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馬鎮

止馬鎮

止馬鎮位於光澤縣西南部,東與鸞鳳鄉相靠,南與李坊鄉相接,西與江西省黎川縣、資溪縣相連,北與華橋鄉相鄰。全鎮土地面積1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萬畝,山林面積19.3萬畝。1993年10月撤鄉建鎮,鎮政府設於止馬村,距縣城23公里。有10個行政村,105個自然村,常住人口752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止馬鎮交通便捷,閩北出閩入贛主幹道水杉公路穿境而過。實施道路硬化,實現了水泥路村村貫通。

歷史沿革


止馬鎮在元代設大寺寨巡檢司。止馬鎮境域在明、清里都圖建制時,分屬於歸仁里的四都,沖霄里的八、九、十都,永福里的十一都;民國時期建止馬區;1933年曾曾划入“閩贛”省東方縣.
止馬鎮
止馬鎮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設止馬區;1952年劃為二區;1955年復稱止馬區;1958年7月,撤銷區的建制,按原區範圍成立中心指導小組,同年10月撤銷中心指導小組,成立英雄人民公社;1959年4月撤銷英雄人民公社稱號,改稱止馬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為工委,同時將轄區內的大隊調整為13個小公社;1963年6月,撤銷工委,恢復區的建制;1964年撤區,改稱公社;1968年文革時,成立止馬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72年,從止馬公社劃出7個大隊,另設李坊公社,同時從華橋公社划入虎塘、雙坑2個大隊歸止馬公社管轄,從此確定境域;1980年12月,撤銷公社革委會,改稱止馬人民公社管委會;1984年9月,撤銷公社管委會,恢復了鄉鎮建制,稱止馬鄉人民政府;1993年,7月11日撤鄉建鎮,成立止馬鎮人民政府,實行鎮管村制。全鎮轄有止馬、島石、親睦、仁厚、杉關、排下、水口、虎塘、雙坑、白門樓10個村民委員會102個村民小組。
鎮人民政府駐地止馬村,位於縣城西南20公里,是與江西黎川縣交界的閩贛邊陲重鎮。

人口數據


2021年,光澤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各鄉(鎮)常住人口狀況公報,止馬鎮常住人口7529人。

