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隰

漢語詞語

原隰,漢語辭彙。拼音:yuán xí,釋義:1、廣平與低濕之地。2、亦泛指原野。出自《書·禹貢》。

解釋


平原和低下的地方。

引證解釋


1、廣平與低濕之地。
《書·禹貢》:“原隰厎績,至於 豬野。”
《國語·周語上》:“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韋昭 註:“廣平曰原,下濕曰隰。”
《漢書·貨殖傳序》:“於是辯其土地川澤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種樹畜養。”
張九齡奉和聖制送尚書燕國公赴朔方》詩:“山川勤遠略,原隰軫皇情。”
戴名世 《陳某詩序》:“家在郊野,村落環匝,原隰上下,雲煙縹緲。”
清· 袁枚《祭妹文》:“南望原隰,西望棲霞,風雨晨昏。”
《文選.張衡.歸田賦》:“原隰郁茂,百草滋榮。”
2、泛指原野。
《後漢書·馬融傳》:“臣愚以為雖尚頗有蝗蟲,今年五月以來,雨露時澍,祥應將至。方涉冬節,農事間隙,宜幸廣成,覽原隰,觀宿麥,勸收藏,因講武校獵,使寮庶百姓,復睹羽旄之美,聞鐘鼓之音,歡嬉喜樂,鼓舞疆畔,以迎和氣,招致休慶。小臣螻蟻,不勝區區。”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於是驅馬原隰,卷甲遄征。”
王安石 《得子固書因寄》詩:“重登城頭望,喜氣滿原隰。”
魏源次韻》之一:“星燧燎原隰,蟻壤潰江河。”

典源


《毛詩正義》卷十三之二〈小雅·谷風之什·信南山〉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漢·毛亨傳:「甸,治也。畇畇,墾闢貌。曾孫,成王也。」東漢·鄭玄箋云:「信乎彼南山之野,禹治而丘甸之。今原隰墾闢,則又成王之所佃。」
《書·禹貢》:“原隰砥績,至於都野。”《國語·周語上》:“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韋昭 註:“廣平曰原,下濕曰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