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卑賤的人

最卑賤的人

《最卑賤的人》是由Universum Film A.G. (UFA)公司1924年出品的電影,由F·W·茂瑙執導,卡爾·梅育擔任編劇,愛米爾·強寧斯主演。影片於1924年在德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果戈里的小說《外套》,又是以喜劇的手法和結尾表現了一個小人物的悲劇命運。默片經典,不用銀幕解說詞,完全靠鏡頭講故事。本片對人物的自卑心態有極深入的刻畫,當虛假的“社會地位”一旦被收回時,真是生不如死。

劇情簡介


電影截圖
電影截圖
影片的主角是一家大旅館的看門人,他為自己能夠找到這樣一份體面的工作而感到心滿意足。同時令他居住的貧民區的鄰居們羨慕不已。可是年事已高的他工作起來總是力不從心。終於有一天,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而被老闆懲罰,從此把他打發到廁所打掃衛生,並被剝奪了穿著上等僕役的金邊制服。礙 於顏面,他並沒有告訴家人。為了參加侄女的婚禮,他甚至偷來了原來穿著的制服。好景不長,他的秘密還是被人發現了,這令他更加難堪,甚至想到自殺。直到一次偶發事件一個瀕臨死亡的富翁饋贈了他一大筆錢,從此以後,他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成了那家旅館身價百倍的貴客。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Hotelportier愛米爾·強寧斯----
Seine nichte梅麗·戴爾沙夫特----
Ihr brautigamMax Hiller----
Bridegroom's auntEmilie Kurz----
GeschaftsführerHans Unterkircher----
Junger gastOlaf Storm----
Spitzbauchiger gastHermann Vallentin----
NachtwachterGeorg John----
Dünne nachbarinEmmy Wyda----

職員表

導演:F·W·茂瑙
影碟封面
影碟封面
編劇:卡爾·梅育
製作人:Erich Pommer
原創音樂:Giuseppe Becce / Florian C. Reithner
Karl-Ernst Sasse / Werner Schmidt-Boelcke
攝影:卡爾·弗羅伊德
剪輯:Elfi Bottrich
藝術指導:埃德加·G·烏默
美術設計:Robert Herlth / Walter Rohrig
副導演/助理導演:埃德加·G·烏默

發行上映


製作公司:
Universum Film A.G. (UFA) [德國]
發行公司:
Divisa Home Video [西班牙] (2004) (Spain) (DVD)
標準收藏 [美國] (1993) (USA) (laserdisc)
Grapevine Video [美國] (199?) (USA) (VHS)
Kino Video [美國] (2001) (USA) (DVD)
環球影業 [美國] (2006) (USA) (theatrical)
Transit Film GmbH [德國] (2004) (worldwide) (all media)
Etablissements Louis Aubert [法國] (1925) (France) (theatrical)
Wardour Films Ltd. [英國] (1925) (UK) (theatrical)
Australasian Film Ltd. [澳大利亞] (1925) (Australia) (theatrical)
Ufa [西班牙] (1925) (Spain) (theatrical)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VHS)
Universum Film GmbH & Co. KG [德國] (2004) (Germany) (DVD)
Universum Film A.G. (UFA) [德國] (1924) (Germany) (theatrical)/(2004) (Germany) (DVD)
Universum Film (UFA) (1925) (Spain) (theatrical)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PBS) [美國] (1972) (USA) (TV) (network premiere)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德國 Germany 1924年12月23日......(premiere)
美國 USA 1925年1月5日
芬蘭 Finland 1925年3月18日
法國 France 1925年9月11日
葡萄牙 Portugal 1925年11月
西班牙 Spain 1927年4月4日......(Barcelona)
西班牙 Spain 1929年2月25日......(Madrid)
日本 Japan 2005年9月11日......(Filmretrospektive Fritz Lang und Friedrich Wilhelm Murnau)
阿根廷 Argentina 2010年9月29日......(German Film Festival)