行政區劃


轄止馬、島石、親睦、仁厚、杉關、排下、水口、虎塘、雙坑、白門樓10個村民委員會,102個村民小組,105個自然村。鎮政府幹部職工38人。其中:行政編製27人,事業編製11人。有戶籍居民1.7850萬人。
止馬村
止馬村系南平市光澤縣止馬鎮中等行政村,位於光澤縣西南部,是鎮政府所在地,距縣城二十公里。
自唐宋起止馬便是閩西北出閩入贛要道上的重鎮,設有驛站,駐紮重兵,過境軍旅,來往客商進京入閩都在此停宿,街市繁華,故止馬又俗稱止馬街。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設立大寺察巡司。改革開放后,人才輩出,現有大學本科、大專、中專生68人。
親睦村
親睦村位於光澤縣西路,隸屬於止馬鎮,距縣城21公里。
止馬鎮
止馬鎮
親睦村,全村歷來崇尚文明,知書達理,親善和睦,故村民命名為“親睦”,歷史上有2位村民中進士(現留有牌坊)。解放后,人才輩出,有四十多名大、中專生,原福建省武警總隊後勤部長黃鴻輝(被授予大校軍銜)就是親睦人氏。
親睦村東河上有一座名為“永濟橋”的石拱橋,建於北宋年間,規模宏大。村北建有一座北宋時期名為“黃氏祠堂”,的大祠堂,該祠堂設計獨特,雄偉壯觀,親睦里上、下組各有一口古井,傳說是“龍眼”和“鳳眼”,井水清澈見底,甘甜可口,終年不旱。村西北有一處名為“修仙岩”的景觀,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此處還有太山寺、觀音廟等古迹。
虎塘村
虎塘村系南平市光澤縣止馬鎮中等行政村,位於光澤縣西部,富屯溪發源地溪畔,東與華橋鄉官屯村接壤,距縣城31公里,西與本鎮雙坑交界,北連華橋鄉大禾山村,南鄰島石村,距止馬鎮11公里。
虎塘村舊屬光澤縣管轄第十一都,虎塘始祖於明朝由河南入閩定居虎塘,繁衍有500多年。元代著名的布衣詩人黃鎮成祖籍止馬虎塘村,其所著的詩集《秋聲集》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思想上都有獨特的成就和審美價值,是光澤文學史上一塊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虎塘尚存清末古民居2座,陸氏宗祠一座,村落中有二棵名貴古樹,羅漢松及杏仁樹(白棵樹),已有200多年。村落南邊有古樓峰,北面有雞啼峰,雞啼峰廟香火不斷。仁厚村系光澤縣止馬鎮中等行政村,位於止馬鎮西部。東與親睦村接壤,距鎮所在地5公里,至縣城26公里。
仁厚村
仁厚村史稱“際下排”,據傳一位名人路過,發現村居建設奇特,民風淳樸,待人誠實厚道,雖不算很富裕,但村民能和睦相處,於是便提議把此地更名為“仁厚村”。
本村歷屬光澤縣管轄的第八都,始祖由邵武市和平鎮黃氏第十九子遷居仁厚繁衍(明末崇禎年間),有幾百年歷史。全村現存古民居八處,其“三雕”工藝與眾不同,堪稱一絕,每年慕名觀看的人絡繹不絕,板坑組中連片的古樹群,有白果樹、紅豆杉等,樹齡均達200餘年。
島石村
島石村系止馬鎮第一大行政村,地處止馬鎮東北部,在秀麗的富屯溪畔上游,與華橋鄉接壤,距鎮所在地3.5公里。
島石村因原來山上經常滾落巨石,故取名島石(倒石)。這裡鄉風文明,人才輩出,民眾特別尊師重教,全村的孩子個個勤學好問,歷史上曾出現過三個縣長,多個縣議員,民間傳說的“一村三縣長”就是指島石村。從這個村先後走出了2個博士、3個碩士、本專科生110人。
島石村現尚有清代古民居建築20多座,村落中祠堂、老街、舊巷交融,呈現出村落獨特的魅力。離村所在地500米處,一條清可見底的溪流從上游順山而下,河堤卧一巨石,酷似“烏紗帽”,故取名“紗帽石”,傳說只要溪邊山下流落一塊石頭,島石就會出現一個官員。
雙坑村
雙坑村系光澤縣止馬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光澤縣的西北部,東與止馬鎮的虎塘村接壤;南與止馬鎮的嚴洋水庫為鄰;西與江西黎川縣華山墾殖場洲湖村交界;北和華橋鄉的古林、何舟坪、元岱毗鄰,距光澤縣城42公里,距止馬鎮20公里。
雙坑村舊屬華橋鄉管轄,1972年調整劃為止馬鎮管轄,原村部在雙坑,1975年嚴洋水庫修建竣工后,村部搬遷至舟船,仍沿用雙坑村原名。
這裡民風純樸,人民勤勞吃苦,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在清朝時該村上嚴洋就出了貢生---付日恩,舟船的秀才。這裡林木密集,擁有眾多的資源,山巒崎嶇雄偉,解放前是土匪藏身的地方。
杉關村
杉關村是光澤縣止馬鎮閩贛交界邊境的行政村,水杉公路由東至西橫穿而過。
史稱“甌閩西戶”的“閩西第一關”及光緒年間城牆就座落於該村離鎮區2公里的杉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列為光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擁有全鎮最大的佛教寺---安福寺,香火鼎盛。典雅大方的建築,良好的管理和衛生,受到善男信女的朝拜和縣委統戰部的肯定。
水口村
止馬鎮
止馬鎮
水口村系光澤縣止馬鎮中等行政村。村落位於縣城西部、富屯溪上游,東面與鸞鳳鄉交界,北與李坊鄉相接,西與本鎮的止馬村相連,距縣城22公里。
水口村是止馬鎮古時著名的水上交通樞紐,設有友碼頭、驛站,南來北往的船隻經常在此停留,所以自古就有“上水口、下洋口”之說,是止馬、李坊乃至江西東部地區進入光澤、邵武以及南平、福州的水上必經之路,水口這條河流可稱得上是光澤的“大運河”、水上的驛站。水口古街沿河而建,形成一條長長的“帶子”,當地人俗稱“豆角街”。歲月流逝,滄桑巨變,往日古街已成昨日黃花,再加上多次洪水沖刷,已難覓當年之勝景:碼頭、酒家、錢莊、當鋪臨街而建;豪爽的撐排工、精明的生意人、儒雅的學者南來北往,竹排、商船穿梭其中,各色人等行色匆匆;碼頭上人聲鼎沸;商號中買進賣出;酒館里吆五喝六,一派極盡繁華景象。
村中河流縱橫交錯,沿岸風光秀麗,景緻如畫,適合山水旅遊。村中尚存有明清古建築10餘處,主要有古寺廟、商會會館、祠堂、老街的遺址。在村部下游5里處有一座龍安寺古廟,始建於元朝,清代與文革時兩次遭毀壞,現已基本復修,寺中有古井三口各有傳說,山門面對大河,歷經各種磨難屹立,香火極盛。
排下村
排下村是光澤縣止馬鎮中等行政村,地處鎮政府西南部,南與本縣李坊鄉接壤,距縣城28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呈長方形,村頭尾相距6公里。
清代古民居建築現存10餘座,其中排下屋橋更是襯托出村落獨特的魅力,每年的清明花開滿山紅時節,這裡的中老年婦女都會到屋橋上以步行量橋,以示保平安。
這裡有座形似筆架的機同山,古時人稱將軍山,據族譜記載,曾出過名為國子的將軍。耽溪自然村,山水風光秀麗,是一個魚米之鄉,夏天可到這裡休閑旅遊。
10、白門樓村前身是止馬公社白門樓耕種場,於1976年成立,作為當時的止馬公社糧種繁育基地,負責繁育雙早常規品種。1984年由糧種場改為村。相傳1633年南宋期間,愛國將領韓世忠派兵駐守杉關關隘,在此外設立兵司衙門,由於官兵隨軍家屬不家居住在衙門內,就在衙門的右側蓋起了高大氣派的白色樓房,老百姓稱之為“白門樓”,白門樓村因此而得名。

