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炘煬

全國年齡最小的博士生

張炘煬,男,以505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工程師範學院,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大學生。2008年夏天,13歲的張炘煬通過北工大碩士研究生的複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再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2011年,16歲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被北航數學專業錄取。2011年10月,張炘煬接受採訪時表示,曾要求父母存款在北京買房。

大事件

1995-07-08

出生

1995年7月8日,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盤山縣。

2005

參加高考

2005年參加高考,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

參加高考
2008

考上研究生

2008年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

2011

考上博士研究生

2011年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995年7月8日,張炘煬出生在遼寧省盤錦市的盤山縣。父親張會祥為他取名“炘煬”,意思就是溫度高、火熱。名字中的幾個字頗為生僻,現在各種報道中,張炘煬也以訛傳訛有了三個版本的名字:張炘煬、張煬、張新煬。不過,無一例外,名字中的字都有個“火”旁,也許這和當時出生時候的天氣有關。不過,老張應該沒有想到,現在的小炘煬會這麼火。
不斷跳級
孩子漸漸大了,張會祥也漸漸發現,兒子夠聰明:兩歲半時,就曾在三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令家人大為吃驚。
2000年秋,張會祥聯繫熟人,將剛滿六歲的孩子送進小學。只用了一個月,張炘煬就轉升二年級。結果二年級讀了一個月,三年級用了四個月,隨後張炘煬跳過四年級,直接讀五年級,又只用兩個月的時間就讀完。一年後,炘煬進入 初中。六年制的小學義務教育,張炘煬只用了兩年。
還好,“初中”對於張炘煬來說還算平穩,初一初二都好好念了。直到初三下學期,老師開始向張會祥反映,炘煬不能好好聽課。
既然這樣,張會祥便把孩子帶回了家。等到新學期開學,在家自學半年、算是“初中畢業”的張炘煬便直接跳級到盤山縣高中,直接讀高三。

教育經歷

高考成功
到了2005年高考的時節,這個還沒有身份證、靠一張當地派出所開具的戶籍證明報上名的超低齡考生,在眾人關注的目光中,走上了高考這座獨木橋。高考剛剛結束,張炘煬就很有把握地對父親說,考得一般,比模擬考的時候好點,上個二本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果然,分數出來,505分,比遼寧的二本分數線高了近五十分,被天津工程師範學院錄取。
而此時,按照一般的入學規律,和張炘煬同齡的孩子還在過著小學四年級的暑假。

