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道化劇

神仙道化劇

神仙道化劇是元雜劇的重要形式,其內容主要是演述修鍊成仙、教化度人的故事,在立意上有明顯的道教思想色彩。

簡介


內容大抵是或敷演道祖、真人悟道飛升的故事,或描述真人度脫凡夫俗子和精怪鬼魅的傳說。不管故事的具體內容和表現的角度有多麼紛繁的變化,這些作品大都是以對仙道境界的肯定和對人世紅塵的否定,構成它們內容上的總特點。

代表


代表作有《黃粱夢》 、 《竹葉舟》 。

特徵


其一、仙道和隱逸常常交織在一起。
其二、這些真人譴責的對象也往往是豪門中人物。
其三、這些道祖們指點的榜樣,常常是著名的退隱儒生。

詳解


神仙道化劇的發端當在宋代之前。宋代人洪邁《夷堅志-優伶箴戲》記載了雜劇的流行狀況,其中引述了儒、道、釋各稱誦其教的言論,說明在宋朝南渡前後,儒、釋、道三教都曾利用優伶之類雜劇來演說經旨。從前人有關"金院本"的劇目著錄中也可看出元代之前已有神仙道化劇存在。據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院本名目》記載,金代流行的院本戲劇甚多,其中屬於道教神仙題材的有《莊周夢》 、 《瑤池會》 、 《蟠桃會》 。至於南戲的傳統劇目當中尚有《老萊子斑衣》,此亦出於道教的神仙故事。足見神仙道化劇在元代前即已出現。可惜的是,金院本以及南戲中的神仙道化劇只留下劇目,現已難考其詳。
神仙道化劇雖然產生於元代以前,但其鼎盛時期毫無疑問是在元朝。據鍾嗣成《錄鬼簿》所載,元雜劇至少有四百種。就其題目、正名來看,屬於神仙道化劇一類的至少有四十本,約佔元雜劇總數的十分之一。明代戲劇學家臧懋循於故鄉閑居時曾編有《元曲選》,收錄了九十四種元人的作品和六種明初人的作品。今人隋樹森於本世紀六十年代又據脈望館抄校本《元明雜劇》等資料,成《元曲選外編》,收錄元雜劇六十二種。在《元曲選》與《元曲選外編》這兩部元雜劇作品集中,屬於神仙道化劇的有十八種,如 《陳摶高卧》 、《岳陽樓》、《任風子》等。這些作品有個別是元末明初的,但大部分當系元中葉以前的。
雜劇往往運用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神仙故事加以推衍、變形,宣傳仙境的快樂,鑒於當時社會的諸多醜惡黑暗狀況,雜劇作家常常在演述神仙故事時以象徵的筆法批判社會的不合理現象,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例如《西華山陳摶高卧》以血染朝衣暗示官場的險惡,對封建社會君臣的虛偽情形也有所鞭韃,而對於不爭名利的道人生活卻多有歌頌。這反映了雜劇的一種思想追求。當然,元明雜劇也在許多地方表現了無可奈何的消極思想,有些作品的神秘主義傾向明顯,這是研討雜劇所應注意到的問題。

原因


神仙道化劇出現上述特徵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元代社會的知識分子比較普遍地存在著的苦悶甚至絕望的思想情緒,是神仙道化戲湧現的重要原因。
其次,宋元時,一批儒生出身的道家,對原來講究飛升煉化之術、祭醮jiào禳ránɡ禁之科的天師道進行了改革,設立了新道教一一全真教。他們以“忍辱含垢,苦己利人”為宗,提倡摒棄名利,“淵靜以明志”,於亂世苟全性命不求聞達。因此,神仙道 化戲中屢屢提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只要丟掉名韁利鎖,便可返本歸真,得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