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澤睿
譚澤睿
2014年12月13日,在第七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全球總決賽上,湖南師大附中國際課程中心1323班(原1306班)的譚澤睿獲得金獎及15萬元人民幣獎金,並獲得申請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知名大學的優先權。
12月16日,譚澤睿的獲獎內容涉嫌抄襲遭到 聶子佩(2010羅馬尼亞大師杯、IMO滿分)實名揭發和舉報:
12月17日,譚澤睿再次遭到方弦(現於法國,科學松鼠會成員,信息學碩士生)披露,譚澤睿獲獎內容與Kevin A. Broughan在2012年於數論期刊(Journal of Number Theory)發表的On shifted primes and balanced primes 中Theorem 4相似,且兩篇論文都是差不多的證明方法,就是用篩法和Bombieri-Vinogradov定理。
12月21日,丘成桐先生表示已經關注此事,並請陶哲軒(華裔數學家,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是澳洲惟一榮獲數學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也是繼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來看這一篇論文,然後再做出結論。
到目前為止,譚澤睿本人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2014年12月13日,在第七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全球總決賽上,湖南師大附中國際課程中心1323班(原1306班)的譚澤睿獲得金獎及15萬元人民幣獎金,並獲得申請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知名大學的優先權。
譚澤睿從小沒有參加過任何課外培訓,包括鋪天蓋地的奧數培訓,不過他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小學三年級他決定自學編程。譚澤睿要媽媽帶他去圖書館借了本編程的書,看著厚厚的專業書籍,圖書管理員問他:“你看得懂嗎?”
譚澤睿不僅看懂了,還看得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自購教材,自學更深奧的數學內容。到初三時,他已經自學完成了複變函數,而這是大學本科生的必修課。從初三起,他甚至購買美國全英文版的數學書,學習原版教材。
高中譚澤睿考入師大附中,因為他數學突出,被選入了數學競賽小組,專攻數學奧賽。可讀完一個學期,譚澤睿對媽媽說:“我不喜歡這種每天做題的生活,我只喜歡安靜地研究我的數學,我要退出奧賽班。”媽媽陳紅當時不同意兒子退班,兩人在那個寒假裡爭論了很久,最終媽媽妥協了,“不管將來有沒有成就,開心、健康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就這樣,譚澤睿高一第二個學期轉到了湖南師大附中國際課程中心,在這個沒有高考、奧賽壓力的地方,譚澤睿靜下心來研究數論。
不拜師不上培訓班,遇到難題獨立解決
學習數學,譚澤睿靠的都是自學,沒有拜師,更沒有去上任何培訓班。譚澤睿的學習程度遠遠超過同齡人,研究沒有傾訴對象。不過,他覺得自己並不孤獨,“我還是會找到一些數學話題跟同學探討。”每次下課他都會在黑板上寫滿各種公式,跟別的“學霸”討論。參加這次比賽,譚澤睿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般人遇見無法解決的問題會選擇求助,但譚澤睿遇到難題時的四種方法都是獨立解決:1.查閱資料;2.暫時擱置,過段時間再看,說不定自動解決了;3.同一領域參考不同書籍,書的側重點不同,有交叉理解,有不同觀察角度;4.試圖自己解決。
不玩手機、微信,記不全自己的手機號
跟同齡人不同,譚澤睿不玩手機,不玩微信,QQ也只是用來聯繫自己的幾個數學愛好者朋友。他甚至不記得自己的手機號碼,記者問他要號碼的時候,他認真想了很久,說:“其中有一個不確定數,我們用×代替,13×……”譚澤睿說,無論今後去哪所大學,一定是因為那所大學的數學學科特彆強。當記者問起他的夢想大學時,譚澤睿思考了很久仍沒有作答,因為他覺得,“在沒有確定會去哪所大學之前,說這些是非常不嚴謹的行為”。
媽媽看“學霸兒子”
“他不是天才,語文是弱項”
陳紅不認為兒子譚澤睿是天才,“他也不是每科都很好,語文就是他的弱項,但每次我跟他說語文也要抓一抓時,他就會回答我四個字:術有專攻。”
陳紅說,兒子直到小學三年級才到自己身邊生活,“之前一直跟他外公外婆生活,住我表姐家,表姐夫是當地數學老師,譚澤睿的數學啟蒙應該是從那時開始的。”陳紅說,兒子數學很好,但自己一直不清楚他學習數學究竟是什麼水平。這次比賽拿了金獎,這讓陳紅很吃驚:“我沒想到他數學居然研究得這麼深,他說他以後要從事數學理論的研究,而不是應用數學的研究,我會支持他。”
丘成桐中學科學獎是一項全球範圍內的中學生學術比賽,以著名數學家、哈佛大學數學教授丘成桐先生命名的針對科學(數學、物理)學科、以英語為參賽語言的學術比賽。該比賽為科學創新性比賽,要求參賽學生全程(論文、答辯)使用英語,對當前科學領域(數學、物理)的前沿問題進行研究探索,並完成相應的研究報告。獲得比賽金獎、銀獎的中學生,90%的學生都憑藉此獎項順利升入美國知名大學,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
12月16日,譚澤睿的獲獎內容遭到 聶子佩(2010羅馬尼亞大師杯、IMO滿分)實名揭發和舉報:
獲得金牌的論文抄襲1949年的《美國數學月刊》上的短文
[Mirsky, L. "The number of representations of an integer as the sum of a prime and a k-free integer."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949): 17-19.]
我們先看結果,譚的論文結果是這樣的。
譚澤睿
譚澤睿
再來看證明方法,譚利用了如下結果估計了關於莫比烏斯函數的和式。
譚澤睿
譚澤睿
譚澤睿
12月17日,譚澤睿再次遭到方弦(現於法國,信息學碩士生)披露,譚澤睿獲獎內容與Kevin A. Broughan在2012年於數論期刊(Journal of Number Theory)發表的On shifted primes and balanced primes中Theorem 4相似,且兩篇論文都是差不多的證明方法,就是用篩法和Bombieri-Vinogradov定理。方弦就此評論到:
"這麼說吧,媒體說“發現了新的數學理論”,還什麼“一片空白”,那顯然是在胡吹……篩法是很成熟的體系了,而這位同學的論文也沒有用到什麼特別新穎的思想……作為學生,當然值得鼓勵,但是吹得太過就不好了……有人可能會說有貓膩,但這個我就不評論了……"
12月21日,丘成桐先生表示已經關注此事,並請陶哲軒(華裔數學家,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是澳洲惟一榮獲數學最高榮譽“菲爾茨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也是繼丘成桐之後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來看這一篇論文,然後再做出結論。
截止12月21日晚,譚澤睿沒有做出任何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