人物軼事


孩童心態
儘管已經成為眾人嘖嘖稱奇的公眾人物,張炘煬的心態,卻仍只是個十一歲孩子。他最喜歡會打呼嚕的小熊玩具,愛看電視里正在熱播的《藍貓淘氣三千問》,長大了想當大學教授,認為天津和北京是全中國最好的地方,而自己即將在天津度過的大學生活應該會很清閑,和記者通電話的時候,一開始還會回答上幾個問題,後來會憋不住地直說:“我去玩了,再見。”
張炘煬也還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從七歲開始,炘煬拒絕吃肉,按他的話說,“吃肉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殺生”。
在和陌生人面對面的時候,張炘煬還會表現出幾分成熟,而真要混熟了,他完全就是一個孩子的樣子,甚至還會爬到你的脖子上撒嬌。
張會祥對這些已經習以為常:“我兒子,是個有幾分成熟的孩子。”他還清楚地記得這樣一件事情。高考前兩個月,他對張炘煬說:“高考前最後一個月我們就不要看電視了,也衝刺一下。”一開始,兒子還不願意,這不是不能看動畫片了嗎?不過,父親說了一段時間,到了高考前一個月,張炘煬主動說不看電視了。
性格倔強
至於性格,對於剛剛十一歲的張炘煬來說,也許還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倔。這也是漸漸開始長大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的特點。高考中,英語聽力不計入總分,只做為參考分數,老師和家裡一開始和炘煬商量,不要做聽力,把時間空出來做後面的。
張炘煬先不同意,做了很長的思想工作才做通,答應不做聽力了。考試的時候,他果然乾脆不答聽力題,不過也沒有塗答題卡,連去“蒙”幾分的想法都沒有:“不做聽力就是想省時間來做後面的,可兒子最後卻提前二十分鐘交卷,聽力省下的時間他給提前交了。”說到這裡,張會祥哈哈大笑,“孩子還是小,所以我大學還是要陪讀的。”
大人在說這些事情的時候,張炘煬在一邊的床上,聽一會,抱一會小熊,翻幾個跟頭。
個人生活
求學路“趕”走父親租房寫論文
3年前,張炘煬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學校為他安排了一個兩人間的宿舍,以便他的父親繼續照顧年僅13歲的張炘煬,但研一那年,處在“叛逆期”的他對父親繼續“陪讀”的方式有了很大意見,認為應該給予自己充分自由。經過反覆協商,父母決定尊重孩子的決定,13歲的張炘煬開始獨立求學。
在13歲的年齡,獨立帶來的“自由”也給張炘煬的生活帶來了陣痛。生活上的問題張炘煬倒是能很快適應,但不受約束的生活空間,讓他減少了投入學業的精力和時間,學業“基本是荒廢了”,因此課程成績並不太好。由於前面的成績不好,張炘煬在研究生的後期將大量精力投入到他的研究生論文中來。張炘煬說,他認為數學對他來講更像是一個人文學科,需要想象力,和其他理科或工科完全不同。拿他的學位論文來講,他本來深陷於一個問題中,不得其法。而正是因為想象力使得“思路一變天地寬”,他修改了初始的定義,使後面的論證一通百通。最後這篇名為《區間值函數的次微分和對偶》的論文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張炘煬論文的初稿是在天津完成的,他自己在天津租了房子,全身心投入論文研究和寫作中去。他甚至表示:“如果不是天津這座城市,就不會有這篇論文,因為天津是個讓人思想自由的地方。當然論文後期北工大的老師和師兄師姐也給了我很多有價值的意見。”
研究生期間,張炘煬的朋友們主要來自於同一個導師帶的師兄弟們。這些師兄弟大部分都大張炘煬8到10歲,但張炘煬卻和他們相處得很好,一些師兄會叫他“小孩”,他特別不喜歡這個稱呼。張炘煬認為自己的心理年齡遠大於實際年齡,並沒有和身邊人有什麼不同。對於6年前人們對“神童”情商欠缺的揣測,張炘煬一笑置之,他開玩笑說,現在不是情商欠缺,而是學習能力欠缺。
