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茶
生態茶
生態茶,屬於生態農業的範疇。源於我國的生態農業是繼傳統農業、石油農業之後的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是運用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將現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有機結合,使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協同提高的綜合農業體系。
堅持生態標準原則,就是以自然、社會和人的和諧統一為主題,推進生態城市和環保模範城市群建設,發展循環經濟,集中解決水污染、大氣污染、森林覆蓋率低、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局部環境髒亂差問題。對生態功能區和重點生態資源實施強制性保護。搞好中水回用,開發新水源,建設節水型城市。發展清潔能源。大規模植樹造林,提高人均佔有綠地水平。完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加強環保能力建設。
生態茶
這是一種以改善茶園微域生態環境,提高茶園單位面積產出為目標的時空結構型生態茶業建設模式。目前常見的複合種植方式有:
2.茶—經果林間作:在茶園中按適宜的密度間作適生條件與茶樹基本一致、與茶樹共生互利、沒有共同病蟲害、分枝高、春季展葉遲、生長快、效益高的果樹或經濟林木,如梨、栗、獼猴桃、柿、橡膠、烏桕、山蒼子、杜仲等,配置成喬—灌兩層結構,經果林不僅具有防護林的生態效益,而且能增加茶園收益。據各地測定,茶與經果林間作的綜合經濟效益比純茶園高50%左右。
3.茶—草本作物套種:在茶樹樹冠覆蓋度較小的幼齡茶園、台刈茶園和農村叢播稀植茶園中,套種具有固氮作用或經濟效益高的草本作物,如花生、黃豆、綠肥、蔬菜及中藥等,形成灌—草兩層結構,既具有增加地面覆蓋、保持水土和改良熟化土壤、促進茶樹豐產結構形成的作用,又能提高這類茶園的土地利用率,增加茶園收益。
生態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