳閱雜誌和體驗各種偶然事件。1922年,達達主義者召開巴黎會議,原來達達的無拘無束的特性退化成群眾示威、爭吵騷動,僅保存了表達的充分自由。到1924年,達達主義便在"超現實主義"的名義下統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