愛生活“網路達人”喜歡阿森納
“雖然沒有父親的陪伴,但我有了一群網友的陪伴。”研究生期間,自由的生活讓張炘煬迅速成為“網路達人”,他經常在百度貼吧、天涯論壇上發帖,擁有人人網賬號,騰訊、新浪兩個微博。“我2009年在人人網註冊,兩年內就發展到17級。很多在真實社會隱藏起來的面孔和真相都在網路中曝了光,網路生活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談起百度貼吧,不得不提的是在“張炘煬吧”中,有一個ID為“張炘煬”的人發表的帖子:“偶是張炘煬!你們怎麼可以這樣說我呢?10年後,偶活出個天地給你們看!”張炘煬澄清,這個ID並不是他,他知道有這個貼吧,但卻從來沒有在這裡發過帖。張炘煬現在經常閱覽的貼吧是周立波吧、上海吧等,也用“瀋陽造幣廠”的網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文史和社會問題都很有興趣的他,常常與論壇上的網友針鋒相對展開辯駁,還曾經被百度封過賬號。記者問他,對於一些社會、文化問題,網路上的辯論是否有價值、能否改變什麼時,張炘煬沉思后表示,有總比沒有好,有聲音總比沒有聲音好。
現在已經1米78的張炘煬褪去了孩童時的稚氣,已經是一個男子漢,談吐學識也更像一個大人。張炘煬說自己有點“東北人情結”,在外生活6年的他依舊操著“東北普通話”。他說有一次看到有網友說“東北二人轉就是兩個人在舞台上轉”,正喝著水的他徹底“笑噴”。喜歡運動的他在研究生期間參加過桌球協會、羽毛球協會,還和同學一起玩過幾次高爾夫。他最喜歡看的比賽是英格蘭超級聯賽,最喜歡的隊伍是英超豪門阿森納。
談戀愛 不知哪種女生適合自己
張炘煬當年兒時的玩伴大多今年升入大學,正是情竇初開的年華。進入“青春期”的張炘煬是否會有這樣的衝動?張炘煬坦率地表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這個年齡了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據了解,張炘煬讀本科、碩士時期的同學們,有的已經結婚成家。16歲的他是否也開始懵懂地期盼戀愛?張炘煬說,到北航后,只要緣分有,不排除談一場校園戀愛的可能。“只是我的同學一般都大我八九歲,面對同齡人,我心智又過於成熟,不知道能和什麼樣的女生擦出火花。”
神童秘訣
家庭氛圍
張炘煬
張炘煬
十歲的張炘煬考上了大學,原因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父親張會祥覺得,聰明的原因,“主要還是遺傳。我沒有採用特別的方法。不過比較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愛學習、愛動腦子,經常思考,對孩子有好處。”
其實,張會祥和妻子也都是普通人,一個是街道的幹部,一個是學校的老師,不過,兩個人倒都是平時喜歡看看書的人。老張看來,家裡有了一個學習的氣氛,孩子自然也能跟上來。
求知慾強
小炘煬和他爸爸
小炘煬和他爸爸
張炘煬的求知慾特彆強。上初中時,學校組織高中化學競賽,他自己跑到學校的教務處要求報名。還有一次物理競賽,他也參加了。雖然沒取上名次,但促使他學習高中知識。張炘煬還自己總結出幾個“張炘煬定律”。他編的一個化學的“定律”被當化學教師的親戚推翻了。張炘煬若有所思,跟爸爸說,“總結定律挺難的,看來還得多學才行”。
張炘煬從來不參加學習班或補習班,全憑自己的愛好學。
父親教育
父親教英語時,找1000個辭彙讓他每天記一些,他玩,父親就給他念,他用耳朵學。張炘煬沒正規學過英語的語法,進行時說不全,但會用,靠文章理解記憶。高考時,英語考了100多分。
“學習不是為了考試,會用不就行了?”張炘煬不理解別的小朋友一遍一遍地做題。
