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梨形蟲病
羊梨形蟲病
羊梨形蟲病是由泰勒科和巴貝斯科的各種梨形蟲引起的血液原蟲病。其中羊泰勒蟲和莫氏巴貝斯蟲是使綿羊和山羊致病的主要病原體;疾病由硬蜱吸血時傳播。該病在我國甘肅、青海和四川等地均有發生,常造成羊大批死亡,危害嚴重。
1.羊泰勒蟲寄生在紅細胞內的蟲體大多數呈圓形和卵圓形,約佔80%,其次為桿狀,變形蟲形很少。圓形蟲體的直徑為0.6~2微米,卵圓形蟲體長約1.6微米。1個紅細胞內的蟲體數可有1~4個,紅細胞的染蟲率一般低於2%。在淋巴液塗片中可見到淋巴細胞內或遊離其外的石榴體(裂體生殖)。石榴體直徑約8微米,有的達10~20微米,其內含1~80個直徑1~2微米的紫紅色染色質顆粒。
2.莫氏巴貝斯蟲病原寄生於紅細胞內,蟲體有雙梨籽形、單梨籽形、橢圓形和變形蟲形等各種形狀,其中雙梨籽形佔60%以上,其他形狀蟲體較少。梨籽形蟲體大小為(2.5~3.5)微米×1.5微米,大於紅細胞半徑;蟲體有兩個染色質團塊。雙梨籽蟲體尖端以銳角相連,位於紅細胞中央。
羊梨形蟲的生活史尚不十分明了,有待更加詳盡的研究。據資料記載,我國羊泰勒蟲病的主要傳播者為血蜱屬的青海血蜱,莫氏巴貝斯蟲病的傳播蜱種尚未證實,病原在蜱體內要經過有性的配子生殖併產生子孢子,當蜱吸血時即將病原注入羊體內。綿羊巴貝斯蟲寄生於羊的紅細胞內並不斷進行無性繁殖;綿羊泰勒蟲在羊體內首先侵入網狀內皮系統細胞,在肝、脾、淋巴結和腎臟內進行裂體繁殖,並繼而進入紅細胞內寄生。病原的傳播者硬蜱吸食羊血液時,病原又進入蜱體內發育,如此周而復始,流行發病。
我國羊泰勒蟲病的傳播者為青海血蜱。幼蜱或若蜱吸食了含有羊泰勒蟲的血液,在成蜱階段傳播本病。已證實本病不能經卵傳播。本病發生於4~6月份,5月份為高峰。1~6月齡羔羊發病率高,病死率也高,1~2歲羊次之,3~4歲羊很少發病。羊泰勒蟲病在我國四川、甘肅和青海省陸續發現,呈地方性流行,可引起羊只大批死亡。有的地區發病率高達36%~100%,病死率高達13.3%~92.3%
1.臨床癥狀
(1)泰勒蟲病病羊主要表現:病初體溫升高至40~42℃,呈稽留熱型;呼吸促迫,鼻發鼾聲;心律不齊;食慾減退,便秘或腹瀉;精神沉鬱,四肢僵硬,喜卧地;眼結膜初為充血,繼而蒼白,並輕度黃染;羊體逐漸消瘦;體表淋巴結腫大,肩前淋巴結腫大尤為顯著,可由核桃大至鴨蛋大,觸之有痛感。
(2)巴貝斯蟲病病羊的主要癥狀為體溫升高至41~42℃,稽留數日或直至死亡;呼吸淺表,脈搏加速,精神委頓,食慾減退乃至廢絕;黏膜蒼白,顯著黃染;時而出現血紅蛋白尿,並出現腹瀉;紅細胞每立方毫米減少至200萬~400萬個,大小不均。
2.病理變化
(1)泰勒蟲病死於泰勒蟲感染的羊,可見屍體消瘦,貧血;全身淋巴結不同程度的腫大,尤以肩前、腸系膜、肝、肺等處更為明顯;肝臟、膽囊、脾臟顯著腫大並有出血點;腎臟呈黃褐色,表面有淡黃色或灰白色結節和小出血點;皺胃黏膜有潰瘍斑,腸黏膜有少量出血點。
(2)巴貝斯蟲病剖檢死於巴貝斯蟲感染的羊時,可見黏膜與皮下組織貧血、黃染;肝、脾腫大變性,有出血點;膽囊腫大2~4倍;心內、外膜及漿、黏膜有出血點和出血表現;腎臟充血發炎;膀胱擴張,充滿紅色尿液。
3.實驗室檢查進行血液或淋巴檢查,找出病原以便確診。血液檢查可採取羊的靜脈血液,製成血片,經染色後鏡檢蟲體。染色通常採用姬姆薩或瑞氏染色法。紅細胞蟲體感染率較低時,可先進行集蟲,再製片檢查。集蟲的方法是,在離心管中加入3~4毫升2%檸檬酸鈉生理鹽水,再加靜脈血6~7毫升,混勻后,先以500轉/分離心5分鐘,吸取含有少量紅細胞及白細胞的上層血漿,補加少量生理鹽水,再以2500轉/分離心10分鐘,取其沉澱物塗片染色即可。該法處理后可顯著提高蟲體的檢出率。
泰勒蟲病患羊,除進行血液檢查外,還必須做淋巴穿刺,採取淋巴穿刺物塗片染色後鏡檢石榴體。死後診斷則可以進行淋巴結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
1.治療可選用下列藥物:
(1)三氮脒(貝尼爾、血蟲凈)按每千克體重7~10毫克,以蒸餾水配成2%溶液,肌肉注射1~2次。
(2)咪唑苯脲按每千克體重1~3毫克,配成10%水溶液,肌肉注射。
(3)喹啉脲(阿卡普林)按每千克體重使用5%的水溶液0.02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脈搏加快時,可將總量分3次注射,每2小時1次。必要時,24小時后可重複用藥。
(4)黃色素按每千克體重3毫克,配成0.5%~1%水溶液,靜脈注射。注射時藥物不可漏出血管外。注射后數天內須避免強烈陽光照射,以免灼傷。癥狀未見減輕時,間隔24~48小時再注射1次。
治療的同時應輔以強心、補液等措施,加強管護,以使患羊早日治癒。
2.預防在本病的流行地區,應於每年發病季節前對羊群進行藥物預防注射;同時做好滅蜱工作,防止蜱叮咬傳播疾病,對輸入的羊,應經隔離檢疫后再合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