幕後製作


本片是德國默片時期現實主義室內劇代表作。一出小人物命運的悲劇,基本遵從了室內劇的三一律原則,整個劇情也壓縮為幾天內發生的事情。影片超越表面上一絲不苟的浮淺的寫實手法,為了揭示人物精神世界更深一層的真實,導演插入一個著名的夢境片斷,具有表現主義色彩。影片之所以成為影史名作,還因為它是電影技術的一場革命,影片根據攝影機的移動方式改寫了鏡頭腳本,攝影機一反常規,成為情節發展的一個有機部分,成為故事中的一名角色,演員不是被安排在鏡頭之前,而是讓攝影機出其不意地捕捉演員的動作,由於攝影機的移動,畫面的立體感大大增強了。用不同的取景角度表現特定內容也是本片的風格元素。

影片賞析


電影海報
電影海報
本片拍攝於20世紀20年代。那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人們的精神處於混亂、狂暴、無所顧忌之中,歐洲電影也開始了新一次的崛起。法國、德國、蘇聯的電影藝術家們開始了一輪無拘無束的對純電影的追求,即“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戰爭擊碎了舊有的頑固條例,一切有待重建,電影的追求者們開始根據自己對影像藝術的理解推動電影車輪的前進。法國印象派注重心理描寫,極力渲染個體情緒;超現實主義各流派對純特技的追求,以及跳出理性回歸混沌真實的頭腦風暴。蘇聯開始了電影蒙太奇的試驗。而德國表現主義由濃墨重彩地渲染最終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在由表現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中,室內劇和街頭電影做出了極大貢獻。而本片即是德國室內劇中的傑作。
表現主義通過極具象徵意味的舞台布景、光怪陸離的燈光音效,塑造了一個超現實的只存在於角色腦中的扭曲的幻覺世界。這種將角色情感思維的外化帶有試驗意味,推動了電影的發展。在此之後,嚴謹的德國人開始探索表現主義電影中蘊藏的社會性。發展了以小人物為主角的追求真實的室內劇。
本片的故事情節極簡單,可以將之概括成“小人物的悲哀”,這也是當時德國室內劇、街頭劇的表現主題。一個來自貧民區的老人以當大酒店的門房為自豪,隨著年齡的增大失去了力氣,被經理貶去當上了廁所侍者。接著臨到他的便是自我的絕望、他人的輕賤嘲諷,以及為虛榮偷制服后的負疚和惶恐。但悲哀旋渦的終結很出人意料,老人意外獲得了大比財富。接著便以自己的觀念對社會階級進行了新的評判。
《最卑賤的人》雖然在涉及到小人物的生活情感這一層面上是難能可貴的,但一切都過於誇張,有木偶戲的感覺。但這也就是無聲電影的表現方式,似乎是無可厚非的,只是作為現代人的我不大適應罷了。
片名“最卑賤的人”起的很精確。編劇導演似乎想告訴我們:小人物是不卑賤的,只要他認清自己,勤懇勞作。卑賤的是像老人一樣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實地位,追求虛偽的榮耀,甘願為富人鞋底的泥土,還為此沾沾自喜的人。除此之外,導演還想表達的是當時社會貧富急遽分化,階級觀念深入人心,甚至取代了人個人性成為評判人物的標準(老人的一身制服比他這個人更能換得尊敬)。再次,即使在同一階級中也是沒有溫情的,位高則奉承,位低則鄙視,甚至自己的親侄女也不願與沒有了制服的老人相認。
本片是根據果戈里的小手《外套》改編的。果戈里作為同情小人物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傾向於將人物歸類,以類判人,這正好契合了德國室內劇的表現方法:作品集中在“寓言似的人物”身上,去批判一切人,以及所折射出來的社會現實。在進行歸類的時候就相應地失掉了人物的豐滿性。