“不求最好,但求博聞。”這是張會祥對兒子惟一的要求。“我們不給他定目標,非要考到哪裡,非要考多少名次,考試只是檢驗學習成果的一種形式,跟別人比是中上水平就可以了”。大學畢業的張會祥經常和兒子一起。兒子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張會祥有意讓他學一點初中的知識,初中畢業再讓他學一點高中的知識。中考一結束,就有意讓他學一點高中的知識。這樣就總是往前趕,以不累為原則。
張炘煬非常喜歡考試,把解難題當作一種快樂。“他沒有對手,考多少算多少,沒考好就跟他說是題難,你難別人也難,咱們再學,讓題不難。這種環境讓他能非常主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完成任務似地接受知識。”
一路跳級,張炘煬似乎非常順利。但在他看來偶爾也會遭遇挫折,“挫折,就是一個學習好的同學被另一個同學超過。”
張會祥承認,自己並沒有系統的教育思想,只是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為他自信最了解孩子,也自信這種方法對孩子適合。
張會祥在街道辦事處工作,對孩子很投入,在盤山縣高中做地理教師的妻子吳慧娟只能當配角。“兩個人教就會亂套,因為步調不一致,孩子會無所適從”。
媒體信息
2005年,年僅10歲的張炘煬參加高考。至今,他保持的“全國最小大學生”的紀錄無人打破。2008年他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2011年9月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兩歲半時,就在3個月內認識了一千多個漢字。他4歲讀小學一年級,6歲升入五年級;9歲直接上高三。
10月17日,張炘煬現身搜狐微博,這位十六歲的神童一出現立即引來無數搜狐網友圍觀。隨即,張炘煬的幾句博文引發了無數網友的爭論。
他稱在北京男盜女娼的東北垃圾也是“純爺們”,稱北京的亂象完全是外地人(尤其東北人)造成的。有錢不一定有素質,但沒錢一定沒素質。北京必須限制外地人。言行一出,便遭到網友無數拍磚。
在談及到北京城市形象建設時,張炘煬提出了“白領對北京毫無建設,卻破壞嚴重,蠶食著北京寶貴的資源和就業崗位。”再度掀起了搜狐微博網友的新一輪炮轟狂潮,所謂十六歲神童叫囂搜狐微博,出口狂言引白領博友紛紛不滿。
張炘煬和爸爸
張炘煬和爸爸
更多的是許多搜狐名人紛紛替這個十六歲就被冠上神童稱號的少年的未來表示擔憂,當年曾經被媒體熱炒的神童王思涵和張滿意,都在14歲左右因為天分過人而考上大學,但最終無法與環境相容、沉迷網路、先後中止學業。
張炘煬十六年來,以異乎尋常的速度趕超他人,這個孩子的內心也承受著必然會有的巨大壓力,他的成績,掙扎,狂妄和脆弱,都是這個壓力的後果。和跨越式的升學軌跡相伴的,是超速生長出的迫切感,但現實的窘迫,讓張炘煬內心陷入了超出年齡的焦慮。對於其他未成年人來說,這些還是過早考慮的事情,但在急速的趕超中,來自身邊人的刺激幾乎全面影響了這個十六歲孩子的內心世界,希望張炘煬能在他搜狐微博之旅中得到一些真心的感悟,連同那些一起關注他的人們,順風前行。
換位思考
像很多10歲的男孩兒一樣,張炘煬喜歡看卡通片、擺積木、玩變形金剛,跟小朋友做遊戲,踢足球、打籃球。遇到感興趣的話題,他會滔滔不絕地給你講有趣的故事,不高興的時候也會叫父母“閉嘴”。
可張炘煬確實跟很多11歲的孩子不一樣。
他會說:“礦泉水為什麼貴?因為它佔用了人類的勞動。”
“吃肉是另一種殺生,是不仁慈。”
對爸爸的解答不滿意,他會說“能不能換個解釋方法”。判定一個城市的發展程度,他會看垃圾處理得如何。
“兒子像個小大人,他甚至反駁大人的觀點,也可以和成年人坐在一起聊孩子們很少關心的嚴肅話題,從伊拉克戰爭到市容環境。”在張會祥看來,現在很多的孩子,在學校裡面也就有課間十分鐘玩兒,回到家就是學習和上輔導班,都成了書獃子。兒子的學習時間和玩兒的時間結合得比較好。
張炘煬對很多事好奇,不停地問這問那。他已經看過幾個版本的《十萬個為什麼》,感覺“自己都能寫幾十萬個為什麼了”。
