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山雞椒的結果 展開
- 樟科、木姜子屬植物
- 中藥
山雞椒
樟科、木姜子屬植物
徠山雞椒(學名:Litseacubeba(Lour)Pers.)是樟科、木姜子屬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8-10米。樹皮幼時黃綠色,老時灰褐色,無毛。葉互生,紙質,有香氣,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7-11厘米,寬1.4-2.4厘米。傘形花序單生或簇生,總梗細長,長6-10毫米;苞片邊緣有睫毛;每一花序有花4-6朵,先葉開放或與葉同時開放,花被裂片6,寬卵形;能育雄蕊9。果近球形,直徑約5毫米,無毛,幼時綠色,成熟時黑色,果梗長2-4毫米,先端稍增粗。花期2-3月,果期7-8月。
分佈於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在中國分佈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生長於海拔500-3200米的向陽的山地、灌叢、疏林或林中路旁、水邊。
山雞椒木材材質中等,耐濕不蛀,但易劈裂,可供普通傢具和建築等用。花、葉和果皮主要提制檸檬醛的原料,供醫藥製品和配製香精等用。核仁含油率61.8%,油供工業上用。根、莖、葉和果實均可入葯,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之效。中國台灣太耶魯族群眾利用果實有刺激性以代食鹽。江西興國群眾反映,山蒼樹與油茶樹混植,可防治油茶樹的煤黑病(煙煤病)。
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麵粉綠色,蒼白色。兩面均無毛,羽狀脈,側脈每邊6-10條,纖細,中脈、側脈在兩面均突起;葉柄長6-20毫米,纖細,無毛。
花絲中下部有毛,第3輪基部的腺體具短柄;退化雌蕊無毛;雌花中退化雄蕊中下部具柔毛;子房卵形,花柱短,柱頭頭狀。
產於廣東漢密哈頓、廣西、福建、台灣、浙江、江蘇、安徽、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四川、雲南、西藏。東南亞各國也有分佈。
山雞椒[毛茛目樟科植物]
山雞椒[毛茛目樟科植物]
根、莖、葉和果實均可入葯,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之效。果實入葯,上海、四川、昆明等地中藥業稱之為“畢澄茄”(一般生藥學上所記載的“畢澄茄”是屬胡椒科的植物,學名為PipercubebaLinn.)。應用“畢澄茄”治療血吸蟲病,效果良好。江西興國群眾反映,山雞椒與油茶樹混植,可防治油茶樹的煤黑病(煙煤病)。
藥理作用
1、平喘作用
山雞椒[毛茛目樟科植物]
2、抗心律失常
作用給小鼠灌胃山雞椒油0.3ml/kg,連續3天,能明顯降低氯仿引起的心室顫動的發生率,變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心律失常,對氯化鋇所致大鼠的雙向性心動過速的心律失常迅速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對烏頭鹼引起心律失常的劑量及致死量有所提高,但統計學不顯著,對毒毛花苷G引起的心律失常無對抗作用。
3、抗真菌作用
山雞椒
附方
①治感寒腹痛:山雞椒四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水瀉腹痛:山雞椒研末,開水吞服一錢。(《貴州民間藥物》)
③治發痧氣痛:山雞椒、青藤香、蜘蛛香各一錢。研末,酒吞服。(《貴州民間藥物》)
④治消化不良,胸腹脹:山雞椒焙乾,研末,每次吞服三至五分。(《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關節痛:山雞椒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湖南藥物志》)
⑥治疔瘡:山雞椒搗絨外敷。(《貴州民間藥物》)
化學成份