亮點解讀


表現主義土壤中的另類之花
影片雖然改編自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但其本身卻富有表現主義色彩。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歐洲先鋒派電影如火如荼之際,而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是歐洲先鋒派運動重要的組成部分。德國表現主義受印象主義影響,先後在繪畫、文學、音樂、戲劇等藝術領域發展成為一場文藝運動,德國電影浸淫在這樣的氛圍中成為較晚被表現主義支配的藝術形式,持續時間也不長,但卻精品迭出,影響深遠。
第一,主觀真實的展現。表現主義電影常常追求內心世界的外化,通過變形和誇張的處理,將現實世界轉化為內心自我的折射。主人公失掉職位,實在留戀那套讓他自豪的制服,悄悄返回酒店偷走制服。當他抱著制服狂奔逃出酒店,已是身心俱疲,回頭望去,眼前的大廈慢慢倒向自己,幾乎壓在身上。這組蒙太奇將看門人擔驚受怕,已無法掌控局面的失衡心態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後回家喝醉昏昏欲睡,夢見自己仍為看門人,而且力大無窮,能將重箱子單手舉起,雜耍般在顧客面前表演,引來陣陣喝彩,導演用幻構的影像修辭方式將主人公留戀這份工作,不願脫掉制服的心態誇張地呈現出來。
第二,誇張的表演風格。表現主義電影的表演常常抽掉對個別細節的展現,不塑造立體可信的角色,而是強調象徵性、抽象性,以極端替代典型。強寧斯在本片的表演雖說比“卡里加利博士”收斂許多,卻依然保持誇大和戲劇化的特徵,薩杜爾甚至固執地認為“強寧斯沒有表情的面孔和誇張、生硬的演戲姿勢毀壞了《最卑賤的人》”。此外,在燈光方面,放大的人影、黑暗的洗手間入口均能體現出表現主義影片用光特點。
作為室內劇的《最卑賤的人》卻表現出了與表現主義電影相異的另一鮮明藝術風格和旨趣——現實主義。在影像上,首先表現為人物生存環境的全方位展示。影片放映了兩個階層完全不同的兩種生活,一個是窮人,生活在底層處境艱難;一個是富人高高在上,養尊處優。看門人成為將兩種生活融合的中間人,穿上制服便可以出入高檔酒店,而下班后則回到貧民區,那套制服因此顯示出神奇魔力。通過看門人的活動,將高檔酒店與城市貧民區生活並置,從而使上流社會的窮奢極欲與下層市民的窮困寒酸形成了鮮明對比。其次,在人物設置上,突出表現小人物的生活和心理。不再以瘋人、怪人、殘暴統治者為描寫對象,把鏡頭轉向普通人像工人、職員、僕人等是這一時期“室內劇電影”的一個特徵,然而“這種直接以小人物為主人公,以毫不猶豫的批判為主旋律的創作在當時的德國電影里是較為少見的”。
影片不僅成功塑造了一位老守門形象,也將失去原來“榮耀”工作后的失落,不得不從事“卑賤”工作的無奈,最後又飛黃騰達的傲慢心態成功再現。再次,現實主義電影表現手法的運用。影片長鏡頭運用十分廣泛,如守門人清晨上班時遇到玩遊戲的小孩,當上下樓時,對鄰居們的展示都具有極強現實感。影片甚至用一個固定長鏡頭表現了看門人從下班回家,天色變暗,經過黑夜,天色又逐漸變亮的過程。以《最卑賤的人》為代表的室內劇電影是德國現實主義電影發展鏈條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雖然孕育在表現主義的土壤之中,《最卑賤的人》卻有著現實主義的“筋骨”,這也使其成為德國電影史上的一朵奇葩。
影視語言的推陳出新
在《最卑賤的人》中,導演茂瑙運用了當時最為先進的影視拍攝技術,豐富了影視語言的表現力,在當時的歐洲,甚至美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對電影史發展貢獻最大的德國電影之一”。克拉考爾在談及此片時說道:“由於攝影機實現了的高度靈活性,《最卑賤的人》強有力地影響了好萊塢運動畫面的技巧。”
影片在影視語言上的開拓最主要體現在移動攝影技術的運用。移動攝影並不是茂瑙等人的創造,它幾乎與電影同齡,在1896年法國攝影師普洛米奧拍攝影片《威尼斯風光》時,就運用了移動攝影方式。後來,攝影師在汽車、火車、飛機甚至架空索道上拍攝,以獲得移動鏡頭。茂瑙和攝影師卡爾·弗洛恩德在拍攝過程中,利用梯子、自行車、攝影車,甚至把攝影機綁在演員身上的方式,將攝影機從固定三腳架中解放出來,把移動攝影“升格成為一種完全流動的視覺敘述技術”。
