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黃毒蛾

台灣黃毒蛾

台灣黃毒蛾,屬於鱗翅目毒蛾科。\n形態:成蟲、胸、觸角、前翅皆黃色,後翅黃白色,下唇鬚長於部,黃色,複眼圓而黑,觸角羽狀;前胸背部及前翅內緣生黃色長毛,前翅中央自前緣至內緣有整齊之白色橫帶2,後翅內緣及基部生淡黃色之密毛。體長9-12公釐,翅展26-35公釐。卵球形,初為淡黃色,至孵化前為暗褐色,表面有不規則之短隆起線,直徑約0.8公釐。卵塊呈帶狀,20-80粒一塊,分為2排,上有雌蟲之黃色尾毛。幼蟲部褐色體橙黃,各節有多數之刺毛塊,生於2側者帶赤色,生於背面者呈黑色,背部有寬縱紋,其中央有赤色之縱線,各節之氣門下線處有赤紋一個。胴部第4、5節之背部中央線上,各有黑色瘤狀之大毛塊一個,體長約25公釐左右。蛹短大圓錐形,淡黃色有光彩,具赤色之背線,背腹略扁平,腹端有纓狀尾刺。體黃白,有毛稀生,長約12公釐左右。繭黃褐色,為不規則之橢圓形狀。

基本信息


中文名:台灣黃毒蛾
拉丁學名: Porthesia taiwana Shiraki
綱:昆蟲綱
目:鱗翅目
科:毒蛾科
地理分佈:分佈在台灣、沖繩等地。

主要危害作物


蘆筍、番茄、玉米、桃、蒲桃、梨、柑桔、番石榴、茶、桑、杏、梅、柿、咖啡等70多種果蔬及其他植物。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2mm,雌蛾較雄蛾大,頭、觸角、胸、前翅均黃色,複眼圓且黑,觸角羽狀,前胸背部及前翅內緣具黃色長毛,前翅中央從前緣至內緣具白色橫帶2條,后翅內緣及基部密生淡黃色長毛,腹部末端有橙黃色毛塊。
卵球形,初產淺黃色,孵化前暗褐色,卵塊呈帶狀,每塊20~80粒,分成2排粘
幼蟲
幼蟲
有雌蟲黃色尾毛。
幼蟲橙黃色,體長25mm,頭褐色,體節上有毒毛,背部中央生有赤色縱線。化蛹在絲質及鱗毛之繭內。蛹圓錐形,色淺具光澤。繭黃褐色。

消長規律


台灣年生8~9代,周年可見各生長期個體,夏季24~34天完成一代,冬季65~83天。卵塊帶狀,20~80粒排列2行,其上附有雌蛾黃色尾毛。6~7月為發生盛期,卵期3~19天,幼蟲期13~55天,蛹期8~19天,初孵幼蟲群棲於植株上,3齡后逐漸分散。成蟲有趨光性

防治方法


3齡前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敵樂合劑1000倍液、20%滅多威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