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街道
上海市浦東新區轄街道
洋涇街道,隸屬於上海市浦東新區,位於浦東新區西北部,面積7.38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10月底,共有戶籍人口11.14萬人,實有人口15.66萬人。截至2019年10月底,下轄40個居委會。
洋涇原為地勢低洼的近海灘地,成陸於唐代。明嘉靖二年(1523年),“洋涇”作為官渡的名稱出現。1996年,原洋涇鎮撤銷建制,洋涇街道成立。洋涇街道現存李氏民宅、農業銀行舊址、民生路碼頭等3棟百年老宅,並有上海絨綉、江南絲竹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19年末,洋涇街道辦事處資產總額約3.23億元,同比增長-24.84%;凈資產約3.03億元,同比增長-27.07%。
洋涇原為地勢低洼的近海灘地,成陸於唐代。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上海設縣,洋涇屬上海縣高昌鄉二十四保,曆元、明、清三代。
明代,洋涇境內已形成了盛家行、老鴉窩、東唐家弄、夏家弄等自然村。因河運方便,在洋涇鎮街一帶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居民點。
明嘉靖二年(1523年),“洋涇”作為官渡的名稱出現。
清代,洋涇境內自然村已增至50多個。由於洋涇港、盛家浜等河浜可直接入黃浦,往來商船農舟絡繹不絕。以洋涇鎮街為中心,逐步繁榮成市。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洋涇港浚河去壩,沙船由浦入港,貨運頻繁。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開埠后,英美等殖民者在浦東沿黃浦江邊大片灘地上設廠建棧。洋涇港西岸,英商太古、怡和設棧(俗稱藍煙囪碼頭),還設和豐、耶松船廠等。
二十世紀初,民族資本家在洋涇開設瑞大、仁記織布廠,源昌織帶廠和沈寶記船廠等,洋涇的商業日益繁榮,全長620米貫通鎮區的洋涇街成為鎮中心主要道路。
清宣統元年(1909年),合塘橋、洋涇、陸行、高行四區為東涇鎮地方自治區域,自治公所設在洋涇鎮。
民國三年(1914年),解散自治,復為官治,稱洋涇市洋涇鎮。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上海特別市洋涇區。
1949年上海解放后,設立接管委員會。
1950年起,為洋涇區洋涇鎮,其四界為:東鄰高廟鄉,西至欽仰鄉,南連涇南鄉,北靠黃浦江。
1956年,為東郊區洋涇鎮,其四界為:東鄰二塘鄉,西至涇南鄉,南連二塘鄉,南靠浦東大道。
1958年,為浦東縣紅旗人民公社。
1959年,為浦東縣洋涇辦事處,四界同東郊區洋涇鎮。
1960年,為川沙縣洋涇鎮,四界為東、南、西三面鄰洋涇人民公社,北靠浦東大道。
1984年9月,劃歸黃浦區,改稱黃浦區洋涇鎮。
1996年,原洋涇鎮撤銷建制,洋涇街道成立。
洋涇街道座落於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洋涇街道,前身是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古鎮,悠悠的涇水縱貫南北,巍巍的千年銀杏見證歷史的滄桑。隨著浦東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經過多次區域劃分調整,原歇浦路街道辦事處、欽洋鎮、嚴橋鎮的部分區域划入了洋涇街道。
洋涇街道的區域:西起源深路,東至羅山路,南臨楊高路,北達黃浦江,轄區面積由原來5.94平方公里擴大到7.26平方公里。
洋涇街道境內地勢低洼,河流縱橫,濱臨黃浦江有2千米岸線。
截至2019年10月底,洋涇街道下轄40個居委會:
名門世家居委會 | 西鎮居委會 | 陽光二村居委會 |
陽光三村居委會 | 海院新村居委會 | 涇西新村居委會 |
涇東新村居委會 | 巨野路居委會 | 博山路居委會 |
棲山路居委會 | 巨西居委會 | 桃林一居委會 |
巨東居委會 | 羽北居委會 | 凌高居委會 |
凌聯一村居委會 | 凌聯三村居委會 | 凌聯四村居委會 |
桃林二居委會 | 星海居委會 | 崮山第二居委會 |
陸家嘴花園居委會 | 崮山路第一居委會 | 崮洋居委會 |
羽洋居委會 | 森洋居委會 | 民楊居委會 |
巨楊居委會 | 永安居委會 | 海防居委會 |
盛世年華居委會 | 第五大道居委會 | 國際華城居委會 |
維多利居委會 | 玫瑰園居委會 | 海弘居委會 |
山水國際居委會 | 上海灘花園居委會 | 尚海酈景居委會 |
翠璟濱江居委會 |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洋涇街道共有146237人。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涇街道共有戶籍人口11.14萬人,實有人口15.66萬人。
歷史上,洋涇鎮是沿江商業重鎮。商業門市部大部分分佈在浦東大道、洋涇鎮街。1958年後新建有交電、百貨、農機等10個批發供應站。又是蔬菜、禽蛋、河產等農副產品集散地,蔬菜購銷站每天供應市區38個菜場。鎮區工業為建國后興起,有市、縣、鎮、鄉屬工廠60餘個。1985年鎮辦企業總產值為959萬元。