氣候物產


全鎮氣候溫和,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攝氏 17度,無霜期 240 天,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平均海拔304米。森林資源豐富,全鎮擁有林地面積19.3萬畝,其中毛竹 0.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63%,全鎮耕地面積2.6萬畝,是光澤縣糧食主產區之一,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藥材、茶葉等,藥材種植面積13000畝,主要品種有白朮、厚朴、杜仲、半夏、元胡等,其中白朮年產量達150噸;種植茶葉7060畝,品種有福雲6號,福安大白茶等,年產綠茶400噸。淡水養殖80公頃,水資源豐富,發展水產養殖極為有利。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以後,止馬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發展,止馬鎮已邁入全縣較為富庶的鄉鎮之一。這裡流通活躍,商貿繁榮,佔地4200平方米的邊界農貿市場,是閩贛邊界2鎮6鄉農副產品的重要集散地,年交易額達1800萬元。全鎮現有新老企業20 家,外資企業 3 家,有林木加工、茶葉加工、淡水養殖等支柱企業100個,從事流通商貿個體工商戶360戶,中介服務組織26個。在經濟發展方面,止馬鎮圍繞“發展特色經濟,打造商貿旺鎮”的思路,在煙、茶、葯、邊貿等產業取得了較快發展,全鎮2006年實現GTP 1.3 億元。
2010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15億元,增長3.6%,其中農業總產值8923.2萬元,工業總產值2527.5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034萬元;財政收入完成37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21.3元,增長4.49%。
2016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9347.5萬元,增長9.0%;工業總產值4300萬元,增長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886萬元,增長20.0%;財政總收入628.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25元,增長5.0 %;農業總產值5790萬元;全鎮在建項目9個,預備項目5個,前期項目9個。

