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汪可受的結果 展開
- 聊齋志異中人物
- 明代官員
汪可受
聊齋志異中人物
《汪可受》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主要內容是:湖廣黃梅的汪可受,能記三生:一世為秀才,二世為騾,三世為農民。他終於生汪秀才家,先是為怕暴露實情惹禍,便裝作啞巴,後來開口說話,顯露出驚人才華,從此一帆風順,“少年成進士,官至大同巡撫”。
黃梅確有汪可受其人,為明代萬曆己卯年(1579年)舉人,至今當地還流傳關於他的大量傳說,其中包括《投胎轉世》、《門栓啞》等。其基本內容不僅和《聊齋志異》相同,而且更加豐富、生動、離奇,具有古老、樸野的民間風格,從而可以斷定其為《聊齋志異·汪可受》的原生形態,或者說准原生形態。
湖廣黃梅縣汪可受,能記三生:一世為秀才,讀書僧寺。僧有牝馬產騾駒,愛而奪之。后死,冥王稽籍,怒其貪暴,罰使為騾償寺僧。既生,僧愛護之,欲死無間。稍長,輒思投身澗谷,又恐負豢養之恩,冥罰益甚,遂安之。數年,孽滿自斃。生一農人家。墮蓐能言,父母以為怪,殺之,乃生汪秀才家。秀才近五旬,得男甚喜。汪生而了了;但憶前生以早言死,遂不敢言。至三四歲,人皆以為啞。一日,父方為文,適有友人過訪,投筆出應客,汪入見父作,不覺技癢,代成之。父返見之,問:“何人來?”家 人曰:“無之。”父大疑,次日,故書一題置几上,旋出;少間即返,翳行悄步而入。則見兒伏案間,稿已數行,忽睹父至,不覺出聲,跪求免死。父喜,握手曰:“吾家止汝一人,既能文,家門之幸也,何自匿為?”由是益教之讀。少年成進士,官至大同巡撫。
據《聊齋志異》鑄雪齋抄本
湖廣黃梅縣:即今湖北省黃梅縣。湖廣,行省名,元至元年間置,治所在今武漢市武昌,轄今湖 北省大部,湖南、廣西壯族自治區全部及廣東、貴 州小部分地區。明代轄境有了變化。清康熙六年分為湖南、湖北二省。汪可受,字以虛,萬曆庚辰進士,曾任吉安知府、山西布政使,后擢兵部侍郎,總督薊遼。見《湖北通志·人物誌》。
無間:沒有機會。
孽滿:償滿罪債。孽,罪。
了了:聰明曉事。
旋:隨即。
翳行:隱蔽而行。
大同:軍鎮名,明代“九邊”之一,為京師的西北門戶,治所在今大同市。
湖廣黃梅縣人汪可受,能記得前生三世的事。第一世是秀才,在一座寺廟裡讀書。寺僧有匹母馬,生了頭小騾駒,秀才見了很喜歡,從寺僧手裡強奪了去。死後,閻王稽查生死簿,憤怒他貪婪暴虐,罰他托生為騾子,賠給寺僧。騾子生下后,寺僧十分愛護,想求死又沒有機會。稍大點,騾子常想跳到山澗里自盡,又怕辜負了寺僧的豢養之恩,到陰間里處罰會更重,只得安心活著。
幾年過後,騾子孽滿,自己死了。托生到一個農人家裡,剛出生就會說話,父母以為是妖怪,弄死了他,才又投生到汪秀才家。汪秀才年近五十,意外得子十分喜歡。汪可受一生下就很聰明,但想起前生是因為說話過早被弄死的,便不再說話;直到三四歲,人們還都以為他是啞巴。
一天,他父親正在寫文章,有客人來訪,便放下筆出去會客。汪可受進去看見父親的文章,不覺手癢,提筆續完。父親回來后見了,問:“什麼人來過?”家人說:“沒人來。”父親十分驚疑。第二天,故意寫了個題目放到桌子上,便出去了;一會兒又返回,躡手躡腳地進來,見兒子正伏案握筆,紙上已寫了好幾行。汪可受忽抬頭看見父親,嚇得叫出了聲,跪在地上哀求饒命。父親很高興,握住他的手說:“我們家就你一個兒子,既然會寫文章,這是全家的榮耀啊,為什麼要隱瞞呢?”從此後,更加教他讀書。汪可受少年考中進士,後來官至大同巡撫。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