張炘煬正在完成他進入大學前的最後一項作業———在他的卡通書桌上,他正畫一張圖,一張城市規劃圖,上面標著機場、立交橋和居民區。看記者感興趣,他就滔滔不絕地給記者上了一堂環境與城市發展的大課。
記者採訪時,他時而走來走去,時而靠在父母懷裡“旁聽”,也不時地插嘴回答問題。每當這時,張會祥都會用慈愛的目光注視著他,讓孩子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
“即使父子倆觀點不同,父親也不會拿出家長的威嚴去教訓他。”媽媽說,更多的時候,他們就像兩個同齡人在探討問題。
張會祥覺得,孩子從這種交流中能悟出道理,現在兒子已經自己體會到“生存是本能,生活就是活著要有精神”。
“其實還是要讓孩子快樂,能快樂才能學習好。”張會祥說。
相關新聞
為了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父親在家裡給張炘煬“開小灶”,輔導高中化學。令人驚奇的是,兩本高中化學課本,張炘煬用一個月時間就基本掌握了。於是,在他備戰中考的半年內,父親張會祥陸續輔導張炘煬學完高中其他課程。
2004年中考過後,張炘煬與高三的學生一起參加了一場考試,而且成績不錯。於是,不到9歲的他跳過高一高二,在盤錦市高級中學直接就讀高三。2005年6月張炘煬參加了高考,並以505分的成績順利考取天津工程師範學院(現更名為“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對此,張炘煬輕描淡寫:“回過頭來看,我只是把別人在初中荒廢的時間花費到高中的學習上了。初中多花些工夫,就可以早點進入輕鬆的階段。”
“時間是最寶貴的,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學習上。現在很多高中生就是在進行無謂的學習。”張炘煬堅持認為“節省時間”是他的“跳躍式學習”最大的收穫。
上初中的時候,張炘煬與同學們有些交流,“一塊上課,課間一塊玩,一幫同學在操場亂跑亂鬧亂踢球。”“到了高中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全副武裝,沒有什麼課餘生活。”
而在一群比自己大好幾歲的同學中間,張炘煬並沒有“特別的感覺”。他開玩笑說:“就是那時候我個子小,總坐在第一排,沒少吃粉筆灰。”
至於英語,“主要就是記單詞,還有大量地接觸英語,培養語感。”記單詞,張炘煬會從記詞根入手。記憶力很好的他,大學之前背完了四級單詞。試卷之外,《中國日報》是他感受英語的幫手。
與平時不一樣的是,數學考試時,張炘煬會先做難題,從難到易。時間規劃在考試之前就做好了。在一定時間內摳難題,即使做不出來也不會擠壓做前面的題的時間。“做完易題再做難題,腦子會不夠用。難題一旦摳出來就能得到全部分數,總分也能提高。”
張炘煬並不是一個一味鑽研難題的人,做題有取捨,太難的題他會選擇放棄。“畢竟這是應試教育嘛。”他坦承,自己中學3年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沒有辦法,“這是現實”。
“終於可以想學什麼就學什麼了”
“2005年6月8號,應試教育終於結束了!”
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時代終於一去不復返了,走出高考考場的張炘煬很開心:“終於可以想學什麼就學什麼了!”
現在,能夠自主學習的日子,張炘煬喜歡看各種書籍,特別是文史類的,“看得比較雜,誰的都看。”《官場現形記》《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這是人人網資料中他填的“喜歡書籍”。
上網是張炘煬不得不說的“超級愛好”。逛各種論壇,發帖子,寫博客,人人網是他的長期據點。“我比較關注文史類和社會熱點類的帖子。”他喜歡看周星馳的電影,喜歡聽周杰倫、陳奕迅、王力宏和劉若英的歌,還在人人網關注了一堆名人。

