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主義

意象主義

意象主義是在20世紀初期英美詩歌屆掀起的一場運動,這場運動提倡詩歌應遵循意象的準確性,使用清晰精準的語言。意象主義者反對過多的涉及情感和技巧,而這些是在浪漫主義詩歌和維多利亞詩歌中經常出現的。這和他們同時代的喬治亞風格的詩人截然不同,喬治亞詩人提倡繼承傳統。1914年到1917年許多後來並非在詩歌領域出名的現代主義作家以意象主義的名義出版了大量詩集,主要收錄在四冊詩集中。意象主義強調回歸到比較古典的風格,如表達的直觀性,語言的間接性,主張嘗試非傳統的詩歌格式。他們認為物體就是物體,這種觀點透露出當代前衛藝術的發展,尤其是後來的立體派。這場文學運動由龐德發起,他和一起朋友認為十九世紀的詩歌都有以下的缺點:辭彙堆砌、語言過時、重複累贅、格式複雜,尤其是傳統的章節和音步。意象主義者倡導直接反映事物,詩韻應該由樂感。龐德以及他的跟隨者認為應由意象產生情感,而不是作者告訴讀者應該有何種感情。

起源


1913年休姆、龐德和弗林特等在倫敦發表意象主義三點宣言,要求直接表現主客觀事物,刪除一切無助於“表現”的詞語,以口語節奏代替傳統格律。龐德曾把“意象”稱為“一剎那間思想和感情的複合體”。1914至1918年間在艾·洛威爾主持下出版了5卷《意象派詩選》,30年代又出過1卷。

其他


屬於這支流派的詩人還有英國的理查·奧爾丁頓、戴維·勞倫斯,美國的希爾達·杜利特爾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等。他們著重用視覺意象引起聯想,表達一瞬間的直覺和思想。一般用自由體寫作短小篇章。據龐德等自稱,他們曾受中國舊詩和日本俳句中運用意象方法的影響。這一流派對英美現代詩歌在採用口語、自由體和鑄造意象方面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