第一,移動攝影引起豐富的視點變化,使觀眾積極介入敘事情境。運動鏡頭在敘事中具有更多的主動性,引領著觀眾的注意力跟隨被拍攝對象不斷移動,使觀眾的視線、人物的視線和鏡頭的視點“重合”,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使影片更加生動逼真。在影片中,看門人酒醉后做起“白日夢”:自己變得力大無窮,單手舉起巨大行李箱,在眾多顧客面前炫耀。鏡頭從看門人走進轉門開始跟拍,進入大廳后,晃動的鏡頭掃過顧客驚奇的面孔,再拉回到看門人高高拋棄起行李箱,然後再次環搖顧客為其喝彩。這個移動長鏡頭將觀眾帶進主人公的夢幻中,鏡頭關注顧客的表情,視點與看門人視線重合,因為他渴望得到顧客的認可,想讓別人承認自己還有能力勝任這項工作,而晃動的鏡頭、模糊的畫面則提醒我們這不過是主人公的黃粱一夢。
第二,移動攝影創造了長鏡頭,使影片不僅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產生豐富的意蘊,還有效控制了影片的節奏,既流暢自然,又簡約精到。看門人穿偷來的制服回到家中,此時鄰居已得知其丟掉原工作,便悄悄躲在門后看他出醜,攝影機不斷跟隨主人公向後拉,前景是戰戰兢兢羞愧難當的看門人,後景是鄰居次第從門窗中探出頭來對其哂笑,層次分明,而內蘊豐富。影片結尾,導演用一個流暢的移動長鏡頭介紹了重新出場的主人公,可謂層層鋪墊,濃墨重彩:鏡頭向後依次拉過酒店大廳內多個用餐的顧客,他們為報紙上的新聞開懷大笑,最後鏡頭一搖,在另一個餐桌上,多名侍者正在為一位貴賓服務,侍者閃開,鏡頭推上,是一個巨大蛋糕,蛋糕移開,正是報紙新聞的主角,原來的看門人,成為了如今的百萬富翁。
另外,獨特的剪輯方式產生出內蘊豐富的修辭,為影片增色不少。例如,當看門人得知經理調換了工作,難以抑制心中的憤懣,試圖將面前的一個大行李箱舉起,結果摔倒在地,直接接入一個年輕看門人風雨中矯健地扛起行李箱的鏡頭,這既可以看做是導演有意設計的對比蒙太奇,也可以看做是導演使用幻構表現他的心理現實。反覆出現的轉門,成為“一種心魔”,成為命運輪迴轉變的象徵。
“理想的電影不需要字幕!”這是茂瑙在拍完此片后如是說。電影語言演進到此,終於可以拋開字幕而獨立敘事了。
關於結尾
影片有一個“光明的尾巴”:看門人意外獲得巨額遺產,由“最卑賤的人”變成最幸福的人,從地獄升入天堂。關於結尾評論界向來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削弱了其現實主義批判力度,畫蛇而添足;有人認為,增強了其諷刺效果,是畫龍點睛之筆;有人認為,“表示了對這種基於偶然和運氣的幸福結局的懷疑”。
電影具有夢幻特質。人們走進電影院,把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壓抑情緒、願望和無法實現的理想投射到銀幕中,通過劇中人物命運變化得以實現,從而使自己心理滿足,情感得以宣洩,心態獲得平衡。好萊塢經典影片深諳此道,將電影的夢幻性發揮到了極致,製作出許多經典喜劇劇情片。或許本片創作者對主人公的遭遇充滿同情和憐憫之心,筆者卻認為,茂瑙和梅育的大團圓結局是對好萊塢敘事方式的認同和接納,是對強大的美國商業意識形態的臣服。通過《最卑賤的人》和《浮士德》兩部電影,茂瑙和梅育向世界,尤其是好萊塢,展示了運用影視語言的嫻熟技巧和對好萊塢敘事規則的認同,並為其贏得了進軍好萊塢的敲門磚。

精彩花絮


這部拍攝於1922年的電影因其獨特的電影語言和美學追求,在德國和美國電影界影響巨大,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一部堪稱偉大的作品。喬治·薩杜爾曾在《世界電影史》中寫道:“《最卑賤的人》到處都被讚譽為一部傑作;這部影片是‘室內劇’發展的最高峰,同時也是它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