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閑自得

悠閑自得

悠閑自得,漢語辭彙,拼音是yōu xián zì dé,釋義為心無牽掛,隨意而滿足。形容神態悠閑、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為,只在乎自身感覺的快慰;本著對自己好和對別人好的意義,才是真正的快悠閑適和閑得樂哉;自由清閑,心情舒暢。出自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

釋義


悠然:閑適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適。形容悠閑而舒適。

出處


1、《晉書·隱逸傳·楊柯》:“常食粗飲水,衣褐縕袍,人不堪其憂,而柯悠然自得。”
2、唐·房玄齡等《晉書·苻堅載記·附王猛》:“自不參其神契,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咸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3、袁宏道滿井遊記》:“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鬢之間,皆有喜色。”

典故


悠然:舒適閑雅的樣子。自得:內心得意舒暢。王猛(325-375年),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縣東南)人。前秦著名政治家,累遷司徒,主持政務,整頓吏治,獎勵農桑,選拔人才,提倡儒學。掌管軍機要務,統兵滅前燕,在他的治理下,前秦一度呈現國富民強的局面,苻堅把他比作諸葛亮。王猛少時家貧,而好學,每日苦讀不倦,博學多識,尤精兵書。長大后魁偉,容貌俊美,為人謹重嚴毅,氣魄宏大,志向高遠,對一些小事絲毫不考慮,不受外界干擾,很少和別人交往,所以那些浮華之士都看不起他,譏笑他。王猛卻安閑舒適,自得其樂,不把這點小事放在心上。
《晉書》卷114《王猛傳》2929頁:“……略不與交通,是以浮華之士咸輕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

近反義詞


近義詞

自得其樂、逍遙自在、怡然自得、悠悠自得、泰然自若、優哉游哉、悠然自得、優遊自得、悠閑自在、怡然自樂、閑雲野鶴、安閑自得、昂然自得、超然自得、逍遙自得、自得其樂、翱翔自得、陶然自得、欣然自得、欣欣自得、揚揚自得、洋洋自得、悠遊自得。

反義詞

疲於奔命 (註釋:原指因受命奔走而搞得很累,后也指忙於奔走應付,弄得非常疲乏,若有所失,席不暇暖,疲憊不安。

用法搭配


用 法

偏正式;作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示 例

明·袁宏道《滿井遊記》:“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閑自得,毛羽鱗鬢之間。“

運用

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創業的艱苦

例句

本是一段仿寫,也有散淡,悠閑自得的味道。

造句


一群綿羊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散步從容的人,能夠在任何時候都悠然自得地面對一切

方法


悠然自然
悠然自然
一、要有好的心態
二、要有足夠的自信心
三、高度的自我修養
四、要有足夠的學識
五、要有雄厚的資產,這是悠閑的資本
六、最重要的乃是心境,或一個人看待事物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