2018年,洋涇街道辦事處總收入43,058.86萬元,其中財政撥款收入22,897.12萬元,全年支出37,310.14萬元。
截至2019年末,洋涇街道辦事處資產總額32,292.89萬元,同比增長-24.84%;負債總額1,948.65萬元,同比增長43.21%;凈資產30,344.24萬元,同比增長-27.07%。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涇街道存有李氏民宅、洋涇農業銀行舊址、民生路碼頭等3棟百年老宅。
李氏民宅
李氏民宅位於涇南路34號,現屬洋涇街道轄區。宅院西臨洋涇港,南望張楊路。宅主名李樹山出生於浦東陸家渡張家灣一戶貧苦家庭,多年從事修造船業和水上運輸,家業逐漸殷實,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月始建此宅,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竣工,耗資約三萬銀元。
李氏民宅現存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庭院呈“回”字型,分內外雙層,四周外牆砌清水嵌紅磚帶,南向立面採取西式裝飾,裡面為中式庭院,門框、窗欞雕刻各種花鳥圖案,雕花門窗上嵌有彩色玻璃。此宅院在立面裝飾上採用了較多的西方建築設計元素,體現了當時的建築工藝和江南地區較高的施工水平,是浦東近代設計建造工藝的典範,也是西方文化在浦東地區傳播的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審美和研究價值。2009年,浦東新區有關部門和街道對損毀嚴重的李氏民宅進行了復原修繕,並被改造成為洋涇文化展示館。李氏民宅
洋涇農業銀行舊址
洋涇農業銀行舊址位於洋涇鎮路287號,建於民國,曾做過典當鋪、稅務所(樓下)、鎮政府(樓上);解放后,於1952年曾用作銀行。
蓋樓建築面積約800平方米,磚木結構,一進院落,為簡潔寬敞的二層石庫門式民宅。建築形式表現為中西結合。門額上可見“仁居”和“雲蒸霞蔚”等字樣。清水磚牆,泥塑花紋,門頭窗頂、山頭曲線流暢,有圓明園式遺風與當時上海租界內里弄建築相仿。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涇街道有上海絨綉、江南絲竹等2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千年古銀杏樹(上海第三、浦東第二)1處物質文化遺產。
上海絨綉
絨綉又叫“絨線綉”或“毛絨繡花”,是一種採用彩色羊毛絨線在特製的網眼麻布面料上綉出各種畫面和圖案的刺繡工藝。絨綉雖然是刺繡工藝的一種,但與傳統的絲綉工藝技術相比,其絨線材料的質地比之絲線顯得厚實,使用的針法也不複雜,主要有呈斜點狀的打點綉、十字針、扒針、摻針、拉毛以及亂針等,可視畫面物象表現的需要靈活配置選用進行再創造。上海的絨綉有著工藝精細、針法多變、厚實縝密、層次清晰、色彩豐富、形象逼真的特點。
2011年,上海絨綉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區的絲竹音樂的統稱。因樂隊主要由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組成,故名。江南絲竹傳統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揮等手法,並逐步形成“小、細、輕、雅”的風格特色。江南絲竹音樂的產生和延續,對民族音樂史的研究及戲曲、民俗文化、群眾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江南絲竹是江南水鄉文化傑出的代表之一。
2006年,江南絲竹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截至2018年10月底,洋涇街道轄區內在建和已建軌道交通共4條,三橫一縱形成網路。共有道路30條,浦東大道(東西通道)、張楊路、楊高路等8條主次幹道橫貫東西南北,途經公交線路38條,車站94個,其中斷頭路7條。
洋涇街道有全長2.59千米的洋涇港南北縱貫。
洋涇港位於浦東新區西部。南起自華漕達,往北越浦東大道七號橋入黃浦江。長4千米余。枯水期水深1.3~1.8米,河面寬6~10米,可航行15~40噸級船隻,有排洪和灌溉之利。
街道社區資源豐富,有大、中、小、幼等教育單位28所,並擁有海事大學、浦東新區黨校、上海市第二輕工學校、上海市醫藥學校、上海市建平中學、進才中學、實驗中學等一批知名度較高的學校;還有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公司、交通部上海船舶研究所、上海船舶檢驗局等上百家大中型企業單位;以及浦東源深體育中心、公利醫院、洋涇地段醫院等各種社會事業服務單位。
沐浴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春風,洋涇的社區面貌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轄區內高樓林立,道路寬暢,綠樹成蔭,整潔衛生,由原來的城鄉結合部正在成為宜人美麗的新洋涇。
2020年5月,洋涇街道獲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