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講古

一種曲藝形式

粵語講古又名“講古”、“說書”、“講故事”,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曲藝形式。

粵語講古來源於古代的說唱藝術,但只說不唱。據說明朝末年,江蘇泰州說書大師柳敬亭出任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入廣東,並吸收、融合粵語方言藝術,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曲藝樣式,因此講古藝人尊柳敬亭為祖師爺。代表劇目有《三國》《水滸》等。

歷史沿革


粵語講古 2張
粵語講古
粵語講古最初來源於北方的評書。在明末清初時期,廣州地區有一批失意文人,他們聯絡上一些口齒伶俐的破落門戶子弟,以向聽眾講述歷史演義及民間傳聞為生。這批文人後來成為了講古藝人,他們講的故事也獲得了“粵語講古”的稱謂。
據說,廣州最早的講古表演者其實是江蘇泰州的說書大師柳靜亭。他抱著一顆反清復明的心,跟隨左良玉一同抗清起義。在柳靜亭隨軍向南征伐時,將這種表演形式帶到了廣州。直到現在,廣州的講古藝人們都尊柳靜亭為此行業的祖師爺。
民國初年時,講古藝人開始自已搭設房屋,每天夜晚點燃一炷香,開始為大家講故事。香燃燒到盡頭之後,聽眾如想繼續聽下去,就要自覺付費了。
民國后,廣播事業逐漸興起。水平較高的講古藝人會接受電台方的聘請,去主持相關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還包括現代生活題材和廣州民間典故、掌故等,故民間多稱講古藝人為“講古佬”。
20世紀中期是廣州講古的全盛時期,最鼎盛之時有十幾位藝人在文化公園講古。1950年4月,廣州市文化局將廣州流散的民間說古藝人組織起來,在哥倫布餐廳召開廣州市說書學會成立大會。1968年,說書學會被強行解放。1979年,說書學會重新恢復。

藝術特點


表演方式
粵語講古來源於古代的說唱藝術,但只說不唱。通過藝人連貫及極具韻律的語言表演技巧進行演繹,同時會加入一些借鑒於戲曲的表情、肢體表演技巧。
表演特徵
廣州的講古藝人,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民間講古藝人,此類藝人多是過去在文化公園設壇講古,以廖華軒為代表。二是民間講古與電台講古兩位一體,以侯佩玉為代表。三是電台講古藝人,他們甚少在公眾場合設壇,幾乎全在電台節目中出現,此類藝人多為話劇演員,以張悅楷為代表。
粵語講古敘述角度多以第三者旁述為主,內容著重在原有作品的基礎上進行豐富和和潤飾,並運用大量本地的民間成語、諺語、讖語、俗語和大眾化的生活語言進行加工。
拍醒目很有講究,一般是右手持扇,左手拍醒目。有時高拍,有時低拍:有時先說后拍,有時先拍后說:有時拍而不說,有時欲拍而不一般運用的情況如下:開口前第一拍,讓觀眾安靜,注意。念完定場詩后一拍。如隋唐英雄起四方,其中當屬瓦崗強。咬金大斧秦瓊銅,大得王朝不姓楊。(拍)節目當中拍,烘托氣氛。講到最後時一拍,讓觀眾懸想回味,好像說:“明晚再續——再見。”
表演道具
粵語講古表演時,藝人多以醒木、摺扇作為道具。醒木也叫醒日、響木,由於放在桌上:外露九個平面,所以也叫九方”。標準的醒木是重十三兩五錢四分,十三兩寓意神州十三省。五錢四分寓意天下五湖四海。

經典劇目


粵語講古所講的傳統書目多為長篇章回小說,地方掌故也是講古藝人喜歡播講的內容,用粵語講的《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楊家將》《晚年的毛澤東》等等。傳統曲目有《草船借箭》《浪子回頭》《高山流水》《花鞋山》《武松醉打蔣門神》《大鬧廣場隆》《程咬金賣柴杷》《一個屁害死五條人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講解《林海雪原》、《紅岩》、《烈火金剛》等新題材作品。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在中國內地流行,講古藝人也開始播講這些新派武俠小說。除了傳統書目的創作和復活外,藝人也創作了新題材的作品,如顏志圖的《南海傳說》(電台長篇)《黃飛鴻傳奇》(電台長篇)《螳螂豪俠傳》(電台長篇)《世間自有真情在》《許氏家族傳奇》《沙灣何氏傳奇》,彭嘉志的《刑場上的婚禮》《簡氏家族傳奇》《竹魂》(電台長篇)。

流行地區


粵語講古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主要分佈在廣州、佛山、江門、湛江等地。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隨著20世紀90年代中期市民文化消費方式和現代娛樂形式的多樣化的衝擊,加之一些講古藝人的去世和退隱,傳統講古陣地被取消,觀眾群體老齡化等原因,粵語講古藝術逐漸面臨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局面。
保護措施
“越秀古壇”和“文化公園古壇”得到重新恢復,成為廣州僅有的兩個古壇;電台講古節目也多為過去錄製節目的重播。粵語講古挖掘優秀傳統節目、組織專場巡迴演出、培養業餘講古藝人。
代表人物
顏志圖,男,1943年生,廣東省廣州市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粵語講古)項目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顏志圖因讀初中時偶經書場,被說書泰斗陳干臣先生一段《楊志賣刀》所吸引,從此著迷講首德講古。顏志圖在講古中吐字清晰、音色悅耳,尤其注重人物塑造、故事結構和語言運用的技巧。此外,他善於收集、挖掘老廣州的風土人情、歷史典故,講古的內容不僅包括傳統的長篇章回小說,還包括廣州民間掌故,反映廣州的風土人情,蘊含了許多歷史文化信息。他總結出敘事中的“分、拼、轉、合”,氣息運用中的偷氣、急換氣、倒吸氣等技巧。他出版有中國首張粵語說書音像製品《顏志圖講古台》與以講古藝術為內容的圖書《榕陰古趣:廣州說書》 。
彭嘉志,男,廣東省廣州市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粵語講古)項目廣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4歲拜師學藝,18歲奪得“金扇獎”市民講古大賽冠軍。彭嘉志錄製3000多集粵語說書,正式收徒22人,並為他們取藝名“偉”字輩。
入選非遺
2008年12月9日,粵語講古入選廣州市越秀區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2009年10月12日,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申報的“粵語講古”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V一4。

曲藝價值


粵語講古反映廣州的風土人情,承載著廣州許多歷史文化信息,為文化傳統得以保持和延續的重要因素,有著深厚的文化學、人類學、民俗學價值。同時,這種娛樂形式有廣泛的群眾參與性,可以寓教於樂,是人們陶冶情操、增進知識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