人物評價


10歲上大學
2005年9月,張炘煬成為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學生。為了照顧兒子的學習生活,母親已經把工作調到河北廊坊,而父親也將到天津全程陪同小炘煬開始大學生活。
但很多人都認為,這個結局對“神童”來說不太完美。“再學幾年,考清華、北大這樣的重點大學,不是更好嗎?”
張會祥不這樣認為。“這樣反而是給孩子增加了壓力,他對舊知識不感興趣,對他自己的身心發展也沒有什麼好處。我是希望等孩子上大學以後再發展,如果還可以的話,將來再往上考。”
張會祥的設想是:不讓孩子過早就業,考碩士、博士時再考名校,22歲的博士生還是有優勢的,即使當不了科學家,競爭力也強。“完美不完美不是一個標準來衡量的,如果現在就到了名校,壓力、競爭會讓孩子枯萎的”。
張炘煬
張炘煬
張炘煬愛學數學,父親想讓他學些經濟、金融知識,多掌握一些本領。“現在看來,他不能再跳級,必須紮實學,學得廣,我會用最適合孩子的辦法幫助他學”。
但張會祥對兒子的大學生活還是擔心。“他還小,雖然像個小大人,求知慾強,但獨立生活處理事情還不行,理解能力弱”。
擔心的不只是張炘煬的家人。遼寧大學一位教授認為,大學的課程設置與中學有明顯差別,需要學習者有比較嚴密的邏輯思維,就現在張炘煬的狀況分析,他的思維有一定的片面性,具體思維也不太完善,情感、意志力、看法還是11歲兒童的層次,在某些方面一定會出現不適應。雖然家長已經準備去陪讀,生活上不會有什麼問題。但父母代替不了小張與同齡人的交流,到了大學在年齡相差太大的同學中,他一定會感覺孤獨,這種心理和情感上的斷層,對於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是個很大的挑戰。
“按理說他應該再等一二年,學得更紮實,身心成熟一點,可現在只能上了大學后再看了。”盤山縣高中校長王朝武認為。
王朝武有30多年教齡,當了7年副校長、7年校長。他認為,應該把可以學習大學知識和能上大學分開看。能參加高考,得505分,說明這孩子高中的知識掌握得差不多,但讓他在大學課堂按部就班地上課,記筆記,到圖書館,參加軍訓,肯定坐不住,對他是個摧殘。他接受能力強,應該告訴他怎麼學,學什麼,還得用特殊方法照顧他。
2008年的夏天,14歲的張炘煬通過了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的複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回顧已經過去的3年大學生活,這個被同學們稱為“小屁孩”的孩子流露出濃濃的留戀與不舍。
張炘煬創造了一個奇迹,未來會怎樣,人們拭目以待。
16歲博士
還想再深造
張炘煬
張炘煬
10歲上大學,13歲考上研究生,2011年又順利考上博士研究生,被譽為“天才神童”的張炘煬這一路走來,始終是媒體關注的焦點。2011年9月1日,張炘煬就將到北航報到,此時已經不是那個渾身稚氣的孩子,已經成長成一個男子漢,談吐學識也更像一個大人。
6年前,一位年僅10歲的遼寧學生考入當時的天津工程師範學院(現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成為全國最小的大學生,被譽為“天才神童”的他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於兒童教育的熱烈討論;3年前,13歲的他考入北京工業大學,成為全國最小的研究生,又引起了輿論的關注——他就是張炘煬。2011年夏天,他再續神奇,順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研究生。2011年9月1日,張炘煬到北航報到,正式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懂得堅持的他考博成績不錯。張炘煬的導師周夢說,“三個學生報考我的博士生,他的成績是最好的,我感覺他基礎還不錯。”
在周夢看來,張炘煬學習新知識非常快,但是在深入研究某一方面問題上還需要下工夫,文章也應該讀得再細緻些,只有踏踏實實做學問,才能出成績。
張炘煬在北航學習期間將不會享受特殊待遇,需要和其他的博士生一樣完成討論、讀書、論文等功課,學院只是會對他的選課等給予指導。
“完成論文、順利畢業,然後去博士后流動站。”張炘煬已把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鎖定在教學和研究上。
未來打算
很低調 希望能繼續攻讀博士后
“你自從上研究生后就基本在媒體上消失了,很多曾採訪過你的人說你已經拒絕一切媒體,為什麼?”面對這個問題。他表示,考上研究生后他認為在成長和通往成功的路上應該保持低調,頻繁地曝光於媒體對自己的成長並不好。對於此次願意接受新報的採訪,張炘煬說,一是終於考上了博士研究生,算是在成長道路上又進了一步;二是願意借“家鄉”的媒體《每日新報》向關心自己的天津讀者彙報一下目前的情況。
從進入北京工業大學應用數理學院數學系非線性分析方向攻讀研究生后,張炘煬就基本確定了繼續深造的計劃。2010年年6月份決定報考博士研究生,並圈定在985高校中選擇。在與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的導師聯繫后,他還是覺得北航客觀上比較合適,於是參加了2010年11月份舉行的北航博士研究生考試。12月收到了錄取通知,確定將於2011年到北航數學與系統科學學院數學應用數學代數方向攻讀博士研究生。
談起未來的打算,張炘煬表示上大學後繼續考取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他和父親一直以來的計劃。讀完北航4年博士研究生后,還希望能夠繼續攻讀博士后。希望未來能夠從事一個“思想自由、時間自由”的工作。“我爸覺得大學教授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人物事件


張炘煬
張炘煬
這位16歲博士覺得“自己應該做一個人上人”,在碩士論文答辯前,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答辯,也不考博士。在16歲博士張炘煬眼裡,成功的標準就是“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