1、山雞椒鮮果含揮髮油2.5%-3%,脂肪油25%,主成分為α-檸檬醛(α-citral)即是牻牛兒醛(geranial),β-檸檬醛(β-citral)即是橙花醛(neral),共80.5%,檸檬烯(limonene)5.1%,香茅醛(citronellal)3.9%,芳樟醇(linalool)2.8%,牻牛兒醇(geraniol)1.9%等。種仁含油57.7%,主成分為月桂酸(lauricacid)佔85.6%,還含癸酸(capricacid)7.5%,肉豆蔻酸(myristicacid)2.8%,油酸(oleicacid)2.6%,亞油酸(linoleicacid)1.1%,棕櫚酸(palmiticacid)0.3%,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0.1%等。
2、山雞椒乾果含揮髮油約2%-6%,主要成分為檸檬醛(citral),牻牛兒醇(geraniol),檸檬烯(limonene)等。種仁含油55.4%,主成分為月桂酸(lauricacid)39.5%,癸酸(capricacid)41.7%,還含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acid)8.1%,癸烯酸(decenoicacid)2.7%,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1.0%,肉豆蔻酸(myristicacid)1.0%,油酸(oleicacid)1.7%,亞油酸(linoleicacid)2.9%,辛酸(caprylicacid)0.1%等。
在湖北西部地區(比如宜昌地區)會將新鮮採摘的山雞椒放入泡菜水中浸泡,待過半個月左右即可撈起食用,可單獨作為泡菜食用,也可以在炒菜時當做調料。
在湖南懷化地區當地居民使用為食品調料,著名的“芷江鴨”就是使用了山雞椒做調料入味,從而形成特色美食。
台灣太耶魯族群眾利用山雞椒果實有刺激性以代食鹽。
用插條繁殖或種子繁殖。
山雞椒
1徠、採集種子:用來繁殖的種子要充分成熟。在8月底至9月初果皮變成紫黑色,油黑髮亮,種仁紅色且堅硬,即是採收適期。
山雞椒
3、播種育苗:選擇肥沃、疏鬆、向陽的地方作育苗地。冬季深翻,早春解凍后耙平。下基肥(每公頃火燒土33750千克,餅肥2250千克,磷鉀肥1125千克),開溝作床(寬2~3米)。條播間距30~40厘米。2月下種,播種量75~150千克/公頃,播種30天後可出苗。待苗高5裡面左右時進行間苗,保持株距20~30厘米,每公頃留苗11萬株,用人糞尿追施。1年生苗高60~80厘米,地徑粗0.3~0.4厘米,可上山造林。
1、林地選擇:山雞椒是中性偏陽的淺根性樹種,造林地應選在南坡濕潤或有水源而略有庇蔭的地方。海拔300~1000米均可。pH值為4.5~6.0的酸性紅壤、黃壤及山地棕壤。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的鈣質土、低洼積水處不宜栽山雞椒。
2、整地造林:對選好的造林地,第一年秋季要進行打穴備耕,穴規格為80厘米×80厘米×30厘米,每穴可施農家肥1~2擔,栽植時要做到苗正根舒,踏實土,澆足定根水。初植密度可用1.5米×1.5米(每公頃4800株左右)或2米×1.5米(每公頃3300株左右)。進入盛果期后,應逐漸進行疏伐(主要是伐除雄株),最後每公頃保留1500~1800株左右。在疏伐時。要間隔適當距離保留一株做授粉樹,一般每公頃保留120~150株雄株。
3、管理:山雞椒人工林的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施肥。山雞椒早熟早衰,一般10天左右生長開始衰退。對衰老山雞椒林可以進行萌芽更新。
從移栽至第2年幼株期間,每年應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3年後,每年至少鬆土1次。栽后1-2年晚秋或冬季,在0.8-1.2米高處,剪截主幹頂部,促使側枝生長,形成矮化林,以便采果。當進入開花期,應分辨雌雄株逐步疏伐。在疏伐時,要注意隔一定距離保留1株雄株作授粉樹,每公頃保留120~150株即可。
毛山雞椒(Litseacubeba(Lour)Pers.var.formosana(Nakai)YangetP.H.Huang)與原變種不同在於小枝、芽、葉片下面和花序具絲狀短柔毛。分佈於中國台灣、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和廣東北部。
山雞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