社會事業


全年共投資145.1萬元實施了亮化工程,共安裝太陽能路燈308盞;投資606萬元完善了農村飲水工程,涉及10個村37個點;共投資445.5萬元硬化各村通組道路22.25公里;投資1072.77萬元實施了止馬鎮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一、二期工程,現已順利通過驗收,投資1142.85萬元小流域治理第三期工程也正在實施當中;投入冬春修資金32萬元,涉及10個村;投資1220.88萬元完成了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涉及全鎮十個村,新建引水壩18座,排洪渠27096.93米,引水渠24569.61米;投資29萬元完成了鎮村交通安保項目建設;投資200餘萬元建設完成了商貿城配套工程;投資80萬元的生豬定點屠宰場現已竣工,準備投入使用;投資837萬元建成了35千伏親源線,投資1060萬元建成35千伏親睦變電站,投資60萬元建成了杉關閩贛互供電網。
文化教育事業也日趨進步,擁有一座建築面積650方米的文化站,內設放映廳、科技培訓中心和圖書室、閱覽室,棋藝室等設施,是群眾文化娛樂的中心場所。同時,公路沿線的7個村實現了光纖聯網。醫療衛生設施比較完善,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0個。鎮中學、中心小學教育基礎完善,教學環境優美,村級設有9個6年制完全小學,學生可全部實現就近就讀。
止馬鎮水力資源豐富,是富屯溪上游,全鎮現建有大小水力發電站5座,裝機容量2390千瓦,水電設施不斷發展,電力供應保障穩定。郵電通訊設施完善。10個行政村均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隨時可同外地保持通訊聯繫,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寬鬆優質的投資環境。

城鎮建設


光澤縣南部經濟區,止馬鎮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生態農業為基礎,發展特色產業和商貿流通為主的新型邊貿宜居小城鎮。
鎮域人口規模近期人口為1.75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32%左右,遠期人口2.3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56%。
2015年人口規模6000人,2030年人口規模1.3萬人,近期(2015年)建設用地面積85.34公頃,人均建設用地面積137.88平方米。遠期(至2030年):鎮區建設用地168.65公頃,人均建設用地為129.73平方米。
規劃道路等級按主幹路—次幹道—支路兩級劃分,幹路形成“一橫一縱”的格局,並且在鎮區外圍形成環路。幹路橫斷面寬度為26米。次幹道橫斷面寬度為18米。支路斷面寬度分別為12米。

民生工作


全年,全鎮參加新農保人數8663人,領取養老金人數2275人,發放新農保養老金232萬元;參加新農合15426人,住院補償人數(含門診)11252人次,補償總金額530.78萬元;1至10月全鎮共發放城市低保金3.58萬元,農村低保及五保金145.69萬元,救濟補助資金17.44萬元;全年完成造林657畝,發放種糧農民農資綜合直補196.74萬元,落實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財政獎補資金73.55萬元。

歷史人文


止馬鎮,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黃鎮成做古后,當地名士為紀念他,建“秋聲亭”與嚴羽的“詩話樓”並峙,成為一方人文勝地。

建築景觀


止馬鎮歷史悠久。相傳1633年,南宋年間,愛國將領韓世忠元帥到福建抗擊外來侵略,領兵鎮守杉關隘,守軍為防敵人矇混過關,規定凡經過此地的車馬都得停下來接受檢查,止馬地名因此得來。史稱“甌閩西戶”的“閩西第一關”光緒年間城牆就坐落於離鎮區2公里的杉關隘,是光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富屯溪分支西溪穿鎮而過,沿岸風光秀麗,景緻如畫,令人心馳神往。

自然資源


止馬鎮資源豐富,境內石板材、花崗岩、高嶺土、礦泉水等礦資源蘊藏量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水力資源豐富,是富屯溪上游,發展水產養殖極為有利,淡水養殖80公頃。

獲得榮譽


2020年6月29日,被評為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